武汉有什么好吃的小吃啊

发布时间:2024-05-10 14:08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我觉得周黑鸭蛮好吃的

在其他地区好像没这个东西 有也可能是假 的吧

热干面挺好吃的,我吃过。

热干面,鸭脖子,豆皮,油焖大虾

我介绍几个百年老字号

五芳斋汤圆
武汉五芳斋系倪锦财先生于民国三十五年申请旧汉口政府出资而设,其商号名称为"上海五芳斋"(清朝咸丰八年始建),营业处所设在中山大道1303号,初创时雇佣工人十余名,营业(生产)面积几十平方米,直到解放。

现地处汉口中山大道723号(原为1171号)的五芳斋酒楼,由小到大,由私营到公私合营,直至全民企业,从始创至今,已逾百年之久。五芳斋以质优价廉为核心,自91年以来,相继获省(市)商业系统三块金牌,并誉为"汤元大王","粽子大王",和"糕团大王"。93年国家商业部审核批准,授于 "武汉市江岸区五芳斋酒楼"、"做好做活\\\'老字号\\\'"发表文章,要求其他\\\'老字号\\\'效仿。

五芳斋的创建和发展,历经百余年之久,三镇皆知,远近闻名,现今的武汉五芳斋,已由过去单一的"宁波汤圆" 小吃品种开拓到几十种多味汤圆及速冻系列,常年供应。不断改革发展,以质量、价格、服务为核心,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消费者的赞誉。98年五芳斋销售额近1000万元,取得利润近130余万元,被政府授予江岸区"小巨人企业"。98年经市体改委批准成立"五芳斋股份有限公司"。

小桃园煨汤

"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其原料为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入油锯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计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八封汤和其他粮汤也都各县特色,鲜香可口,深受食客喜爱。

杜婆鸡

百年风味"杜婆鸡"起源于湖南桃源县杜姓家族世传,采用清廷内访精制,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曾名噪江南一时。时世沧桑,风骚数代的名肴一度失传,湮灭人尘。莫梦桃先生回故里省亲,于祖上旧物发现"杜婆鸡"菜谱,于是武汉三镇才有这道名菜佳肴。此菜以二十多种名贵中药材为配料,通过独特的工艺精心烹制而成,色泽沉厚,香味浓郁,余味悠长,为美食者引为口福之事,吸引众多各国及各界朋友,前来光顾,一时誉为美谈。

97年首家以一道菜名"杜婆鸡"注册商标,此菜以二十多种名贵中药材精心烹制而成,自九十年代面市以来,名噪三镇,获得广泛赞誉,吸引众多海内外知名人士。花雨杜婆鸡酒楼为鄂菜的新兴代表,十分重视菜系建设。

它继承了"千湖之肴"的传统,选料广泛,制作精良,注重刀工火候,讲究配色与造型,擅长蒸、炸、煨、烧、炒等烹调技法,口味讲究鲜、嫩、滑、柔、,菜品汁涌茨亮,原汁原味。
百年风味"杜婆鸡"起源于湖南桃源县杜姓家族世传,采用清廷内访精制,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曾名噪江南一时。时世沧桑,风骚数代的名肴一度失传,湮灭人尘。莫梦桃先生回故里省亲,于祖上旧物发现"杜婆鸡"菜谱,于是武汉三镇才有这道名菜佳肴。此菜以二十多种名贵中药材为配料,通过独特的工艺精心烹制而成,色泽沉厚,香味浓郁,余味悠长,为美食者引为口福之事,吸引众多各国及各界朋友,前来光顾,一时誉为美谈。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酒楼座落在汉口最繁华的商业街江岸区中山大道与大智路口交叉处的大智路口交叉处的大智路1号,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名店。

"老通城"创办于1929年,至今已有70年历史。曾经是我党地下联络点,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曾在酒楼住过,并创作名曲"黄河大合唱"。

若到武汉而不去"老通城",就难算得是品尝过"汉味"美食。"老通城"之所以有名,一则为有独特的名吃--"三鲜豆皮";二则因是"老字号"--68年沧桑;三则改革之最--全省餐饮业首家股份公司;四则布局巧妙--文化色彩浓郁。

1955年本酒楼成为武汉市第一家国营餐厅,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泽东主席两次来武汉视察,两次亲临老通城酒楼,品尝了"三鲜豆皮"并称赞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以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及有关国家首脑金日成、西哈努克亲王先后来到酒楼品尝"豆皮"风味,老通城"豆皮"更是名扬中外,成为湖北名点之首,98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颁发的部优"金鼎杯"。名菜"糖醋桂鱼"被武汉市评为优质产品,本酒楼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涉外优质服务"的最佳酒楼。

武汉老通城酒楼建筑面积4516.5平方米,1996年底酒楼内外进行全面装修改造,门面恢复原来的面貌,配以现代造型和"豆皮大王"的招牌,突出酒楼风味特色和产品特色,使人感到有欢乐轻快的美感。一楼的经营以豆皮为主的各类风味小吃;二楼精品点心和小炒快餐;三楼中餐厅由特级厨师主理,湖北菜系及川、湘、粤等南北风味的名菜,善于承办各种规格、风味、特色的高档、中档酒席、宴会,可容纳400人同时进餐;四楼娱乐中心是茶余饭后休闲潇洒娱乐的好去处。

走进老通城一楼大厅,"豆皮系列"专厅体现出大众化风格,点几个小食品,花几元人民币,费去10多分钟,就可以饱餐一顿。二楼以全国名优小吃和各类湖北名小吃为主,长条红木桌椅,红灯笼伴着"明档",看得舒服自然就吃得自在。三楼除了南北大菜和鄂菜大赛外,川、粤、湘、鲁各派菜肴罗列于七个民族风格的小厅之中,或"桃园结义"或"敦煌飞天",或"龙凤吉祥"或"水晶剔透",无不清新典雅华贵宜人,有人说到此乃"吃文化"也。四楼歌舞升平,娱乐之都使人流连忘返。

四季美汤包

武汉的老四季美小笼汤包是在苏式汤包的传统作法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这种汤包具有皮薄、汤多、馅嫩的武汉风味特色,不仅为武汉人所喜爱,而且在全国也颇有名气。有经验食客的吃法为:先轻轻咬破汤包的表皮,慢慢吸尽里面的汤汁,然后再吃汤包的面皮和肉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小笼汤包的特有滋味。

老四季美汤包馆开办于1922年。老板田玉山对汤包的制作进行严格把关和改进:第一步熬皮汤、做皮冻、第二步做肉馅,第三步制包,最后"一口气"火候到位;他们制馅讲究,选料严格,先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鲜肉汤包外,他们还应时制作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和什锦汤包等。
由于"老四季美"在质量上狠下功夫,因而一下子吸引了很多顾客,使"老四季美"的小笼汤包名声大噪, 被誉名为"汤包大王"。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地区的传统小吃之一,至今已有 50余年的历史。据说,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一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一个夏天的晚上,李包还剩下许多面没卖完,他怕得发馊变质,就把面条煮熟后捞起来,然后晾在案板上,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李包一不小心将油壶里的麻油泼在面条上。他当时灵机一动,索性把麻油拌和到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过麻油的面条放在沸水里烫热,再滤干水放到碗里,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佐料。人们看到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干面条,觉得非常新鲜;尝一碗,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味,于是争相购买。吃过面条后,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以后,李包便丢下凉粉,专门卖起"热干面"来了,还教了许多徒弟。几年后,有个姓蔡的徒弟在汉口满春路开了一家热干面馆,店名叫"蔡林记",渐渐发展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来迁到中山大道水塔对面,改名为武汉 热干面馆。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时先一将面条煮熟,拌油后摊凉,吃时再放到沸水中烫热,加上芝麻酱、辣椒酱、榨菜、葱、姜、蒜、酱油和香醋等,具有独特的风味。 现在,武汉热干面已驰名全国,它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

凉粉凉面

夏季的武汉,小贩多做凉食生意,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为三镇独添风味。他们的凉粉担子里调料齐全,有一带孔的小圆瓢,专用来加工凉粉丝。小贩动作娴熟,俄而即成一碗。炒良乡栗子

炒良乡栗子

昔时,每逢秋天,炒板栗十分盛行。卖主挑担四处流动,担架上除有钢灶、大铜、锅铲、劈柴外,还用红纸写有"真正良乡栗子"招牌,入夜,还挂有一盏油灯。"街头炒栗一灯明,榾拙烟消火焰生。八个大钱称四两,未尝滋味早闻声",《竹枝词》记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良乡板栗壳薄,炒熟之后易剥、果肉细、糯性大,含糖量高,所以,卖炒板栗者多打良乡板栗招牌。

冲糯米粉

各里巷间,有很多挑担卖冲糯米粉者,现冲现卖。除糯米粉外,还有豌豆粉、藕粉之类,谁喜欢哪种便可冲哪种。冲粉子不仅方便可口,营养价值也较高,人们常以此为"过中"食品。

炒白果

昔日入秋后,街巷市井便出现一些挑着担子卖炒白果的。担子不大,设备也很简单,一小泥炉子,一小铁锅,一锅铲。白果则装在担子另一头的木桶里。据说炒白果系由上海传入,因此生意人边炒边卖,口里学着上海话喝着:"香-香,糯-糯,银白果,铜白果,要买的,一个铜板买六颗。"边唱边炒,有声有色,其情景很能吸引食客,特别是孩子。炒熟的白果肉质软嫩可口。在那凉风萧瑟的深秋,食用炒白果有种特别风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