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出境旅游公约>>的看法

发布时间:2024-06-22 18:58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中国游客怎样做才是彬彬有礼、怎样做才有利于维护中国人良好的国际形象,今后有了具体参照。近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发布《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其中条款包括“不强行与外宾合影,不对着别人打喷嚏”等。参与公约起草的专家乐观地认为,今年内就有可能收到效果(《新京报》10月3日)。

  在“黄金周”这个几乎全民皆出游的特殊日子里,出台这样的“公约”与“指南”,显然是有其针对性及警示意义的。当然,除了“黄金周”这一特殊语境和背景,该公约与指南显然还另有指向,那就是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在出境游中,“中国人”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这一尴尬现实。问题是,该公约能否如专家所愿,能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文明修养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笔者认为,如果把这样一个宏大命题让一个弱小的公约与指南来承载,显然是不现实的,乃其不能所承受之重。这种头疼医头、脚疼治脚式的应景公约,仅仅是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施加于恰当的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某些个体或某一群体产生约束作用,而却难以产生普适的、持久的、如宗教般的信仰与遵守。可能过不了几天,这种“公约”就会在那些“施加于恰当的人”的心目中了无痕迹,而那些“不恰当”的人,就更不知道公约为何物了。而公约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难以化为国民持之以恒的文明之表现。

  文明公约和指南所列举的约定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以及国民在出境游中表现的不文明行为,是国民公共精神和规则意识的缺乏。像被鲁迅先生所痛斥的“随地吐痰”这一国民“劣根性”,这么多年了,之所以依然顽强地存在,这也说明仅有痛斥与公约是难以根治这个“活着的传统”的。再就是,这个所谓“公约”与指南,仅仅是一个单向度的价值指向。这个公约仅仅着眼于如何维护中国人良好的“国际形象”,而不是从一个公民基本的行为规范处着眼。国人在国内随便惯了,正所谓本性难移,很难指望到了国外就会“彬彬有礼”了。而实际上,培养国民的素质和文明修养,在家的形象才是长久的,没有“国内形象”,“国际形象”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前不久关于中国人出境游不文明的这个话题讨论中,有评论认为,“潜规则盛行之下难有文明素质”,制度不完善、不“文明”是国民不文明的关键所在。而被学术界称为“发现了另一个中国”的王学泰先生在其著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游民文化”概念,并认为“游民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以外的另一个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支配着半个中国,半部历史,时时冒出来“一统天下”,组成了历数千年而不衰的“隐性社会”、潜规则原理。而国人在出境游中的一系列陋习,不就正是“游民文化”、“隐性社会”及其潜规则中的一部分吗?

  因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国民的文明素养,以及所有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及一个健康和谐的市民社会氛围,也不是一个公约和指南就能所培育出的。当然,这种公约和指南,可能有其有限的积极意义,但是要想真正从根本上对国民素质进行提升,从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国民公共空间和公共精神,尚需要一个多向度的规则和制度文明来直面那些“活着的传统”,直面那些历数千年而不衰的“隐性社会”,来洗涤“隐性社会”下的诸多潜规则原理。显示,这个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价值体系的修正甚至重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单薄的“公约”与指南。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