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就朱自清的<春>中所用的本体和喻体提一个问题,并写出问题答案

发布时间:2024-05-03 08:0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荷塘月色》中比喻虽多,然而却未必见得多么出色。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的学者,似乎很不应该出现一些低级别的比喻。现在以本文4、5、6段为例,看看朱自清先生如何用喻:
(1)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8) 但是我以为这恰到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9)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
(10)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1)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
(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在这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中,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后,可发现这些比喻大半浮泛、轻易,在想象上都不是很出色。第三和第十句还有韵味,但是严格来说这也不是比喻的运用,而是通感。但是第十句,用西洋小提琴演奏的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不是很恰当。干吗不用中国古老的民间乐器来形容呢?第九句将美寓于丑还算是一个例外。在这4、5、6段写景的文字里,共12句用到了15个比喻,两个通感。其中,暗喻3个;另外,竟有12个眀喻,还要重复使用诸如“象”、“如”、“仿佛”、“宛然”一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明喻一种用得太多,显得重复、雷同、拖沓;在句式上也毫无变化。在文学作品中,明喻不一定不如暗喻、借喻,可是暗喻、借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

文章最后一段的比喻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答案:在对文章的表达意义上就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春的特点…………,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对春的…………)省略号的就让哥们自己表现一下了,随便说,切题就成
小弟就能帮你这么多了

哈,人家问《春》怎么分析起来了《荷塘月色》^-^

下面以《春》试说一下:

文中用“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喻春表现了春的什么特色?

答案: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给人以新生命,“小姑娘”表现春给人以美丽多姿,“健壮的青年”表现春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