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桃花源》翻译

发布时间:2024-05-21 20:5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附加:1.选文中描写的桃花源外景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那一点内容?

2.在下列横线上填出与《桃花源记》中描写相似之处
A 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朔源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解答:

1、《再游桃花源》翻译: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前,上面有怪石,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2、《再游桃花源》原文:

作者:明代 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扩展资料:

一、改诗句的主要意境:

〔1〕环境优美(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2〕险峻(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3〕幽深(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皆若灵壁)

二、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

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

翻译: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

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原文:

《再游桃花源》 作者: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扩展资料:

《再游桃花源》作者袁中道,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与《桃花源》文章对比:

《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

并且和《桃花源记》的不同在于,《再游桃花源》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和喜爱。而《桃花源记》的优美景色充分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陶渊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代表的意义不同,一个是描写现实生活的生灵涂炭;一个是向往生活的美好。

作者介绍:

袁中道(1570年6月10日—1626年10月19日),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今属湖北省)人。

“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其诗偶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写得较清新。

但诗文思想较平泛,酬作应答、感时伤怀,艺术上创新不够。有《珂雪斋集》20卷,《游居杮录》(《袁小修日记》)20卷。

翻译: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可能是一个景点名)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上千棵桃树,中间的道路像锦绣织成的,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1、首先是美(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其次是险(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第三是幽(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这些特点正印正了《桃花源记》中的景物描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在下列横线上填出与《桃花源记》中描写相似之处
A 桃可千余树__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B 花蕊藉地寸余__落英缤纷
C 朔源而上__缘溪行

译文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中间的道路像锦绣织成的,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扩展资料

原文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鉴赏

〔1〕环境优美(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2〕险峻(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3〕幽深(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桃花源记》与《再游桃花源》的对比:

《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一种政治理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安宁。

译文

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中间的道路像锦绣织成的,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