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路名多以省市命名,这一习惯源自什么时候?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23 10:02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1、上海的路名多以省市命名,这一习惯源自什么时候?为什么?
2、另外道路在命名的时候有没有规划?比如位于上海不同区域的道路与全国不同地域的省市是否有对应关系?
3、不是用省市名字命名的,又从何来?比如:杨树浦路、国定路、国权路等等

问题解答:

几个问题一起回答吧。在抗战胜利前,上海大部分市区是各列强的租界,地名都按各自规则命名,主要是外国人的人名命名,如著名的“霞飞路”、“极司菲尔路”之类。国民政府只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租界外的今天的五角场一带规划“上海新都市”,以五角场为中心,建设放射状路网,放射线道路以“政”字为字首命名,如政法路、政修路等,放射网道路以“国”字头命名,如国定路、国权路等。但这个“新都市计划”因抗战等原因被搁置,只留下一些残缺不全的道路网。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列强租界,上海全城归于一统,那些带有殖民地色彩的道路名无疑要改掉,因此采用了以全国省市县地名命名全市道路名的方式。而且不同区域的道路命名是大致与这些市县在全国的位置是对应的,如东北部的杨浦区街道名大都以东北地名命名,西南部的长宁徐汇区街道名大都以西南地区地名命名。市中心区一些南北向道路则命名了各省的名称。
少数街道是按原来固有地名命名的,如徐家汇路、杨树浦路、七浦路、肇嘉浜路等。还有就是今天豫园、文庙一带,中华路、人民路围合的部分是以前的上海县城,不属于租界范围,里面的道路命名都是有历史的如文庙路、尚文路、旧校场路等。
还有部分道路是按当时国民政府要人名命名的,如淮海路1945年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为林森路,1950年被改为淮海路,纪念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
建国后重新命名了一些道路,如人民路这种地名有很明显的时代标志。
开发浦东时,大都以山东地名命名道路,主要一是山东在华东,二是原来命名的道路山东地名较少。

1、由于上海解放前被外国人瓜分为许多块,再加上当时局势混乱,没有人关心,因此在解放时上海道路混乱。为了方便,就用省市命名道路,也好记。
2、有一点规划。比如你去看一看上海淞宝地区的路名,就能发现它们当中除了以原来地名命名的道路以外,都是用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名命名的。而淞宝地区在上海东北部。(比如:铁力路(铁力在黑龙江)。但在外环线以内(市区),也有类似状况。如杨浦区(上海浦西市区东北面)有铁岭路(铁岭在辽宁)、唐山路(唐山在河北)等。但总的来说,上海的这类路只占一小部分。所以不能仅凭这个就断定路的位置。
3、“杨树浦”是杨浦区东南靠着黄浦江的一段的原来地名。类似的还有:陆家浜路(黄浦)、少年村路(宝山)等。至于国定路、国权路、政立路等,是因为当时杨浦区西北部是蒋介石的军事基地,他给这些路起的名字多为国x、政x,还有极少的民x(如民星路)。现在杨浦区西部的纪念路,据说是蒋介石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命名的。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