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5-13 16:26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怎样的话语叫做导游词?是怎样的?

问题解答:

百度上有

baidu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即将参观的八达岭景区。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

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个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到了汉朝,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防御,“不叫胡马度阴山”,修筑了一条近两万里的长城,同时这也保护了新开发的丝绸之路,汉长城是秦长城的一道前沿阵地和防线,它西起新疆,东到辽东,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军事作用,第二则是经济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屯田的开发和北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乐业,第三是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还保护了通讯和促进了对外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古代,不仅仅只有这三次修筑长城的经历,据统计,在上下两千年里,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都修建过长城,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如果将长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绕地球10圈儿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如今,长城在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畛さ姆烙?猿乔剑”椴剂宋夜?6个地区,全长达到了10。8万里。
刚才我们所经过的路,就位于关沟中。关沟是燕山山脉和军都山山脉的交会处,南起昌平区南口镇,西北到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城关,全长40里。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这里布置了四道防线,分别是南口关,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在关沟中的叠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可惜现在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了。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条铁路就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由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因为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设计的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车不能直接爬坡和转弯的难题,而打通长达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叹服。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的,还有纪念碑。关沟因为居庸关而著名,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宏伟的建筑就是居庸关,它的名字起源于秦朝,以秦始皇迁徙“庸徒”在这里居住所以得名。在关内,有一个著名的汉白玉石台,就是云台。它是元代的一坐过街塔,上边原来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后来的地震中毁坏了。明代又在原处]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间又被毁了,只留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柱础和望柱。云台的面积有310平方米台下的券门上刻有狮、象、四不象、金翅鸟等浮雕,分别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骑,还有天龙八部护法天神的浮雕。内壁上还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兽图案,券顶上还布满了曼陀罗的图样,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还有六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些都是元代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杰出代表,因为这里四通八达,故成为八达岭。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要讲长城修筑在这里?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八达岭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守卫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师的西北大门。

八达岭长城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例如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达岭都是毕竟之路。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要讲给大家:位于关城东门路旁,有一块巨石,传说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经过这里,曾经站在这块石头上回望京城,所以这块石头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现在这块石头已经不那么突出了。

有一句话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刚才介绍了那么多景观,您一定急切的想来到景区游览一番,不用着急,马上您也要成为好汉了。好,这里就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远处是壮丽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匾额:北门锁钥,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东门的匾额为:居庸外镇,意思是居庸关外又一重镇。现在我们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神威大将军。是崇祯年间制造的。

八达岭长城有三台两墙组成,什么是三台两墙呢?现在就让我给大家来解释一下,三台分别是城台,敌台,其中城台构造的非常简单,只是驻守的官兵避风寒的地方。那敌台的构造相对就要复杂一些,分为两层,下层是由田,井,回,等字形组成,上层有垛口和望孔是观察军情和射箭用的,所以这里也具有防御敌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一旦敌人来犯,就点燃烽火通报军情,古人奖白天点燃的烟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时候,还对烽火与敌人的关系作了严格的规定:敌人百余个,燃一烟点一炮;五白人,燃两烟点两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烟四炮;万人以上,五烟五炮。就通过这种方式,在边关的军情能够飞速的传递到皇城大内。

说完了三台,下面就来说一下两墙。长城外侧的高墙叫做牒墙,有垛口是用来防御敌人的。而内侧不足一米高的则叫作女儿墙,也叫做宇墙。在最开始长城内侧是没有女儿墙的,可是经常有人会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这道墙。在长城墙根的地方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小水沟,雨天的时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冲刷城墙。而长城的墙体里面使用石头块铸成的,外边砌上砖,再在上面铺上石板,从而使建筑非常牢固!

现场导游讲解又称模拟讲解,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俗话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灵活的应变能力,更要有扎实的口语表达能力。现场导游讲解就是对导游讲解技能的一个综合考核,主要考核应试考生的知识范围,讲解技能,仪表仪态等。

现场导游讲解的主要内容就是景点导游辞,我州导游资格考试的现场导游讲解部分试题分为省内州外和州内两大部分共十个景点,分别是黄鹤楼、长江三峡、井冈山、武当山、神农架(省内州外景点)以及清江闯滩、龙麟宫、腾龙洞、土司城、神农溪漂流(州内景点)。这些景点不要说没有参加过导游工作的人,就是在职的导游,大多数也没有将这十个景点走完看完。因此,为了保证讲解,资料的搜集准备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手工作。

好的导游辞必须有丰富的内容,而这丰富的内容是由充实的资料为基础的。在做资料准备的时候,需要对景区景点有充分的认识。

一般来说,我们把所有的景点分成两个大的类型,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讲解资料的准备上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的各项特征入手来做资料的搜集准备。自然景观主要是观形赏景,探寻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物景观的形成、了解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人文景观则偏重于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民风民俗等。这些,我们也可以叫做是景点的讲解属性。

但是,没有哪一个景点是只具备一种讲解属性的,往往是多个讲解属性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这样一来就要求在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不能只搜集景点某一方面的资料,要将资料搜集全面。

例如在搜集黄鹤楼的相关资料时,首先将黄鹤楼定位为人文景观,其资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搜集。一、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二、黄鹤楼的历史意义,三、描写黄鹤楼的作品及黄鹤楼相关传说。如果将讲解重点定位在黄鹤楼的传说上,那么“辛氏卖酒建楼”的传说,和一楼的巨型壁画就成了讲解的重点。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等就成了穿插和充实黄鹤楼讲解词的部分了。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中,就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来搜集黄鹤楼的相关传说,如黄鹤楼建楼的传说,李白崔颢斗诗的传说等。

资料的来源并非只局限于书本,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更多的资料可以在网上搜索查询,但是有的资料网络上也不一定全面,就需要查找相关的专业书籍了。
搜集了完备的资料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写一篇精彩的导游词了。强调导游词的写作不是为了别的,主要在于要将资料的书面语整理成口头语,并将资料系统化、逻辑化,使之由分散的资料变成一篇连贯生动的导游词。

由于受现场导游讲解时间上的限制,导游词不可能长篇大论,夸夸其谈,应该是结构严谨,言之有物,同时又不失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古人说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应引人入胜,内容充实丰满,结尾有力。导游词也是一样,开头吸引听众,内容充实,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结尾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确定讲解重点,其实就是确定了导游词的中心思想。每个景点景观可供讲解的内容很多,选择一项自己能好好把握发挥的内容,导游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武当山的讲解中,就有很多方面可供选择,有建筑风貌,道教传说,悠久历史等等。如果选择道教传说,就要选择有传说的景点来加以描述,如太子坡,磨针井等;如果选择讲解建筑风貌,金顶不失为较好的选择;如选择悠久历史等,就可以结合武当山道教名山的建立过程和中国道教的发展相结合来论述。

有的时候,讲解重点是比较明确的,如在讲解清江闯滩的时候,其四大特点--惊险刺激的险滩漂流、如梦如幻的清江画廊、古朴独特的土家民俗、游客强烈的参与性--很明显就应该将惊险刺激的险滩漂流作为讲解重点来描述。
也有的时候,讲解重点比较模糊,如讲解土司城九进堂的时候,是以九进堂的建筑特点为主呢,还是以土司制的各种生活习惯等为主?在这个时候,可以确定的是,讲解重点应该首先放在土司制时期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为主,以九进堂的建筑为讲解主线,围绕其展开关于土家族生活习俗的讲解。

在写作导游词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协调转换。导游词的写作来源于书面的资料,但是,导游词是用来讲的,书面资料是用来看的,有的书面语不一定适合用于口头讲解。如“清江,古称夷水,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故名清江”,这段介绍清江得名的文字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段不折不扣的文言书面语,如果直接拿这个写进导游词,念起来也难念,听的人也不太听的明白,如果改成口头语“清江古名夷水,因为清江水清澈透亮,据说水深十丈也可以分清水底的沙子和石头,所以古代的蜀人给它起名叫做清江”,就要浅显直白的多。

二是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曾经说过:“只有逻辑性强而又简洁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逻辑,原意是指思想、理性、规律性等,导游词的逻辑性,就是指写作者本身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时的思维规律性。如果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要求导游词中心明确,层次分明,没有前言不搭后语,言辞混乱的情况出现。

“语言的明确是由于思想的明确”,要写出逻辑性强的导游词,首先要整理自己对景点景观的认识,明确表达的目的,确立正确合理的概念;接着需要整理自己对资料的认识,把已经接受的资料内容做一个大概的整理,分清主次详略;然后需要确立表达方法,是平铺直叙,还是加以详尽的描述,是用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好,还是用借喻的手法表达更好;最后,就是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个过程看来似乎繁杂,其实也就是一刹那的时间,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所决定的。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的,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躯体。只有明晰的思维才会产生逻辑性强的语言;也只有优美的语言才可以表达精致的思维。

导游词可以是一篇科学的说明文,准确的数据,恰当的措辞才能反应一个景点的特征,导游词是严肃的。导游词可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中心明确,形散而神不散,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带给游客美的感受,导游词是优美的。在导游词写好后,多用逻辑性来反复判断,用口语不断朗诵,才能提炼一篇精彩的导游词。

当然,导游词写的再好,不能好好的表达出来,也是白费。关于口语表达的技巧,在《导游业务》中有很详细的论述,但是在实地表达时,还有一些细小的部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例如很多人一紧张,就会出现一些口头禅“啊、呃、哦、那个、这个、还有、因为、结果呢……”,诸如此类,会大大影响你的讲解效果,即使是一篇好好的导游词,也会因为口语表达上的问题大打折扣。所以在现场导游讲解考试前,可以自己反复讲解练习,十个景点的导游词全部背诵下来也是项很艰巨的工程,那么将这十个景点的主要讲解重点和基本情况记熟应该是不太困难的,只不过需要平时多用些功夫才行。

讲解中的感情色彩也是很重要的,太平淡,让人感觉象在背书,呆板无趣;太激动又会使人感觉象在演戏一样,太做作。感情的运用不仅是口语上的,还有面部表情、目光、手势各方面的运用。想象一下,一个语气强烈,面无表情,目光呆滞的人,是不是有点可怕?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首先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么个公式:

信息的总效果=7%言词+38%语调+55%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表情在讲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感情的表达,并借以将导游词发挥的更好。面部的整体表情应该有灵敏度,也就是说,要敏捷、迅速的反映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时间稍长或稍短,稍前或稍后都不好。同时,还应该鲜明、真实、有分寸,太夸张,或者太模糊的表达,都起不到感情表达的效果。

象面部表情这样的,我们又称之为副语言。同样属于副语言的还有手势语、体态语等。

手势语一般在现场导游讲解中运用的比较少,其作用一般用来表达讲解者的情感,指示具体对象和模拟状物等。

体态语简单来讲就是指站姿,经常说的“站如松”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在面对考官的时候,千万要站直了,别发抖,缩胸,驼背,摇摆等,或者把手插在荷包里。要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形象也是很重要的。
回答者:孤寒泪 - 试用期 一级 4-12 15:58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