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景观由于某个名人的莅临或撰文而“闻名遐迩”的?急~~~~~~~

发布时间:2024-05-12 08:35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2个就行

问题解答:

绍兴,兰亭,王羲之

湖北宜昌三游洞和武汉行吟阁

三游洞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 808 )白居易在任左拾遗(皇帝跟前的谏官)时,因性情耿直得罪当朝太监和权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刘士元鞭打,唐宪宗李纯非但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职通州(今四川达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书为其辩解。元和十年(公元 815 )因上书朝政,揭发朝廷内部谋杀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职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四年(公元 819 )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忠州(重庆忠县)刺史,其弟白行简同行赴任与元稹意外在西陵峡中恰遇,在峡口饮宴时又偶然发现一奇特天然(溶)洞府,徘徊其间,从未时(下午 1 时至 3 时)至戌时(下午 7 时至 9 时)“爱不能去”。

由元稹提议:“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并由白居易做“序”而纪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游,故为三游洞”。三游洞即此而得名,从唐代诗人白居易三人发现此洞以后。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叶衡、陆游;明代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刘一儒,龚绍仁、鲁先榜和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等接踵而至,留下了丰富的诗文歌赋。摩崖石刻,当年以恺、隶、篆、行、草各种书写的呤咏三游洞诗词歌赋、摩崖石刻和碑刻原有一百多件。后因代远年湮,风雨剥蚀和遭“文革”期间损失,现尚存宋代以来的六十余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史料。

南宋考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月八日,陆游随军旅生活,入蜀时道经夷陵,“王鼓尽解船,过下牢关。……系船与诸子及证师登三游洞。蹑石蹬二里,其险处不可着脚。……”在三游洞。陆游见到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的题刻,感慨万千,尽兴之余,取潭中泉水煎茶,水甚奇,茶味美,小潭倚山临溪,陆游流连忘返,题《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之煎茶》待以潭旁岩壁上,从此这眼无名山泉,被世人称为“陆游泉”流传至今。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博学好贤的文人宋庆基调任峡州知州,对夷陵县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栅的修缮,宜昌的草房变瓦屋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庆基在夷陵西塞门外的江津处建了一亭,取名“至喜”,并请这年五月被贬至夷陵任县令的文学家欧阳修,为该亭撰写了一篇《峡州至喜亭记》,由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碑刻,亭以文显,这座小亭借欧阳修之笔,声名大振,后被列为夷陵三大胜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来,经历了二次移迁的兴废历程,1981年,重建于西陵山北峰望乡台。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火攻赤壁,大败曹军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打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大约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张飞为扼守三峡关卡,曾在西陵山峰顶擂鼓,日夜操演兵马。

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3年)梁将陆洪和在峡口筑“七胜城”,南朝陈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宣帝征江陵,在峡口筑“安陆城”,以备蜀犯,至今在西陵山下牢溪平台上仍留有六朝军垒遗址和城市遗迹。

今天陪同学出去旅游,去了宜昌的著名景点-三游洞~
很小的时候就去过那里,但是现在已经过去好久印象已经不深刻了,再去,感觉又有不同~
小时侯对三游洞的感受是荒凉,没有什么好玩的,不就一个山洞吗,真是无聊啊~从市区跑到市郊,并且到处都是杂草,管理也很落后,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呢?
重新在看,我觉得我对三游洞的印象完全改观了,似乎我能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
从来觉得宜昌没有什么名人,除了一位诗人-屈原;一位美女-昭君,再也就没有什么名人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真的感觉遗憾啊~但来到三游洞似乎有了,白居易、元稹、苏轼、欧阳修,他们来过,留下了痕迹,告诉后人,他们不仅来过三游洞还告诉后人三游洞不仅只是一个山洞而已,三游洞是一个文人墨刻充斥的地方,不仅是一个山洞,它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使一个石洞文明天下,也使宜昌成了一个名人向往之地~这是三游的文化内涵啊~
其实现在再看这个山洞,高而宽,大气磅礴,走进去没有令人郁闷,而是眼界为之一宽,没有想到山洞不是狭小而闭塞的,山洞也有宽阔。山洞中还有小的可以继续探幽,不过我没有去打扰古人的宁静,我只要享受他们的感受就可以了~
这是一段书面形容“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而在另一边看三游洞,绿树影映,长枝飘曳,如在下雨之后雨雾萦绕,感觉如仙境一般,古人真厉害啊~~~~
在洞的另一边就是长江,长江奔流而过,带走的是千年不息的中华文化,文化和自然在这里结合起来了,看文化,感受长江,真正中国文化的内涵似乎就在其中:宽阔、雄伟、壮丽的长江和幽静、娴雅、恬淡的三游洞,中国人的生生不息和文化的渊远流长在宜昌,在三游洞完美的结合起来了,历史从这里往下延续~
三游洞,或许真的需要游三次才能真正感受其美,感受其境,感受其真正的内涵~
下次,约三人再游三游洞,真正体验三游之意~

屈 原 与 行 吟 阁

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听涛景区中部的小岛上,有一个1955年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建造的三层方形阁式建筑。阁名取自《楚辞·渔父》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阁上悬挂郭沫若题写的“行吟阁”三字匾牌。 阁前立有屈原全身塑像,像高3.6米,底座高3.2米。它作为东湖屈子文化园的先导部分,把东湖和楚国最伟大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
据考,屈原到过今武汉一带。《九章·哀郢》“去故都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中的江,即长江,夏即河水下游,故都即郢(江陵)。这里叙述了屈原离郢时的路线,是沿汉水到长江,汉水汇人长江处即今之武汉,再沿长江“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因此,屈原的行 程经过武汉。“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夏 首即汉水人长江处。“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 心”。水中高地称坟,有人认为是今之龟山。《九章· 涉江》“乘郢渚而反顾兮欵秋冬之绪风”。水中小洲 称渚,有人认为在今蛇山上游不远处的长江中。从屈原 这一系列关于武汉一带风光的咏叹来看,屈原不仅途经 此地,而且还确实是在此流连往返了一番,正因为如 此,历来就有人在今武昌一带设有清烈公祠,祭祀屈 原。行吟阁正是在屈原足迹遍布之处纪念屈原的杰阁。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主要作者,《离骚》、《九章》、《九 歌》等7卷25篇楚辞是屈原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闪耀 着文化名人的光辉,人们景仰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登 峰造极的千古绝唱。
屈原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追求真理正义,热爱 人民,感情丰富而执着,以死殉节投泪罗江。屈原挚爱 本土文化,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而又积 极吸收异域文化的优点,使楚文化在保留特色的基础上 得以成长和升华。 屈原堪称中华民族之魂。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