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美食与人生”的论文,谁有啊,朋友们,帮帮忙啊

发布时间:2024-09-28 21:33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美食与人生

  美食与人生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不再是为填饱肚皮,而是为享受而吃。做了食谱编辑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享受美食,但无论再好吃的饭菜,我从不多吃,妙玉说过“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说的是茶,可与饮食却也是相通的。美味只可适可而止,否则便会像《武林外传》里的小贝,一天吃上百串糖葫芦,下场是只要听到山楂、冰糖之类,马上胃部痉挛,贪吃至此,妙玉的话果然应验了!

  美食的真谛所在

  我始终坚持认为,真正的享受美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比如心情,还有时间是否宽裕等。在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上来时,你摩拳擦掌准备发动,邻桌却传来刺鼻的烟味打断了你正在嗅闻的香气,振聋发聩的喧哗扰乱了你的心境,这些足以摧毁你的食欲,除非你已经三天滴水未进。虽然我也曾为了享受美食有过排队的时候,有过在曲折小巷里迂回寻觅的时候,有过在只有巴掌大地方餐馆吃饭的时候,但如果遇到上述情况,我是坚决不进去的,哪怕里面有琼浆玉液、长生不老药……

  独乐乐,与人乐乐

  再说心情,在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时候,美食都可以带来快乐。心情不好时,约上三五好友出去腐败,在调侃中一顿饭下来,任什么不高兴的事也会变得烟消云散。此时,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会有“一顿饭改变人生观”的传说了,酒足饭饱,还不用自己动手收拾残局,自有人来为你服务,看看,生活如此美好不是?

  而且,一样的食物,独享与共享,滋味是不同的,岂不闻古人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有朋友在时,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这种快乐,可是会大大改善心情的!所以,在此奉劝朋友们,下次再遇到不愉快的事,就化压力为食量吧!

  吃自助餐的技巧

  写到这儿,想起第一次吃自助餐的情形了,时隔多年,却仍然记得很清楚。

  在研一时,学校正好举办校庆活动,我和另一个本校的同学弄到了几张自助餐票,叫上了一帮同学,都是年轻人,胃口好得很,吃起东西来毫不客气。我们睁大眼睛,挑自己喜爱的食物多多往盘子里装,开吃时,才发现某些食物并不象看上去那般诱人,只好重新去取。而同去的某位思维敏捷的哥们的做法,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把每样食物都拿一点点,先挨个品尝一下,弄清楚哪个好吃,然后再重点进攻!让我等一帮人只有佩服的份!不佩服不行哪,吃饭顿都如此全盘考虑,思维缜密!将来一定是做大事的人哪。事实证明了我的远见卓识,当年这位哥们,短短三年,便已经可以呼风唤雨了!

  美食与人生:红烧?清蒸?是个问题

  古清生少时总是喜欢红烧的事物,红烧肉、红烧鱼,乃至红烧茄子、冬瓜,只感觉红烧才有味道,其味道特别浓,其看相特别诱人,其香味特别持久。红烧肉佐青蒜、佐青椒或者佐香菇,看那有肥有瘦的肉红通通、油亮亮,又有些青绿掩映,就心生咀嚼与吞咽的念头,舌根下面有一个小泉涓涓地流涌不绝。烹饪有熘、煸、炒、煎、炸、烤、炝、炙、烙、焖、熏、

  焯、炖、煮、氽、煲、煨、熬、烩、蒸、烹、肴种种,为何独喜欢那一道红烧风景线呢?恐怕红烧是一道家常菜,那陈酱与鲜肉纠合,使一道菜构成了浓郁的复合香型,可满足人生之初味觉的浓烈的冲动与企盼。此时的视觉之美,浓彩重抹,大红大紫,朝阳夕晖,大河奔腾。听觉之美,是激越之响,是动感十足的摇滚,是嘹亮与喧嚣。触感是喜欢抓握能够奔跑的小动物,可以飞翔的鸟儿,或者游动之鱼。

  度过了红烧岁月,人就慢慢地长大,口味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嬗变。进入中年,人便不会将红烧肉进行到底了,渐渐积累了其他的烹饪方式,品味开始多元性,心态宽容,并对事物之本源考究与探索,此时清蒸方式被频繁选用,特别对于鱼类。鱼类分两大类,咸水鱼与淡水鱼,又两类中的任何一类,皆品种繁多。即便是那淡水鱼,一天吃一种,一年也吃不完它的全部。鱼类自身肉质鲜嫩,清雅幽芳,鱼与鱼之间差异甚大,有纤维肉质的鱼,有蒜瓣肉质的鱼,有绵柔糯软肉质的鱼,断是一记红烧,就把鱼类的味道多样性给掩盖了。清蒸则不然,比如清蒸一道武昌鱼,蒸前只在鱼身上抹一点盐和猪油(其他油亦听便),腹内塞一根小葱和数根姜丝去腥足矣。清蒸的武昌鱼,便是它的原味,肉纤维细嫩,清甜而绵柔,一丝凝聚清水之鲜的纯净气息游离其中,因此品味的过程,是如探触清水如镜,绿柳拂月的宁静致远境界。

  学会品尝清蒸味道的人,开始喜欢施特劳斯或“二泉映月”这样的古典音乐,喜欢小桥流水、霜芦稻香的景色,喜欢远树的栖鹤,或缓行于湖滨江畔的牛群,此心境宁静而飘逸,在退潮后的海滩寻找海贝,打量海的纤细足印,然此心境,仍掩藏浓烈的情感,一如喝二锅头酒,是向一种纯粹过渡吧。

  从红烧到清蒸,不独是口味的更替,它的文化心理是多向度的,尽管苏格拉底在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谈话中指出:一个哲学家必须是远离口腹之乐和性的人(《斐多篇》)。但他显然是指的人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柏拉图则强调没有一个感官能凭自身获取知识,因为它无法避免错误,还因为它的对象是现象的物理世界的存在,哲学的生活要求人在有生之年尽可能超越肉体,以便理智能得以提升去认识永恒的世界,在那里瞥视到真理(《味觉》〔美〕卡罗琳·考斯梅尔)。诚然,我们不是哲学人,或者我们中间有哲学人,由于生物学及其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探究味觉则也与先哲们探究视觉与听觉抵达的智慧境界同样包含着它的真性。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人类是存在味觉理性以及能够抵达智性自觉的,感官感觉的嬗变,贯穿人生的全过程,它的自身也有十分的情趣。比如人在年少时的接吻,是浓烈的感官欲望冲动之吻;而至中年以后,则会是清雅的淡吻,它实在是一种心境之吻;一如红烧与清蒸之别,寻找真理的致境,是一个逐渐过程。

  如何写论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953125.html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