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

发布时间:2024-05-15 14:03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介绍“上海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
从1.在国内2.在亚洲,以至全球 两方面介绍
要强调“举足轻重” 要交作业米办法,做做秀而已

问题解答:

评上海的经济地位
文章类型:特别报道 文章加入时间:2003年1月21日8:23

--------------------------------------------------------------------------------

评上海的经济地位

温志浩

近年来上海强势崛起,发展速度比以前快很多,之所以这么低调的说“快”,而不用“很快”或“惊人”等词,是因为和其它地区相比,上海的发展速度一直都不是最高,虽然上海发展的基数比其它城市都高。
上海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似乎上海自身的感觉似乎有“冒进”之嫌。借助于媒体的力量,溢美之词经常不时出现在上海居民和一些专家学者的口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中国目前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到20XX年一定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笔者则认为,上海要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还还需假以时日,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更需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有可能实观,它不是靠每天通过各种新闻渠道向全国人民灌输“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这种概念去实现的。在上海仍不是名符其实的“中心”以前,应对上海目前的状况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
首先,上海是否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不见得。因为目前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投资、消费和出口。从投资看,外资中港资投资于广东最多,台资投资于苏南最多,民营资本则来源于浙江最多,中央政府的投资近年来也逐渐向中西部倾斜。因此,上海到目前虽然也被各方投资者所看好,但始终没有成为资本高地。而要成为经济中心,资本输出是其主要特征。
上海却和国内大部分城市一样,还处于互相争夺投资、争夺项目的阶段,别说成为世界级城市,能否赶上香港、台湾都还是未知数。因为在现阶段,香港至少是资本输出地,台湾是技术和资本的输出地,而上海还只是处于资金积累的原始阶段,是需要大大吸收外来资金的阶段,而且上海本地的资金积累一直是差强人意的。
从消费来讲,由于上海的人均收入一直都不高,人均消费能力一直都比不上北京、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城市。最近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上海的私人小汽车的拥有总量远远落后于北京、广州和深圳。虽然这和政府调控行为分不开,但也说明上海的消费落在全国后面了。出口方面,上海2001年的出口额为276.28亿美元,而广东省2001年的出口额是为954.21亿美元,其中深圳的出口额是374.76亿美元,差距是巨大的。此外从发展前景看,上海出口增长的活力和潜力也比不上江浙,与香港、台湾则暂时无可比性。
所谓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应该自发产生一种内在的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中国目前的现实是各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根本不会考虑到上海经济发展的快慢对本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关心更多的是出口的增长、争取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以各种优惠措施争取外资进入,再就是最近各地政府对民营资金也开始重视,争取民营资本的投入。而事实上上海政府也不能免俗,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和各地政府在上述几个方面竞争,只不过由于上海的地位特殊,基本上上海比其它城市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但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上海和中国其它发达城市还是处于同—水平,还没有高出他人一筹的实力。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假如上海市不存在,长江三角洲各地如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的发展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如果香港不存在的话,那么中国许多地区包括上海的发展都要受影响(2001年香港对上海的实际投资额达108亿美元,占上海当年吸收外资的三分之一),当然受影响最大的是珠三角地区。
其次,上海是否真成为了经济中心?从上海的工业看,确实上海是中国的工业重镇,门类最齐全,工业总产值最高;而且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研发中心也设在上海。但应该看到,上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多,上海的知名品牌不多,上海的大集团企业不多,上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不多。在最崇尚创新精神的IT行业中,上海没有出现让全国瞩目的明星企业,而在北京有联想集团,在深圳有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在沈阳有东软集团等等。
统计结果显示,上海的大企业都是国家重点投资的国企,我们没有看到一家大企业集团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壮大起来的。到目前为止,上海的经济成分中,国有成分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统计显示,2000年上海民营经济扮演的还是补充的角色。在目前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近50%的情况下,上海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却还是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这就使人不禁要怀疑上海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潜力了。相对于其它地区或城市,上海还有一个软肋:改革开放数十年,一直没有出现一位企业家领袖,相对于柳传志、任正非、刘积仁、王石、李东生等具有行业领袖风范的企业家来说,上海的企业家似乎在气质上、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差距甚大。宝钢、上汽等上海大企业的当家人似乎更应该从政府官员的角度而不是企业家的角度去评判。上海在其辉煌的二三十年代也曾出观过民族工业巨子如荣氏家族,但在上海宣称自己要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时,其企业家的代表却迟迟无法诞生,也许上海本地可以吸引外地的企业家到上海落户,但如果上海要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光靠外来的和尚恐怕还是念不好这本经的。
第三,上海成了金融中心了吗?上海在全国的金融地位相对于其经济地位来说,要高一些。这和上海的地理位置、人员素质高及当地政府的努力分不开,但中央政府的刻意扶持也是起了决定作用。不过上海距离金融中心的目标也还很遥远。
从资金量来看,广东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了10000亿,各项专款余额已近20000亿,2001年上海各项存款余额为11000亿,北京的各项存款余额也比上海高,达12000亿;而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发达,游离于银行外的民间资金量巨大,因此,江浙的存款余额加上游资估计也会大于上海的资金量。
从金融机构的分布看,中央监管机构如人行、证监会、保监会都在北京,四大国有银行的总部也都位于北京;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2家银行的总部位于上海,而总部位于北京的则有4家,业内人士所推崇的最佳银行一招商银行的总部也不是在上海。其它的金融机构,如交易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及各种投资公司,上海相对其它城市有一定优势,但没拥有对北京和深圳的绝对优势。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数量讲,深圳还领先于上海,而且国内最好的保险公司——平安保险的总部是在深圳。虽然不少金融机构把重要的职能部门迁往上海,但目前对上海来说,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寥寥的事实确实极大地削弱了上海对中国金融的话语权。

从金融中介机构方面看,上海的律师行、会计师行等等也并不处于领导全国的地位,没有高知名度,与香港的中介机构就更无法竞争了。
从外汇资金看,中国目前的外汇主要来源于一般贸易,在目前广东的出口总额占中国的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广东省企业拥有的外汇资金远大于上海,而且广东是侨乡和私人企业众多的地方,居民手上的外汇量也大于上海市民所拥有的外汇。2002年1—9月,中行广东省分行的个人外汇交易量己达到13亿美元,而上海分行的交易量只有7亿美元。
从制度安排上看,上海和中国其它地区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而要成为金融中心,放松外汇管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法律制度是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问题。在近期,上海要在制度上领先全国一步是不太现实的,也不符合世贸精神。因此可以看到,上海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其领先地位是相当跪弱的,北京和深圳还将不断和上海争夺各种金融资源。
第四,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吗?在外贸方面,根据统计,通过上海海关进出口额,2001年为1204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额的23.6%,剔除外地通过上海海关进出口的金额,上海本地的进出口总额为332.70亿美元;同期,广东的进出口总额为1764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深圳市的进出口总额达到685.97亿美元,是上海的2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八成的货物是不通过上海的海关出关的,上海本地的出口额只占全国进出口额的6%左右,而占全国三分之一的货物是通过广东的海关出关。如果考虑到内地的进出口货物通过广东的海关进出口的话,这一比例还将更高。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数众多的出口型企业,以及毗邻港澳、在广州进行一年两次的全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因素,决定了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在广东,而并非在上海。
从内贸方面,2001年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61亿,占全国的5%,而广东同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15亿,占全国的12%,其中广州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1亿,占全国的3%。因此,如果从省级行政区域考虑,上海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为贸易中心。如果从单个城市的角度看,上海在各项指标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也不是很大,并没有成为全国的中心,最多是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中心。
我无意去贬低上海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从综合实力看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但从上海目前的经济实力来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首都。上海和其它城市或地区在各种经济数据上相比没有绝对的优势,有些甚至是落后的;而且上海的发展速度也没有呈现比其它城市地区更快的趋势。上海在快速发展,其它地区也一样也在想方设法地争夺资源,加快发展。因此,若干年后,上海的经济总量、金融总量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广东、北京、江苏、浙江比,也不一定占有优势。
总之,上海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重镇,但还远没有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远没有能力充当我国经济发展火车头。而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的实现还要依赖于其在国内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的真正实现与否。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