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岁的jazz贝司手.上海的.谁知道名字?

发布时间:2024-05-18 16:4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前年看的一张报纸.
标题是上海第一贝司手.

第一批把菲律宾乐队从百乐门挤走的那个队.

姓郑....后面还有两个字.但忘记了.

报纸上说是还在做场子.而且在浦西做完场子.骑自行车坐渡轮过去浦东赶下一场.

谁知道.最好有近况......答案准确加分五十
如果有原报纸贴上来的.加二百分

大概是04年的上海晨报

问题解答:

郑德仁,我钢琴老师的先生,中国轻音乐之父。原住上海陕南村,现已搬离,我只能告诉你现在住在徐家汇路的高层里,夫妇二人均身体健康。上海新民晚报上曾有他的报道,你可以查一下。

当年在吉米.金大乐队里任贝司手的郑德仁先生,如今已83岁高龄。他是当年那支闻名遐迩的老年爵士乐队的组建者。曾经重访故地,但见招牌依旧,却听不到自己熟悉和钟爱的音乐,老人的心就像目睹自己种栽的树被人肆意砍伐一样绞痛。
尽管爵士乐已有百年历史,但爵士乐的性格是越活越年轻,爵士的形态毕竟一直在更新。我们不能苛求郑老先生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传统摇摆乐的概念在郑老的心中已根深蒂固,其中更多的是情感和怀念的因素所致。我们应该允许这座城市因为历史的缘故保留和延续一种怀旧的气质,但前提必须是原汁原味,绝非郑老先生无可奈何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景象。令人感到更滑稽可笑的是,曾几何时,本地一些花枝招展的杂志不知是何用心,给爵士乐套上了一顶来路不明的“小资情调”的帽子,还煞有介事地生造一张爵士地图,再罗列一些很Melody的甜歌腻曲,将一群无知的白领们引入昏暗的酒吧,以为那里就能听到纯正的爵士乐。这种不得要领的灌输比用舞曲来误导游客更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妨碍了爵士乐的传播。
而事实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爵士乐的精神本质是创意,是用音乐来探索人类思维和想像的极限,具有极高的智慧挑战。一首爵士乐曲中隐藏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可能性供乐手临场即兴发挥。刹那间迸发出意想不到的乐思和火花是乐手在每次现场演奏时竭力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最令听众屏息期待和大呼过瘾的。爵士乐演奏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优秀的乐手每次演出都是在经历一次现场创作,因此,同一首曲子每次演出都会诞生不同的版本:时间长度不一样,句式变化不一样,情绪起伏也不一样。而不同的乐手,因理解方式不同,性格趣味不同,甚至面对的对象不同,更会将同一首曲子演绎得迥然不同,各有其妙。作家宋逖在采写著名新疆女画家古丽·斯坦(Gulistan)的爵士迷恋时这样描述爵士乐的即兴演奏:所谓即兴正是展现了天才的爵士乐艺术家们的”过程密码”。 灵感女神的每一次妖娆转身,向我们泄露的是天才的”秘密”。听爵士乐的过程就是艺术天分被在当下”天机泄露”的过程。
爵士乐是一种音乐语言,更是一种创意性很高的思维艺术。在欧美国家,爵士乐的创作理念和探索精神更是渗透到了现代美术、广告、建筑、视觉设计等创意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爵士文化。经常聆听爵士乐对开拓思维、激发创造力和想像力、培养个性都具有奇妙的催化作用。经典时装品牌法国梦特娇的首席设计师罗曼先生(Mr G Romain)就说,他的许多设计灵感是从听爵士乐启发出来的。更有甚者,许多工程师、科学家自己还是个爵士票友。
用上述的爵士概念再回过头来重新解读目前上海爵士非“老年”即“小资”的奇怪现象,会让人感到非常唏嘘和悲哀。如果把爵士乐仅仅理解为是一种怀旧摆设或情调点缀,那么,不管作为一种音乐,还是一种文化,爵士乐在上海的地位将处于低层次,爵士乐本身所具有的真实魅力和产业功能将被掩盖埋没。
上海,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背靠5000年的古老文明,面朝全球的多元文化,在缔造城市音乐方面,应保持和体现开放性、独创性和发展观。今天,上海正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何谓创意产业?就是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具有特殊文化底蕴的上海,作为中国爵士乐的发源地,爵士乐理应成为上海的标志性都市音乐,而不是无法改动只能原样复制、刻板矜持的古典音乐。更何况,爵士乐本身就是一门创意性很强的艺术,相信和世界上创意产业发达城市一样,爵士乐也一样能在上海的创意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也不让别人重复自己,这是爵士乐的精神,相信也应该是上海这座海派城市和新上海人的精神和气质。
爵士离不开上海,上海需要爵士——真正的爵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