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什么美食?

发布时间:2024-05-14 14:12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过桥米线

  米线即米粉,是用米加工而成的圆形线状食品,贵州、四川等地均流行,但吃法略有不同。来到昆明,吃过桥为线时,服务员先用大碗为你盛来热汤,此汤看似清彻透明,不冒一丝热气,实际上是滚烫滚烫的,它是用肥鸡和筒子骨熬成的,上面飘浮着一层黄色的鸡油,起到保温作用。除汤之外,服务员还给你送来一盘切得很薄的鸡肉片、猪肉片、鱼片、猪肝片、玉兰片、再加一些豌豆苗、菠菜等蔬菜、最后是一大碗米线。

  吃的时候也很有讲究,先将鸡肉片、猪肉片等肉类放入汤中,轻轻搅拌,接着放入蔬菜搅拌,最后放入米线,根据食者口味适当加一点辣椒油、香菜等调料,这样一大碗香喷喷的、五颜六色的过桥米线便等着你品尝了。拌好的米线吃起来肉片鲜嫩、蔬菜爽口、米线软滑、汤味轻淡可口,说不出的享受。

  关于“过桥米线”的名称由来,在云南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把自已关在湖中一清静的小岛上日夜苦读。他的贤慧的妻子每天给他送来三餐食物,因为离家较远,每次食物送到秀才手中已经凉了,影响了秀才的食欲,妻子甚为担忧。一日,妻子炖了一只肥鸡,用土罐盛了鸡汤,又带上秀才爱吃的米线和蔬菜,用蓝子送过去。当她为秀才盛汤时,发现由于汤上有一层鸡油,鸡汤还是热的,于是将米线、蔬菜等放入其中,秀才吃得热热乎乎,大加赞美。因为妻子每次送饭必经过一木桥,于是秀才便将妻子制作的这道美食取名“过桥米线”。

  汽锅鸡

  汽锅鸡是因用昆明南部建水地区出产的紫陶汽锅蒸制出来而得名。汽锅的独特之处在于锅中心自底部而向上有一管道。将切好的鸡块加佐料放入汽锅,再将汽锅放入盛满水的大砂锅中,用旺火蒸3-4小时即得。蒸时蒸汽由汽锅底部沿管道向上喷入汽锅中,又在锅内凝聚成水珠,成为汤汁。

  蒸好的汽锅鸡肉烂骨酥,汤鲜肉嫩,是极好的滋补佳品。

  油鸡枞

  云南多各式菌类,鸡枞为其中最美味的一种,被称为“诸菌之冠”。它表面呈褐色或微黄色,口味清香爽口,用油煎后尤其鲜美,是下洒的好菜。也可作为佐料使用,用它烹制的菜肴别有一种香味。 臭豆腐是云南民间颇为盛行的一种名特豆制品,以昆明市呈贡县所产品质最佳,且历史悠久。呈贡臭豆腐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最早是由该县七步场村的王忠发明的。康熙帝品尝后,对其美味甚是赞赏,列为"御膳坊"小菜之一,并赐名为"青方臭豆腐"。
  呈贡臭豆腐以优质黄豆为原料。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黄豆经过筛选、脱壳、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成型、划块、发酵等十道工序。呈贡臭豆腐质地软滑,散发异香。先人赞誉云:"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它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古医书记载,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气,和脾胃,消胀痛,清热散血,下大肠浊气。常食者,能增强体质,健美肌肤。
  臭豆腐食法较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蒸吃,即将臭豆腐用水漂净,置入碗内,配以食油(最好是鸡、鸭油)、食盐、辣椒面,放在锅里蒸熟,食之美味可口,鲜嫩无比。一种是烧吃,即将臭豆腐切成小方块,摆在涂油的铁帘上,用栗炭火慢慢烤烧,来回翻动,直至两面呈金黄色。另用一只小碗,放入甜酱油或咸酱油,以及卤腐汁、椒麻油、蒜泥、辣椒面兑面佐料,再放上芫荽末或薄荷末,蘸着吃;或蘸上食盐,味精、花椒面、胡椒面、辣子面混成的干粉后,亦可食之。一般都是边烧边吃。石林路南乳饼--介绍石林路南乳饼是用山羊奶为原料精制而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云南省名特食品之一。
  石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中沃野的山区、半山区,气候温和,水草丰茂,山间有着星罗棋布的天然牧场,适宜放牧奶山羊。石林、维则、亩竹箐和西街口等地的撒尼农民历来的饲养羊群的习惯,很多人家都可以自制乳饼。他们把刚挤出的新鲜羊奶煮沸后,兑适量的酸浆,使其凝固,然后压制成块,晾干即成乳饼。优质乳饼乳白中带黄,质地纯净,滋润光滑,气味清香,是一种高脂肪、高蛋白的营养食品。路南乳饼的吃法很多,可蒸、烩、煎、炸或生吃,或以做成火腿夹清蒸乳饼,锅贴乳饼、鸡烩乳饼、青豆烩乳饼等口味有别形美色鲜的菜肴。

  优质乳饼色白略黄,表面有油质,无酸味。乳饼的吃法很多,可煎、煮、蒸、烤、炒吃,亦可生吃。它和宣威火腿片合在一起熟制,就成了云南名菜“火夹饼”。

  由于乳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方便,可烹制成各种美味菜肴,加之制作简单,容易保存,深受人们喜爱。
  凉豌豆粉,是云南盛夏小吃,昆明的中老年人提起凉豌豆粉都会勾起青少年时代最温馨的回忆,至今仍是家庭自配口味的夏季凉食。其成品酸、甜、麻、辣,鲜香味浓,尤受青少年之独爱。在农村,每逢赶集,豌豆粉摊常摆在小溪岸边,一来取水方便,二采又添凉爽,情食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农民们当疲乏之时,买上一碗凉豌豆粉,吃到仅剩汤汁时,掏出随身所带冷饭、拌匀而食,又是一番风味。
  原料:主料:上等菜于豌豆:调料:香菜,姜、蒜、醋、甜酱油、咸酱油,芝麻油、花椒油、昧精、盐、胡椒面、红辣子油各自入器。(因食时调料按各人爱好现配,各有轻重,故不便列举重量)。

  制法:(1)制粉:将干豌豆淘洗干净,晒干,磨成豆瓣,除去皮,再磨成粉,过箩筛筛出细面入盆兑入清水(2千毫升)搅成浆,加盐。锅上火,注入水,待水温至40摄氏度左右时,徐徐淋入豌豆浆,边淋边用铁铲铲动锅底,将锅巴(也受热凝固的片)翻出、防止糊底,直到稠浓。当锅已与糊浆各占一半时、盛入瓦盆冷却凝固后、翻扣在木板上,盖上湿纱布。(2)兑调料:香菜洗净切细入碗。姜、蒜去皮剁成泥分别装碗兑上凉开水成为姜汁,蒜汁,其他调料分别各装1碗。(3)装碗:将豌豆粉切成薄条入碗(传统做法是切一片放在左手掌内,右手拿餐刀把左手掌内的豌豆粉打成薄条,一面打一面入碗)。根据就餐者口味要求,用小木勺将各种调料舀入碗内,拌匀即可食用。
  木瓜水按其形态准确的应该叫木瓜凉粉,滇西一代叫“冰粉”,我更喜欢这种叫法,透着清凉,冰清玉洁的感觉。
  木瓜水据说以大理的“冰粉”最为特色,因此木瓜水总是和白族的凉面、姑紫摺⒆プシ墼谝黄鹇簟?strong>

  高原的太阳热烈,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出太阳,便是满目的炫耀。于是在街头巷尾的荫凉下,一张罩着玻璃罩子的台子,后面站着一位传白族服装的小姑娘或者小媳妇,罩子里面依次摆放着一碗碗排列起来的凉米线凉面和抓抓粉以及十种左右的佐料,在显要位置上摆放的便是透明的胶状的水晶般的木瓜凉粉。

  木瓜水的性状有点像果冻,但比果冻口感软滑。传统的容器是铝盆,凝结好的木瓜凉粉在太阳下盈盈晃动着凉爽的波光。对白族姑娘说:要一碗木瓜水。于是白族姑娘取一个吃饭的小碗,用一把汤勺,舀起一勺木瓜凉粉搁在碗里,这时最关键的步骤是用汤勺打碎碗里大块的凉粉,“挞挞挞挞”, 只见白族姑娘绣花的衣袖在阳光里舞动,与汤勺和碗和木瓜凉粉以及清脆的“挞挞”声浑然一体,让人眼花缭乱。冰清的凉粉便如同碎裂的冰块般呈现着各样的形状和花纹,却总离不了一个凉字。这时再舀一勺自家熬制红好镇凉了的红糖水,红赭色的红糖水便欢快着渗透了透明的凉粉, 最后再依次撒上一小撮黄色的熟芝麻粒、一小勺酱色玫瑰花饴(或是金色的桂花饴)、几根红绿丝,一碗色彩缤纷冰清玉洁的木瓜水就好了。木瓜水的口感非常奇妙,软软滑滑的在口里,似有若无之间,却掺着红糖水实实在在的甜,芝麻的香,玫瑰糖的醺,再配上红绿丝的颜色,那滋味,两个字:爽!

  制作木瓜凉粉的木瓜不是当今市面上讹传的美容丰乳的那种台湾木瓜,也不是傣族做菜的酸木瓜,是一种也叫木瓜的植物的果实。小的时候,我一直想不明白一些细细的籽籽与这种凝结起来的木瓜凉粉有什么关系,于是在一年级的暑假母亲专门从街上买了木瓜籽回来,让我拥有了一次做眼看着木瓜籽变木瓜凉粉的经验。

  木瓜籽木瓜的果实细细的,形状颜色有点像茴香籽,但还小一倍。母亲为我准备好一小盆凉开水,一块干净的小手帕,我记得小手帕是一块白色起白花的新手帕。于是小小的姑娘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用手帕包好木瓜籽,蘸着水,开始揉搓木瓜籽。开始揉搓的时候没有什么异样,于是叫了母亲问木瓜凉粉怎么还不出来?母亲说还早呢,得有耐心。于是再揉搓,这时小手帕开始有粘滑的感觉,抓紧口把手帕包放清水里漾干净了,再继续揉搓,再漾,反复无数次,待揉搓手帕时不再有粘滑的感觉了,就可以了。但依然是一盆清水,还不是凉粉的感觉,再问妈妈,说得到明天才能凝固。于是怀揣着美丽的憧憬睡了。第二天一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厨房,打开盖在小盆上的砂布一看,一盆清水居然就神奇的变成了水晶般的凉粉。于是欢叫着叫醒了一家人,熬红糖水,巴巴的等着红糖水凉了(那时可没有冰箱),再盛出来,学着卖木瓜水的大人样“挞挞”打碎,浇上红糖水一碗碗端给全家人喝,那欣喜那自豪,就把童年泡在了蜜里。
  {[附送小常识]}
  昆明人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就是:二狗特爹,给请的了?中国人尚礼虚伪,将吃饭作为礼尚问候用语,世界上绝无仅有;人不同于禽兽,人不仅要问“吃什么”,更讲究“怎么吃”,这也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人之为人的证据。

  旧时昆明有关“吃相”的禁忌很多,兹举一例:上菜之前,不得用筷子敲打空碗。以前叫花子要饭,常以筷敲碗,借此作为吆喝。如果你在餐桌上以筷敲碗,即叫花子要饭, 所以是要忌纬的。

  “吃相”的禁忌还有一例是:不能先于别人动筷只顾自己,尤其是在有老人或客人的情况下。中国人吃饭不象老外实行分餐制,各吃各的,我们觉得那样不够亲热,但是亲热也要有亲热的讲究。中国人喜欢围坐一桌,但如果10双筷子饿狗强食一起叉向菜肴么怕是要打架,所以必然要有一定之规,方能不乱。这种约定不一定见诸文字规定,但却能形成一种道德力量,因此,我们能够面对佳肴而不会变成野兽,我们仁和谦让,彬彬有礼,因为我们知道他人是自我存在的一部分。吃饭要先让长辈或客人下筷,长辈们夹起一筷好菜来也不是先塞进自己嘴里,而是给了孩子。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餐桌上的吃相可以猜度一个人的为人如何,可以说餐桌就是中国社会的局部缩影。

  姑不说“吃相”的阶级之分,只说其男女之别:“伙子吃饭如虎,姑娘吃饭如数”。女人家吃饭最忌饥不责食、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有淑女之相。传统礼数对男人要宽容得多,当然,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男人能吃才能干,耕田种地,捻轻拿重,云雨翻腾,哪样不需要力量,给合?

  昆明人迷信,在吃饭问题上也要讲究个趋利避害。吃鱼要翻身,但开车、划船者忌给盘中之鱼翻身,否则就是不吉利。鳝鱼,昆明人又称黄鳝。吃了黄鳝的人会将事情做砸(做黄)。一桩生意没谈成,昆明人说“黄的了”。昆明人称办事不牢靠的人为“黄大爷”。

  昆明人中,有部分迷信人士忌吃狗肉,理由源于一个传说:上古发大水,大地一片汪洋,众人避于一孤岛上无援无助,哀嚎之时,见一狗儿口衔一串稻子游上孤岛,因了这串稻子做种,人们后来才有了粮食,因此狗是神物,不能食其肉,若食其肉,必自断生路。许多民族有上古发大水淹没大地的传说,此其一说也,信不信由你。

  怀孕的妇女忌吃茴香,因为茴香是收敛的,会“回奶”,吃了茴香,有奶无乳,不利于抚育后代。

  还有许多饮食禁忌现在看来不免可笑。例如:小孩吃鸡爪,写字手发抖;小孩吃鱼耔,长大后不识数;吃猪脑,长大后愚笨呆滞;吃猪尾巴,一辈子落于人后;吃母鸡还没生出来的蛋(蒙心蛋),长大后没良心;剩饭者必遭雷击或者长大后娶麻妻……哈哈,昏了!迷信者,信其有,不信者无,反正你就等的报应吧!
  猫非哪来的猫,实在是没有能用的名字,取了很多,试了很多,似乎那么多的人都喜欢猫的名字,可进岛一看,原来也没几只猫啊,没办法,不知谁在捉弄了谁。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