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亲情故事

发布时间:2024-05-15 11:05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谁可以告诉我一些关于美食的亲情故事?就是说美食的来历啊 什么的是和亲情有关,谢谢了

问题解答:

南宋后期,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不幸被俘。由于他不屈不挠,元人对他毫无办法,所以准备杀掉他。当地百姓闻讯,带了各种吃食,自发前去探监。一天,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手拄拐杖,提着竹篮,篮内装一只鸡和一壶酒,来到关押文天祥的牢狱,一位好心的狱卒偷偷将她带入牢内,老婆婆意外地见到了文天祥,悲喜交加。原来外面传闻文天祥已被杀害,她是前来祭祀文丞相的,见文丞相还活着,她后悔没带只熟鸡来,只好请求狱卒帮忙。正巧这狱卒也是穷苦人,心中也很钦佩文天祥,老婆婆的言行使他受感动。想到文丞相明天就要遇害,心里也很难过,便决定用老婆婆的鸡和酒,为文天祥做一次菜肴以示敬仰之情。

他和老婆婆将鸡宰杀好,找来一个瓦钵,把鸡放入钵内,把酒倒入钵中,加点盐,充何等调料和汤汁,用几块砖头架起瓦钵,将鸡用小火煨制。过了一个时辰,鸡煨熟了,鸡肉酥烂,香味四溢,二人哭泣着将鸡端到文天祥面前。文天祥一边吃着鸡肉,一边饮酒,心怀亡国之恨,慷慨悲歌。第二天,文天祥就被元人押往大都柴市刑场,英雄太义了。

从此,“三杯鸡”这道菜也就在各地传开了。后人为了改善口味,又将三杯酒改成了一杯甜酒、一杯酱油、一杯麻油。将这三杯佐料和鸡块一同倒入砂锅内,然后加入少许凉水,放在小火上慢慢煨,直至肉烂为止。并称为“三杯鸡”。
这是三杯鸡的故事

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是怎样的一个由来呢?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小笼包,又名灌汤包,传说源于南宋年间,就有专门的小店经营灌浆馒头,虾肉包子等,说明此时已有灌浆包子(灌汤包)。到了清代时期,扬州地方的灌汤包子更为出名,诗人林兰痴〈江三百吟〉中有一首描述“灌烫包”的诗,诗前写有小序云:“春秋东日,肉汤易凝者灌于罗细面之内,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其诗曰:“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烫。”小笼包由此流传至今,一直广受食客欢迎

有很多啊,不想打字。你自己去查吧。

去查查老婆饼吧,我忘记了

过桥米线阿 有一位书生在云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读书,他的妻子每天都要过一座桥给这个书生送饭。有一天,妻子觉得丈夫很辛苦就炖了只鸡放进土罐里准备送给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搁了,等回来才发现土罐里的鸡还是热的,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黄油,于是就用鸡油烫米线给丈夫吃,书生吃后赞不绝口。因为妻子每天送饭都要从南湖的桥上过,所以书生起名为“过桥米线”。

夫妻肺片 五十多年前,有郭朝华、张田正夫妻二人,以制售麻辣牛肉肺片为业,两人从提篮叫卖、摆摊招客到设店经营。他们所售肺片实为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http://cache.baidu.com/c?word=%B7%F2%C6%DE%3B%B7%CE%3B%C6%AC&url=http%3A//www%2Ezhms%2Ecn/ms%5Fmenu/chuang/2006%2D3%2D24/20063242024222177%2Ehtm&p=c23bc54ad49d02f80be2946261&user=baidu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