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旅游景点线路

发布时间:2024-05-16 12:45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如果要去成都旅游.那有没有一条最好的旅游线路能够让人尽可能的多游呢?我还需要那些景点的资料,谢谢

问题解答:

如果只是成都市区的话,可以乘坐901或902路公交车,几乎包含失去内所有的景点,并且价格便宜.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市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主要的旅游参观点。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墓相毗连。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由郭沫若书题。陈列有出土的蜀汉文物复制品和三国历史图片。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以宋代爱国名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
  望江公园位于成都市九眼桥锦江南岸。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明清两代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筑。民国时辟为望江公园,成为市内著名的风景点。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竹林,因薛涛一生爱竹,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类佳竹,其中有不少为名品,如人面竹、弥勒竹、方竹、观音竹、鸡爪竹等,是成都观竹最佳处。

  望江公园最宏丽的建筑是高39米的望江楼,又称崇丽阁,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一句,因其直矗立在锦江岸边,民间称之为“望江楼”。共4层,上两层平面为八角形,下两层为四方形。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吟诗楼是依据薛涛生前的吟诗楼修建的,三叠相连、四面敞轩的楼身掩映在江边柳荫竹影之中,波光云影相衬,显得格外秀丽飒爽,颇具画意诗情。五云仙馆、泉香榭、枇杷门巷、清婉室、浣笺亭等纪念性建筑群,布局精巧,题咏碑刻、匾联书画甚多。一阁两楼与毗连的五云仙馆,构成极富四川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崇丽阁南面的薛清井,是明代蜀藩王仿制薛涛笺处,“薛涛井”三字,是清康熙六年,成都知府翼应熊手书。据说薛涛用这里一口古井的水制作了一种红色的小笺,其色彩绚丽且又精致,唐著名诗人韦庄还曾向她乞求呢。

  薛涛塑像位于园中幽篁深处,1984年建成。塑像高3米,由汉白玉雕成,四周碧水环绕、地面绿草如茵。薛涛墓1994年10月恢复修建。由墓碑、墓体、墓基平台组成,墓碑上题有“唐女校书薛洪度墓”。墓四周由青砖砌成矮墙围护,配置有草坪、小桃花、翠竹。读竹苑1995年始建,为公园的品种竹区。苑内翠竹丛丛,叠石配景,汉白玉石碑上刻有薛涛和历史名人咏竹画竹的佳作,构成一幅幅的竹石图景,寓意深邃。

  薛涛一生有竹,赞颂竹“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中遍种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一百五十余种竹子,其中不少品种是很名贵的。这些竹子姿态万千,各有妙趣。如粉箪竹,通身粉白,好似冰肌玉骨的婷婷少女;人面竹,在接近根部的竹干上重重叠叠地布满奇节,就像一张张人的面孔;佛肚竹的节间光滑凸出,犹如笑罗汉的便便大腹。还有质地坚韧的方竹,躯干高大的鸡爪竹,飘逸潇洒的凤尾竹,文雅娟秀的观音竹……它们各逞丰姿,而又和谐相处,或互抱成丛,或交织成廊,或夹成浓荫幽径……人们把这幽篁如海,情趣无穷的园林,誉为“竹的公园”,中外游客、诗人常来此寻幽访古,流连凭吊。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成都杜甫草堂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草堂总面积有240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草堂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成都市的著名景观。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于碑亭北面,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杜甫草堂景点:南大门 大廨 诗史 堂柴门 水槛 花径 工部祠 少陵碑亭
  茅屋景区 草堂寺 浣花祠 梅 园
  杜甫诗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草堂联选:
  成都杜甫草堂联(一)
  高升之
  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成都杜甫草堂联(二)
  何绍基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成都杜甫草堂联(三)
  沈葆桢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成都杜甫草堂联(四)
  何宇度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秋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成都杜甫草堂联(五)
  谢无量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

  成都杜甫草堂大廨联
  顾复初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注:廨--古代官署;流寓--漂泊。

  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一)
  朱德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二)
  陈毅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三)
  郭沫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成都杜甫草堂古柏亭联
  顾复初
  柯如青铜根如石,花为四壁船为家。

  成都杜甫草堂花径联
  何宇度
  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
  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

  成都杜甫草堂亭联
  佚名
  至今斑竹临江活,无数春笋满林生。
  位于今成都市中心西区的永陵,迄今已有近1100年历史。它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公元907———925年)皇帝王建的陵墓,发现于1940年,于1942年经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博士冯汉骥先生组织发掘确认为王建永陵,系我国现代第一座正式科学发掘的帝陵。发掘之初,郭沫若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建墓的发掘,的确是件值得注意的事情,这件事如是在和平时代,如是在欧美,想必早已轰动全世界了”。因永陵及其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永陵即与武侯祠、杜甫草堂并列为成都的三大国保单位,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给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沉甸甸的含金量。

  建筑经典

  王建(公元847———918年)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君主。他出身于河南舞阳一个平民家庭。青年从军,智勇兼备,曾任宫廷禁军将领。在唐末军阀混战中,逐步据有今四川大部及重庆市、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带地区。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建都成都。公元918年病逝,安葬永陵。

  永陵属积土为陵,陵冢呈圆形,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陵冢底缘有9层堡坎;地下4层,地上5层,每层间以锁口相联结,紧紧扣住冢土以免流失。这种陵墓堡坎的作法此前并不多见,后世多所采借。就陵冢的形态而言,自先秦至唐宋,我国帝王陵均“以方为贵”,陵冢多作覆斗式,而永陵陵冢呈圆形,已开后世明、清帝陵陵冢为圆形之先河。

  永陵墓室建筑为纵列式券拱顶砖石结构(内石外砖)。其筑法:平地起券14道,上铺石板,再上为青砖护拱,以上再层层夯土形成圆形陵冢。墓室修筑于地面而不挖掘于地下,估计是当时考虑到盆地中心的成都地下水位高,担心墓室被水淹。1989年对陵墓进行“大揭顶”维修时,发现墓室外部有14道大型青砖护拱。在这之前,因墓室长年渗水,人们对永陵的稳固性十分担心,已将其视同危建。大揭顶之后,才深深叹服古代建筑师匠的良苦用心:墓室两侧各达6米厚的直墙和北面3米厚的金刚墙以及顶部14道厚重的护拱,皆由罕见的巨型青砖砌筑,形成宏工巨制的陵墓保护体系,陵冢庞大的土垄压力几乎全为护拱承载,其核心部分即墓室可谓固若金汤。永陵能历经千年而完好无损,正得益于这种符合建筑力学的科学结构,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陵墓建筑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是目前所知惟一一座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

  永陵墓室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米余,高、宽均在6米多。三室之间以木门作间隔,前室为羡道,中室设棺床,上置棺椁,后室石床上安放王建石像及谥宝、谥册、哀册等葬仪法器。墓室整部空间显得高大宽敞,威赫森严,室内布置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石刻“二十四乐舞伎”与“十二神”聚集一堂,亦文亦武,刚柔相济,簇拥着端坐于龙床御座上的九五之尊。墓室顶、壁施彩,石刻贴金着色,棺椁上悬灵帐帷幔,五彩绚烂,焕丽恢宏,虽为幽冥世界,却俨然一派人间宫殿之生动气象。

  石刻精品

  说起永陵石刻,首先要提到棺床四周的浮雕“二十四乐舞伎”。其中乐伎22人,舞伎2人,乐伎演奏乐器共20种23件。乐器可分为弹拨、吹奏、打击三大类。弹拨乐器有琵琶、竖箜篌、筝等3种;吹奏乐器有?篥、笛、篪、笙、箫、吹叶、贝等7种;打击乐器有拍板、正鼓、和鼓、齐鼓、毛员鼓、答腊鼓、羯鼓、革兆牢、鸡娄鼓、铜钹等10种。其中有汉民族的传统乐器,也有少数民族的乐器,还有来自外国的乐器。其乐舞性质一般认为属唐代龟兹乐系统,亦有认为当属佛乐或西凉乐。

  在我国同时代的各类文物中,永陵石刻乐舞的场面最大,表现的乐器种类最多,且最为写实、最具神韵,完美地显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舞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精美绝伦的永陵乐舞,是中国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相互融合的集大成作品,是极为罕见的文物奇珍,对研究唐五代音乐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从乐器的配置情况看,打击乐占了相当大的成分,可以想见其乐声效果远非宁静悠扬的传统“丝竹之声”,而类似于现代激烈躁动的“迪斯科”或“摇滚乐”吧,这是当时外来“胡乐”对本土“清乐”的重大影响而形成的新乐种。20种乐器中,除部分乐器为本土自产外,有相当部分属当时引进的外来乐器,经过改造,演变为唐人的乐器,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音乐。从永陵石刻乐舞的混成编制体系,可以领会到大唐社会兼收并蓄、容山涵海的时代精神。

  在同时代各类文物反映的乐舞场面中,永陵石刻目前仍保持着第一:乐舞场面最大及乐器种类最多。大凡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者,无不以此为第一手权威性资料。就艺术造诣而言,永陵石刻乐舞亦颇为人称道,其雕造手法极为写实,刻画细致入微,神形兼备、精美绝伦,生动地再现了唐五代时期的宫廷乐舞场面。整部石刻伎乐宛若一曲流动的史诗,吟诵着生命之歌,余音袅袅,千年不绝。永陵石刻乐舞,一部凝固了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千年前历史的瞬间,成为了艺术的永恒。

  永陵石刻的另一杰作是石刻王建像。王建像为红砂石圆雕,通高86厘米。身著锦袍,头戴幞头,腰束玉带,足蹬皮靴。其形象隆眉广颡、状貌伟然,神态睿智神勇、端庄安详,与史书所载王建之形象颇为吻合。石像雕刻手法写实逼真,雕造技艺精湛传神,人物形象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目前所知我国历代陵墓中仅见之帝王写真肖像,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与道教文化有关的永陵“随斗十二神”造像亦属石刻精品,古代无名匠师写实主义的手法结合浪漫情调的想象,创造出了十二神既是人间勇士又是天上神将的威武猛悍的艺术形象。

  文物重宝

  永陵虽早年被盗,但仍遗存了一大批银器、玉器、漆器和鎏金铜器等皇家宝物。首先要提到的是又一件国宝级文物———玉大带。出土时,发现玉大带已被盗墓者装进银钵内,所幸或因盗墓仓促等缘故未被窃走。大带由皮带两段、银扣一对、玉钅夸七方、玉铊尾一块构成。其玉质温润洁白、光亮澄澈,做工优良、镂刻精微。玉钅夸上雕刻三趾飞龙,造型矫健生动,铊尾除龙纹外,另镌有大段文字,记述了此玉之来源等,可补正文献有关史实错误。作为唐五代皇帝身佩之物鲜见的遗存,永陵玉大带闻名遐迩,而大带上之龙形图案,也具有考古学上所称的标准器之意义。

  谥宝是封建帝王身前传国玉玺的象征,随葬陵墓,表示墓主在阴间亦如人世一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现代考古发掘中,仅有西汉南越王墓和明神宗定陵等出土过很少几枚相关文物,而永陵谥宝又以其独具之特色最显突出。永陵白玉谥宝高、宽均在10厘米左右,印文镌“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14字,中间8字为王建之谥号。其印钮兔头龙身之怪异造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哀册是永陵皇家文物中的又一至宝,其所载文字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悼词”,这在出土文物中甚为罕见。哀册由51简珉玉串联而成,每简各长33厘米、宽3.5厘米、厚约2厘米。册上镌刻的700字左右的文章基本保存完整,从王建的逝日、葬期,到前蜀的年号、永陵的陵号以及继位人等等,无不与史书所载相关史实合符,发掘者依此确定永陵的葬主而绝无异词。哀册珍贵的文物价值自不待言,在此要特别提到它的书法造诣,其书体略近初唐四大家中之虞世南,端庄峻整,流丽舒展,大唐气度,宛然在焉,是为五代书法之代表作品。

  永陵值得一说的千年文物珍宝还有许多,如有不少代表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最高水平的银器,极其罕见的银平脱漆器等等。

  于1978年成立的王建墓文管所在1990年晋级为博物馆,近年来改名为永陵博物馆。经过20多年的建设,昔日的皇家陵园,已成为民众参观文物与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如今,位于市中心的永陵博物馆拥有56亩园地,高大的帝陵在典雅的仿唐式建筑大门的衬映下更显巍峨壮观,召引人们重回千年一睹皇家陵园风采。馆内苍松翠柏、浓荫蔽日,亭台水榭、曲径回廊,鸟语花香、四时风物,一派川西园林胜景,被人们誉为繁华闹市中的“都市绿洲”。博物馆精心设计并制作的地宫陈列和“前后蜀历史陈列”颇受世人好评,300余件(组)文物展品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四川及成都历史上的一页辉煌。进入新世纪以来,永陵博物馆更加强了保护与发展的力度。
  宽巷子、窄巷子是成都 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两条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宽巷子与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得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大慈寺本名大圣慈寺,据《通志》的记载,它是唐代至德年间(公元757年)修建的。庙门前的匾额,“大圣慈寺”是唐肃宗李亨御笔亲题。但据近代杨口谷考证,认为寺内现存佛像的形象,并不像唐代造像风格,而近于六朝塑像,相传[唐代]名僧玄奘法师曾在这里受戒,但是据唐僧的传记所载,只说他在成都受戒,而没有说是在哪一个庙宇。是否在此受戒,只好存疑了。
  唐代大慈寺占地极广,相传成都鼓楼洞街就是大慈寺钟鼓楼所在地,北门红石柱街就以大慈寺庙门的两根红石柱而得名。拥有九十六院和二万多间房屋。
  自唐以来,大慈寺就是成都的名胜,四时八节,常聚万千游人,历代的地方官吏和名流学士都喜欢到这里宴饮游赏。留下很多咏物叙怀的诗篇。
  到了宋代,寺门前便成为市场,每年二月十五日卖花木蚕器,称为蚕市;五月卖香药,称为药市;冬月卖用具器物,称为七宝市。宋代成都太守田况作有《大慈寺前蚕市诗》:
  高阁长廊门四开,新晴市井绝纤埃,
  老农步信忧民意,又见笙歌入寺来。
  可见当时蚕市的盛况。
  大慈寺内保存的历代文物极多,最著名的是壁画。据历代文献记载:大慈寺共有壁画一百多幅,都出自名家手笔。其中有唐代最著名的画家吴道子的画十幅。北宋时,画竹子的名家文与可,在寺内读过书,对唐朝名画家李夫人画的竹子很感兴趣。寺内和尚告诉他:李夫人根据月夜时竹子映在窗上的影子,悟得画竹方法,于是,文与可天天在寺内临摹李夫人画的竹子,终于创出了“攒三聚五”的画竹技法,为后世画竹,开创了一条学习途径。苏东坡和文与可是表兄弟,他画竹就是跟文与可学的。寺内碑石书法墨迹也甚多。
  大慈寺中还藏有唐明皇和唐僖宗的画像,据《蜀寿杌》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知祥明德元年(公元934年)六月到大慈寺避暑,观明皇僖宗御容,并宴群臣于华严阁下。
  唐武宗崇信道教,反对佛教。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下圣旨尽毁天下佛寺。在历史上称为“会昌灭法”。而大圣慈寺却因为庙额是他的祖先肃宗皇帝亲题的,他不敢独犯祖先“在天之灵”,因此大慈寺才得以幸存下来。在《通志》上记载:“大慈寺……旧有肃宗书大圣慈寺四字。故会昌不在除毁之例。”
  到了明代末年,大慈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仍然保持着常住和尚二万多人的记录,崇桢年间(公元1682~1644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攻打成都,[明代]官军抵挡不住,而大慈寺的僧众却拿起武器与张献忠义军相杀,并把义军赶走了,据传现在东郊的猛追湾,就是当年和尚追赶张献忠的地方。随后,张献忠二次攻进成都,怀着被和尚追杀过的仇恨,放火把大慈寺烧毁,寺内保存的文物壁画也随之付之一炬。清代康熙年间,佛教徒们募款重修大慈寺,规模很小,已不能与从前相比了。残存文物也只有两尊铜铸的药又神将像,一尊铜铸的药师佛像,和一尊铜铸的所谓“镇压海眼”的阿弥陀佛立像了。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币制变动,铜元通行。四川军阀李家钰的部队驻扎在大慈寺内时,见两尊药又神将像,分量不轻,便把它毁掉铸了铜元。那尊阿弥陀佛像分量更重,为什么李家钰没有毁掉铸铜元呢?原来这尊阿弥陀佛铜像,全身金晃晃的,号为“丈六金身”。佛背上刻有小篆文“李冰铸”三个字。每个字约有五寸高,四寸多宽,三个字连在一起大约长一尺五寸左右。民间传说,李冰在四川治水,降服了孽龙,开都江堰灌溉川西田土,又铸阿弥陀佛铜像镇压海眼。海眼就在铜像下面,夜深人静,伏在铜像足下,还可以听见海潮之声。如果这尊铜像被毁,成都就要被洪水淹没。这个传说,自然是带有迷信色彩的无稽之谈。其实,这“李冰铸”三个字也是假托的。李冰是战国时代的秦惠王(公元前337~310年)派来四川的太守,而小篆则是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所创造(公元前221年)。李冰竟会把百年之后才创造出来的小篆,镌刻在佛像上,岂不是个大笑话。况且,佛教在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时,才传入中国。三百多年前的李冰,又怎会异想天开地铸造阿弥陀佛铜像呢?据考证,这尊佛像是南北朝时候的造像,在[南北朝]时候,梁武帝萧衍(公元1502~1548)崇信佛教,普天下大造佛寺,大慈寺可能就建造于此时。我记得在这尊佛像前,还悬了一个“法侔宝志”的横匾,“宝志”是梁武帝的国师志公的法号,那么这尊佛像也就是梁武帝时铸造过的。它“托福”于“李冰铸”和镇压海眼的传说,使封建军阀如李家钰所怒而未敢轻易毁掉。因此这尊佛像,解放后仍巍然立于大慈寺中。
  作为成都名片的“成都第一商业老街”——春熙路,早年只是一条窄街小巷。那时的商业中心分两处:一处是东大街,另一处便是劝业场,即现在的商业场。1924年,为让两个商业中心贯通起来,时任四川督理的军阀杨森着手拓建春熙路。为给这条路取个好名,杨森专门请来饱读诗书的双流县前清举人江子鱼老先生,援引老子《道德经》里“熙来攘往,如春登台”之语,名为“春熙路”,自此扬名天下。
  春熙路建成后,聚集了银楼金店、钟表眼镜、绸缎布匹、百货图书、银行报馆、像馆药店等30余个行业约200余家商户,成为成都当时一个新兴的商业中心。只可惜40年代末,兵荒马乱,经济崩溃,通货恶性膨胀,春熙路商业一片萧条,濒临灭绝。
  建国后的春熙路逐渐恢复了商机。春熙路的“老字号”更是名声在外。成都市第一家专营“文房四宝”的“胡开文文具店”、久负盛名的古籍书店,
  珍藏不少历朝历代的文史资料和古旧典籍;“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等成都名小吃也是市民津津乐道的;“漱泉茶楼”、“饮涛茶楼”每天座无虚席。1992年开市的夜市深受市民和各地游客的青睐。
  地理范围 现在的春熙路商圈,系指东大街以北,南新街、中新街、北新街以东,总府路以南,红星路以西的区域,面积约300亩。云集了太平洋百货、王府井百货、百盛、伊藤洋华堂等大中型商家,奠定了春熙路在成都的商业中心地位。
  发展前景 春熙路改造2、3期将完成步行街向周边的延伸。向北跨过总府路,直至华兴街,形成商圈的餐饮娱乐区;向西将贯通荔枝巷、青年路,与成都市中心另一个核心商圈盐市口商圈连为一体;向南覆盖东大街与青石桥区域形成专业市场贸易区;向东直接与大慈寺相连。改造后的春熙路,将初步建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步行商业区。

  我们成都的古迹及文化沉淀太多太多,只有亲临的人,用心感受的人,才能够体会到美好~

吃吃小吃也挺好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