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是干什么的

发布时间:2024-04-28 10:12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您好,据我所知
导游
导游即引导游览,让游客感受山水之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游客食、宿、行等各方面帮助,并解决旅游途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人。导游分为中文导游和外语导游,英文叫TourGuide或Guide.在我国导游人员必须经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后才能够从业。

现在的导游一般挂靠旅行社或集中于专门的导游服务管理机构。

按照具体工作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领队、全陪、地陪。一般来说景点讲解员是也属于导游人员范畴的。

据我所知
导游
导游即引导游览,让游客感受山水之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游客食、宿、行等各方面帮助,并解决旅游途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人。导游分为中文导游和外语导游,英文叫TourGuide或Guide.在我国导游人员必须经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后才能够从业。

现在的导游一般挂靠旅行社或集中于专门的导游服务管理机构。

按照具体工作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领队、全陪、地陪。一般来说景点讲解员是也属于导游人员范畴的。

导游是门艺术,是艺术就有风格,就有流派;是艺术就有继承,就有创新。本文旨在探讨导游的各种类型、导游讲解的各种风格,影响它的形成的诸多因素及形成发展的若干阶段。

一、导游类型、风格概述

导游,作为一项职业,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并转而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工作之一,不过是最近20年的事情。导游队伍和我国旅游业同时产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导游的定义,除了汉语大词典外,其他字典、百科全书以至辞海均未列出,由此也许恰恰说明了导游是一项年轻的职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一种刚刚开始的、需要人们给予诸多关注、讨论和研究的新的艺术。导游,euide,即为向导,意为陪伴他人并为其指路的人,由此可以追溯导游产生的起因。中文的意思比较明确:引导他人旅游。在现代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导游是其中穿针引线的人。他既要对游客的食、住、行安排妥帖,又要使游客参观游览满意,还要让其购到合适的商品,他的工作涵盖旅游自始至终的全过程,衔接着旅游业的任何一个环节,把握着旅游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客房、餐厅、车队、船队、景点、商店、酒吧、机场、车站乃至邮电、保险、医院……

导游工作,包括服务、讲解两大块。导游服务是技能,导游讲解是艺术。作为技能,有周到与马虎之别,认真与敷衍之分;作为艺术,有高下水平之分,风格流派之异。导游员的人格魅力就在这技能与艺术的交错中形成。由于性格、年龄、学识、工作态度、工作对象等种种差别而形成文化型、服务型、轻松型三大类别。据100 份导游问卷调查,100%的导游员认为导游有不同的风格和类型,50%的导游员自述属服务型,25%的属轻松型,18%属文化型,其余的为服务型兼文化型或服务型、轻松型兼半。

(一)服务型导游员这类导游员熟练地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行和游览事项,尤其善于代表旅行社协调与相关旅游企业的关系,以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待游客,善于处理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游客面前树起了旅游目的地惟一熟识的、真诚的、可信赖的形象。为游客服务,是导游员最基本、最重要的宗旨。因而在导游中,服务型占了一半,即便是其他性格特征明显的导游员,只要是一名真正的出色的导游员,一定兼而有“服务型”特征。

(二)轻松型导游员这类导游员大多比较年轻,性格活泼开朗,有的能歌善舞,善于模仿,长于幽默;有的怀一技之长,一门绝招。尤其在车上是他们发挥特长的最佳场所。他们往往比较“讨巧”,赢得游客频频笑声和掌声。了解对方,把握幽默与玩笑的分寸,轻松而不流于肤浅,活泼而不失之油滑是成功的秘诀。但是,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往往满足于轻松愉快地打发掉一批又一批客人,而忽视了自身导游水平的再提高。

(三)文化型导游员

善于讲解,喜欢分析、比较、归纳,喜欢爱听介绍、爱提问题的游客,是文化型导游员的特点。
游客的提问往往对他们起导向作用。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苏州的园林里为什么没有花?”很多导游员以“苏州园林一向没有花”一句话就打发了。但对文化型导游员来说,可能会引出许多思考,许多比较,最后作出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绘画观念、哲学精神、美学概念等许多不同而造成中西花园差异的解释。

日本游客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对苏州园林内的荷花或是题荷咏莲的匾额、对联都觉得不可思议,经常就此提问。马虎的导游员往往以“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种荷花的”或“主人喜欢荷花”敷衍过去,而文化型导游员则从荷花本身所具有的品质讲到封建文人以荷寓身的情趣,进而引导客人摆脱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人中国人种荷、咏荷的美的意境。

文化型导游员能察言观色并较多地顾及游客习惯与爱好,把握游客所在国和我国间由于社会历史差异和民族文化心理造成的距离,并善于在讲解中缩小距离。掌握许多知识并懂得表达,但欠顾及游客反应,或者懂得“深入”而不善于“浅出”的导游员是书生气十足的学者,但不是优秀导游。

除上述三种类型,还有一种我们暂称导购型导游员。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花在提高导游业务水平上,而是在导购技巧上精心研究,因而往往经济收获甚丰,而导游业务知之甚少。这类导游员属职业道德讨论范围,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就导游讲解而言,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导游员必须根据不同的导游客体即景点和游客以及不同游客的不同需要编讲不同的导游辞。这一点从客观上就表明了导游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既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又极具针对性,既符合导游个性又符合游客需要,这就形成了导游风格。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因人因地风格相近的艺术又会形成艺术流派,导游艺术也有流派。

1.海阔天空故事派

由于相似的文化背景,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思维方式,相当层面的东南亚游客喜欢中国美丽的故事,动听的传说,而所有的人文景观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每一块石头,每一段石刻文字都可以述说一段有趣的故事,于是历史和杜撰、科学和迷信、·真实和虚构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有的娓娓动听,有的荒诞离奇,给本来就是游玩散心的游客带来一点轻松,兼有饭后茶余的谈资。东南亚游客和国内游客通常喜欢这类风格的讲解。

2.咬文嚼字文学派

书碑、匾额、对联是历史的记录、景观的诠释。导游员既可以由此演绎出许多故事,也可就本身进行讲解。讲故事容易,听起来轻松;而解释字面往往枯燥无味,但恰到好处的一段文字会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感觉。

苏州拙政园中部的香洲是一座集桥、台、轩、榭、楼各种建筑美于一体的画舫,既有具象的模仿,又有抽象的集成。面对实例介绍中国人美在 “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观和含蓄抽象的表意方式,解释不远处小山顶上“待霜”亭和网师园西部“殿春移” 的寓意,文字的含义便被层层剥开,露出了思维的、哲理的内核,中国人的文学精神、文化精神由此而见一斑。文化层次较高的西欧游客和国内游客,喜欢这类介绍。但是把握好技巧不易,真正深入而浅出很难。

3.宇正腔圆播音派

旅游业的发展、成熟使导游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大量补充进导游队伍。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有一定的导游基础和外语水平,好学而有悟性,讲解时掌握了较好的语音语调和语速。现成的导游资料和导游辞使他们很快进入角色,成为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播音派。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在向游客传播景点美感的同时,传递着语言的美感,真正是“有声有色”的完美结合。

二、导游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导游员是游客与旅游景观的中介。通过导游,把景观介绍给游客,通过导游线路指点游客游览,并通过导游员讲解,让游客体会视觉直观无法见到的内容。

因此,影响导游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无非为二个:一是旅游景观,二是旅游者。

一位到过中国几十次的意大利领队Silvio曾说过:“北京、西安、苏州等城市一定要有好的导游,因为这些城市是difficili 的城市;而其他 城市就facili一些。”

他把旅游城市分为“困难的”与“容易的”两大类,实际上是从外国人的角度,道出了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理解难易的直观感觉。

山水景观与现代人文景观通常要求导游员完成第一步(一般介绍)、第二步(线路引导),因而相对容易一些。在上海外滩漫步的游客,用自己的眼睛就能捕捉到江边的美丽、大厦灯火的辉煌,用自己的感觉就能体会晨练老人的休闲得意,就能听懂热恋青年的窃窃絮语。在苏州太湖边,一年四季烂漫的山花,累累的果实,捕鱼捉虾的船帆在远山近水衬托下所表现的大自然的和谐和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用太多的语言描述反而是一种画蛇添足。而历史人文景观则要求导游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捷的语言,引起游客的视觉联想,将游客带到直观视觉以外的时间与空间,因而就比较困难。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导游员要完成这艰难的第三步,尤其需要了解所引导的对象——游客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待中国、介绍中国。以欧洲客人为例,他们来自宗教、建筑、雕塑、绘画组成的艺术王国。直耸人云雄伟的教堂,靠几代、十几代人用几百年时间完成的划时代巨石建筑、精美绝伦的雕塑,撼人心魄的绘画,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的历史。中国的人文历史景观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形成强烈的视觉差和距离感,前者使他们感到新奇,后者使他们产生疑惑,建筑永恒感的本能驱使他们习惯地发问:“这铺地是原来的吗?(Otiginal)”、 “这建筑是明朝原有的吗?(Otiginal)”。如果简单地回答“不,这是按照原样修复的。”游客一定会大失所望。他们并不愿意千里迢迢来看一个按原样重建的东西,一个假古董。在这里,导游员需要从文化心理结构上把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建筑、对自然的认识作一简单的·比照。

中国人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不主张人与自然竞久存,而是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这与欧洲人视建筑为永恒的观念完全不同。在欧洲,先后花几百年建成的教堂可明显地见到各个时代风格的差异,石料石质、风格的不同显而易见,历史镌刻在石头的建筑上。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的欧洲人,很自然地看重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墙垣。中国的建筑遵循水、木、金、火、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视五材之外的石头建屋为不吉利,因此砖木结构成了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惟一形式。客观上砖木结构难以天长日久,而理念上是由于中国人“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西欧的代表性建筑教堂,营造了人与上帝对话的空间,因而建筑直指上苍,雄伟高大,人在其中感到渺小;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贴近大地,拥抱大地,融人自然,建筑不向高处发展,不显山不露水,贴着大地层层铺开。因此,如果就建筑或园林“形”的本身来说,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无法相比。但中国人追求“形”之外的‘‘意”和“韵”,如同绘画,如同戏曲,如同医学,欧洲人追求逼真、科学、具象,可分析可触摸,中国人寻求神似、写意、抽象、综合,只可意会不可触摸。结合园林中的太湖石、理石画、书条石书法,从立体到平面,从抽象到更抽象,介绍中国人千百年来写“意”的审美情趣以及写意背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欧洲游客就会对一个古老民族神秘的哲学和理念肃然起敬,而不再纠缠于具体一石一木的年代考证。

讲透这一文化理念,其他的“屋顶为什么呈曲线上翘?”“园林树枝为什么不修剪整齐?”“为什么园林不种花,没有草坪?” “私家园林有没有中轴线?”“圆洞门、漏窗起什么作用?”等等问题一点就通了。和西方游客不同,日本、东南亚客人具有与我们相近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这种文化认同感使他们从来没有上述的问题,他们往往会问:“当时的布局就是这样的吗?”“当时的样子就是这样的吗?”因而对于尽管风格有所不.同,但内在表现精髓有颇多共性的中国园林较之西方游客,他们自有容易理解、认同的悟性。

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以及旅游者经常向导游员提出的问题,影响导游员讲解的范围和深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当然,有时,这种导向是负面的。经常有游客问:“听说苏州出美女,真是这样的吗?”于是,历史的“考证”,水土的分析,遗传的研究加上各种玩笑占据了导游员相当大的篇幅。有时即使客人不问,也作为固定的讲解内容来谈。久而久之,几乎也成了部分导游的风格。

三、导游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风格即人。尽管景点与游客对导游风格的形成起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决定导游风格形成的毫无疑问是导游的主观因素,即文化素质和性格特点。

导游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从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去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才能根据不同旅游者的文化水平和情趣爱好编讲出富于美感的深入浅出的导游辞来。否则,景点的文化含量再高,游客提出的问题再深,导游本身的文化素质不够,就不可能作出恰如其分的介绍和解释。

性格特点在导游身上的反映往往比其他工作更显著。导游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通过语言的介绍、其他服务的配合,完成对游客的服务,既有广泛的涉及面,又有漫长的服务过程,因而赋予导游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机性。这种主观性和随机性是各种性格充分表现的机会,或主观果断,或随意优柔,或开朗活泼,或少言实干,或诙谐自然,或热情直言,或踏实诚恳,或滑头虚浮。

100份导游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文化素质为首要因素的占60%,性格因素为首要因素的占30%,其余10%认为取决于游客。“景点”及“他人影响”均为影响导游风格的因素之一,但构不成首要因素。如何提高导游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涵盖的范围很广,除了包括业务知识、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在内的文化水平外,还包括个人素养、道德修养、治学态度等。

三分之一的问卷显示,他们的导游辞来自相关书籍,其余三分之二的人中绝大多数认为来自导游手册,个别填“他人影响”,也有写“来自课堂”。

事实是,一个有风格有个性的导游,一个有经验善于进取的导游,应当如蜜蜂采蜜般地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资料,广泛接触各类游客,精心酿制出自己味道的蜜来。通过自己的学习体会,通过自己感官的领悟,以游客可以接受为尺度,用浅显易懂的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切忌书面用语,切忌冷僻字。应当说,不懂得通过自己感悟编写导游辞的人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导游风格。其实,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创造自己的风格并不特别困难。年轻的姑娘得体的打扮,尴尬时纯真地一笑,常常可以掩盖知识面狭窄的不足;幽默伶俐的青年人一个玩笑、一句俏皮话,可以省却一大堆枯燥的数字和絮絮叨叨的讲解;雨天送上一把伞,运行李时加上一把锁,都可以释去客人许多不满……因为导游讲解毕竟不是课堂,并不是滔滔不绝向客人满堂灌或者板起面孔上课就是好导游。导游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像舞台上,艺术标准大致确定,评委或观众在台下远距离为演员打分,导游是与游客面对面的接触、服务、交谈与交流,游客来自不同国度,具有不同的文化层面和社会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与爱好,况且随时可以受到气候、健康、时间、情绪、环境等各种影响,观色察言,随机应变是导游讲解的基本原则。简单地说,讲得恰到好处就是好导游;符合自己个性,符合客人需求就是导游风格。

四、导游风格形成的阶段

(一)学习模仿

看导游书,背导游辞,跟老导游上团,是所有导游第一阶段的必修课。有认真的,拿着书到景点逐个对,逐段背,深奥一些的内容,或不求甚解地照搬照说,或干脆略去不说,同时还要自我解嘲:“游客不爱听这些。” 仅苏州园林的水,可谈的话题就不少:“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水是园林的魂,水造成了园林的空间、倒影,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意境。水在纵向上与小山形成高下对比,在进深±由于桥梁的分隔形成若干层次,增加源远流长的动感,“动观流水静观山”,……总之,水是苏州园林中虚实、动静、远近、高下、阴阳对比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这些对比,造就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处处入画的妙不可言的景致。上述每一句话都可编出一大段导游辞来。新导游一下子不可能领会这么多,尽管记了、背了,实地导游时往往用不上。因为除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干巴巴地说上一两句话,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生发开去。既然说不好,索性不说。经过许多次的实地导游,许多次地光顾园林,有那么一天,雾蒙蒙雨蒙蒙中,会突然发现,远处的水分为几条支流潺潺而来,围着山转一圈又流过去,水在眼前动了起来,“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话突然冒了出来。一种灵感,一种一点就通的兴奋顿时产生。于是导游辞中立即增加了一段生动的内容。也许又一个冬季,光秃秃的树枝伸展着虬劲与刚强,在深灰色的水中倒映着水墨画般的黑色、枝条,“半潭秋水一房山”的诗句突然涌上脑际。于是在解释这副对联时,又多了一点切身的感觉。应当说,初学阶段的强记、硬背,不管当时是否用得上,为以后的逐步理解、领会、融会贯通毕竟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的导游,‘‘讲我知道的”,尽顾着把刚学到的东西依样画葫芦卖出去,无暇留意游客的心理,更不可能“讲你想知道的”。经过长期实践,在游客的各种反应中,在他们或赞许或疑惑的目光中,对导游辞逐一取舍。经过一次次突发灵感的“觉悟’’和对导游辞的筛选,进入了导游的第二阶段o

(二)成熟定型

成熟的、成功的导游员如同一辆三驾马车,必须具备: (1)驾驭语言的能力 “简捷是才能的姐妹”。旅游者景观逗留时间有限。这期间既要观赏,又要拍照,还要听讲解,更要回味,导游员讲解就不能太满,语言必须精练而又精练。 (2)驾驭游客情感的能力这话也许夸张,但事实是,当一名导游员出色地驾驭了语言,言辞达意,就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而同时,导游员能用自己的心去感觉景观、体会景观、传达这种感觉,游客就会被感染。不要以为这些景点去了无数次,闭着眼睛也能浮现出来,其实,四季四时,景色各不相同;春晓秋雾夏雨冬雪感觉也不一样。导游要永远保持新鲜感,要打动游客,自己先要受感动。 (3)驾驭导游技巧的能力 · 艺术,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本文无意以一定之规约束规范导游技巧,只想就几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些说明。

A.铺垫景点的讲解要简捷,成为画龙点睛之笔,这之前的铺垫就必不可少。如苏州园林产生的社会原因、园林的封闭性,园外小巷深深的必要性,园主与山水同在的退隐意识等等,都要有个交代。

B.各有侧重苏州园林虽各有特点,但在旅游者看来,不免大同小异。导游讲解应力避重复“同”,而侧重各自的“异”。到拙政园谈水面处理,它的舒展空阔和山水画的关系,进留园后,高墙窄弄的逼仄(感和拙政园的平远山水对比强烈,因此,着重介绍留园的空间处理更能体会其妙处。网师园则小巧玲珑,可居、可行、可画、可听、可思,典型的住宅花园特点。

C.比较
上述特点是私家园林间的比较。为了让游客有深一层的认识,需要把皇家花园和私家花园作比较,把对称的、树木修剪成几何块状的、草坪喷泉加雕塑的西方花园与中国花园作比较。不仅是外观上的比较,深一层的可作理念上的比较。在日本的枯山水园林中,虽然也承袭了中国一池三岛的观念,但枯山水则以更为抽象的、理念的形式,以砂石象征沙滩,引申为水,替代中国园林中水的地位。通过各类比较,眼前的景物特征才能明朗清晰,丰满完整。据问卷调查,80%的导游经常将所讲内容与所在园相关内容作比较。

D.呼应

对各景观相关、相同部分的介绍不要重复,但要主线明确,前后呼应。如长廊及廊间书条石的曲直对比、黑白对比,粉墙前竹与石的阴柔与阳刚、真与假的对比,亭台楼阁空间处理中的虚实对比,驳岸犬牙交错的阴阳、动静对比,乃至墙角边芭蕉与竹影的阴晴对比……所有这些,都以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为主线贯穿其中,有立意,有说明,前呼后应,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o

(三)发展创新

导游风格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限死的框框,只要有心,进入发展创新阶段并不难。问卷调查表明,在导游经验的积累过程中, 18%的人经历了否定自我的阶段,55%的人自述是自有创见的,其实这两者应该有密切的联系,不否定过去的我,{艮难创造一个新的我。这里所说的创新,范围很广,大到某个学术观点,小到导游技巧导游辞。总之,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少导游员在长年的积累过程中自如地运用了许多讲解技巧,讲史实,虚实结合,穿插传说与故事,让客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印象;讲年代,参照类比;用游客所在国的相应年代表述;讲数字,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照。这样的讲解就比课堂远为生动、有趣,印象深刻。

导游虽然不是专家,但在实践中,也可能发表比较专业的意见。拙政园中部历来种荷,周围建筑也以荷命名:“荷风四面”、 “远香堂”、“藕香榭”。年年种荷花,近两年办荷展,硕大的荷花荷叶高出水面一米多,盖满了整个池塘。从未见过荷花的游客称赞她的美丽,可是从造园原理加以分析,从直观角度进行鉴赏,实在难以恭维。因为荷叶盖满池塘,没有了水面,园中以水为景的优势丧失殆尽。那么古人种荷是怎么回事呢?那时种在缸里,缸埋在池底,水芙蓉一支两支,“出污泥而不染”,亭亭玉立,可以想见她的美丽。导游的讲解是需要动脑筋分析的,不能盲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讲出自己的见地,创作出自己的导游辞。中国的旅游业是起步不久的朝阳产业,中国的导游是年轻的职业,历史赋予导游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丰富的景观为导游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每个导游,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寻找自己的坐标位置,并根据导游成长成熟的客观规律,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尽快缩短发展进程,成为有风格色彩、有人格魅力的导游。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