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去坐落于印度和尼泊尔的四大佛教胜地的旅游经验

发布时间:2024-05-15 04:3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如题,暑假想去那里旅游,请介绍一下您的旅游经验吧。

问题解答:

换个角度看印度

新老德里两重天

“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为“门槛”,或者“山冈”、“流沙”等,这些说法来自于古代印地语。德里是古老传统和现代化相互结合的一座城市。老德里如一面历史镜子,展现了印度的古代文明,新德里则是一座里程碑,让人们看到了印度前进的步伐。老德里历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约1400年,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即“因陀罗神(雷神)之住所”。后来这里曾先后出现过7个德里城,到公元前1世纪,印度王公拉贾·迪里重建此城,德里由此得名。

老德里在加尔各答,与新德里相距不过一二十公里,但迥然不同。也许是,那只不过是上一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的首都,也许是,因为有了新德里,人们便忽视了老德里的建设及管理,或者还有更多的别的因素吧,反正老德里显得是如此的陈旧、简陋,甚至是破烂不堪,街道陕窄,坎坷不平,卫生很差,到处可见乱拉乱吐乱扔现象,乞丐更是多得不胜数。老德里房子低矮、破破烂烂,都是上世纪中所建的房子,各种高压线、电线、电话线、网络线纠缠不清的绑在一起,低垂路边,就像是蚊虫挣破了的蜘蛛网,使人看了,无不担心有朝一日,电线短路或者是失火,后果不堪设想。

1911年,英国殖民统治者驻印度总督将首都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在旧城以南3公里处兴建新德里,到1929年完成系列建筑,从1931年起,新德里开始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宣布为首都。

现在的新德里则是一番繁荣的景象,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中心。城区街道呈放射状,向四外延伸。这里科学研究机构很多,许多大学也建于此。还有国立博物馆、全国美术馆、德里堡博物馆、战争纪念博物馆、手工艺博物馆等,以及许多文娱、体育设施。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就位于市郊。印度独立后,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和亚洲运动会也曾在这里举行。而整洁、清新的城市绿化工作,更让人有一种舒心怡神的感觉。

这就是新、旧德里迥然相异的市井风情。在德里,你会发现你不只跨越了地理上的界限,也经过了时光隧道,像既进入了过去,又停留在现在。旧德里黄土飞扬,人流如织,寺庙林立,引车卖浆者众。它像一面面镜子,展现印度古代文明繁华。而新德里却有着整洁清新的今天,以及可以预见的美好明天。

首都没有高层建筑

踏入德里,总体感觉好像此地并不是城市,更不是首都,倒像是一方渡假村,综观细想后才发觉,原来是少了我们国家到处可见的、高高耸立的楼房、大厦而造成的错觉。印度国家政府规定,除了政府机关,所有的建筑物都不得高出四层楼之高,所以在印度,想欣赏高层建筑是不容易有此眼福的。

其实,略观印度的建筑物,古代的比现代的更为气派,更具有特色。你瞧,有被称为印度“紫禁城”——德里红堡;有专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印度士兵所建的巍峨庄严的——印度门;有终身不剪发不刮须的锡克教人的寺庙——邦拉寺;有造型独特外墙粉红粉黄的印度教神庙——拉克西米纳拉因庙;有红白砂石相间从底部到顶部如层层波浪上涌的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式石塔——库特布高塔;有朴实庄重的甘地陵;有誉称为爱情丰碑的白玉石建筑——泰姬陵;有与泰姬陵齐名的胡马雍陵……这一切,无不使人赞叹不已。

印度人们十分热情好客,在印度几天,不论是入住酒店,还是进入餐厅吃饭,都会受到献花、点“吉祥痣”的礼节款待。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花环有时是由幽香淡雅的白色的茉莉花所串成,有时是由黄色的芬芳扑鼻的小菊花所串成。点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每逢喜庆节日,印度人爱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他们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有时,印度人为了父母要选吉日,请僧侣专门给姑娘点吉祥痣,祝愿她终身幸福。

当我们来到印度这块领土,当我们第一次刚踏进酒店大门时,迎宾小姐满脸笑容的给我们带上花环,点上红色的“吉祥痣”,心里刹那间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顿感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有口无门的公共汽车

印度的公路、铁路交通比较发达,在发展中国家中也算得上是名列前茅。公路主要分国家公路、邦级公路和边境公路三种,把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型城市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公路网。他们的国家公路相当于我们的高速公路,然而,他们的所谓高速公路只不过是比其它公路宽两车道而已。这高速公路两旁没有封闭,来回车道的中间也没有任何护栏,除了汽车上路外,牛车、马车、自行车、拖拉机、流浪牛、流浪狗、流浪马、行人都可以在高速路上行走。因此即使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时速也只不过是50-60公里,就像我们国家的一般公路一样。除公路、铁路交通外,印度空中航线现也连通世界五大洲,在发展中国家也是位居前列。

在印度城市,大部分人出行是依赖公共汽车。印度的公共汽车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车都有两个门口,却没有门,即使有部分车有门,可车行驶时车门也不关。这种奇怪现象我们百思不解,若在我们国内,交警非抓你不可,可在印度也没见交警找任何车的麻烦,好奇心促使我们问导游才明白,原来印度这种现象是为了方便乘客上下车,只要车速慢下来,乘客可以随时上下。有时即使到了站,公共汽车也不一定停车,经常只是放慢了行驶速度,乘客往往是在汽车的滑行中上下车。遇有乘客太多时,车厢内挤不下,人们就会爬到车顶的行李架上去坐,或是在车后的爬架上爬着、站着,这是交通允许的,没有交警干涉。

那天,我们从亚拉格返回新德里时,一辆只有5-7个座位的小吉普车,却包车内坐的、车后猫着腰站着的、正副驾驶员两旁拉着车门挂着的,全车大约有15、16人,使我们看了无不叫“天啊”!若不是亲眼目睹,我还以为是在耍杂技呢。

在印度让人还要揪心的是,路上跑的车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耳朵——后视镜,可政府有关部门也没过问。除了公共汽车之外,第二种比较普及的交通工具应该是两轮的和三轮的摩托车了。印度人称这种摩托车为“斯古特”。两轮的摩托车绝大多数是私人车,这种车车轮小小的,很像中国的“木兰”,价格便宜,灵活轻便,很符合印度国情,因而数量极多。三轮摩托车大多是出租的,坐一次价格也很便宜,因而,中产阶级的家庭对这种交通工具十分看好。印度小汽车也不少,因为他们抵制外国进口车,所以其种类以国产车居多。出租汽车差不多是一色的印度“大使”牌,黄顶黑身。尽管只有少数十分富有的人才能拥有进口车,但印度的轿车种类特别多,因而有人说:“只要世界上有的车型,印度都有。”这道出了印度这个民族人民的智慧和不甘心落后的志气。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