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杜诗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关塞阻,具体指哪儿的关被阻了?

发布时间:2024-05-15 23:23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另外,他不早就想“门泊东吴万里泊”了吗?

看: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好像 是哪儿的关被挡了,他才无奈沿江而下……

请解释!

不必要的转贴不给分!懂行的答!我会背杜甫诗二百多首,所以不要在我这里转诗,发翻译了……

问题解答:

“关塞”并不专指某地,而是指离长安后飘泊过的各个地方。而且,江汉地区也和夔州一样,一向被称作“楚塞”.

去蜀/杜甫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所谓杜“工部”!

《去蜀》诗应写于唐永泰元年(765年)春,严武凯旋归来,杜甫趁机辞职回草堂。严武与杜甫世交,友谊颇深,想老友“材大难用也”,决计奏请朝庭举荐。朝庭遂任命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并召他赴京,杜甫因而改变了归隐终老于草堂的初衷。杜向有报效朝庭之愿,随即携家买舟“去蜀”出仕为郎,其时应在三月间。杜甫具有强烈的忠君意识,他“一饭未尝忘君”(苏轼《王定国诗集叙》、《东坡集》卷二十四),他的忠君思想是与爱国、爱民思想融为一体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往往被当成国家的象征,所以,对封建士大夫来说,忠君与爱国是完全一致的)。即使后来颠沛流离,屡遭挫折和磨难他也未改初衷。如他在临终的前一年(769年)还作诗对朋友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近呈苏涣侍御》),一个垂暮之人还把“致君尧舜”的重任谆谆托付给友人,足以说明他是何等珍视其政治理想。正因如此,当他得知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时,他颇为满意,那种矜喜之色在诗中时有流露:“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春日江村五首》其三) “台郎选才俊,自顾亦已极。前辈声名人,埋没何所得”(《客堂》)这是杜甫“去蜀”的确切原因。现权威的说法是杜因严武四月底去世无依靠而去蜀,不确。杜与严交谊颇深,竟无临哭之语见于诗,说不过去!而诗人在峡中得知严武去世之噩耗时,有二诗哀悼,分别作于云安(今重庆云阳县)、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哭严仆射归标》云:“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云:“炯炯一心在,沈沈二曝婴,飞旒出江汉,孤舟转荆衡。”可知杜是在严去世前离蜀无疑。

杜甫对工部员外郎之职颇得意,离蜀后也一直以“郎”自居。“身觉省郎在”(《复愁十二首》)、“郎官未为冗”(《晚登瀵上堂》)、“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迟”(《夔府书怀四十韵》)、“郎官列宿应”(《寄峡州刘伯华君四十韵》) 虽然唐朝郎官仅“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新唐书·职官志》),但却可立朝言事,可为国效力,杜甫已非常满意。相当于现在建设部之司部级干部!遗憾的是他晚年的生活质量太差影响了身体健康,以致因卧病旅寓而延误了官职交接时间,不但没有入朝为郎去实现他的抱负,反而漂寓云夔,流落荆楚,病死于湘江孤舟之中。后人以“杜工部”相称,其实他却是没做过一天真正的“工部”矣。

诗中“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金圣叹注曰:“‘如何关塞’一转,不觉失声怪叫,今日去蜀,又非归关中耶?看他‘游’字下得愤极!今日岂得游之日?我岂得游之人?然此行不谓之远游又谓之何?”金氏所言真乃绝妙!想杜甫从少年“一揽众山小”的气概,到如今年老体衰,方得一郎虚衔,此去京城路途遥远,感慨系之,唯以‘游’字可表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