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公子 非趋进曰:“天...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従,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

发布时间:2024-05-10 15:28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两大之间难为小--春秋战国时代小国的困境
战国时代,七雄争竞,各国国君无不以统一天下为其「大欲」。孟子告诉梁襄王,天下统一之后就会安定下来,但是要「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事实上,最后统一天下的却是以斩敌人首级数定军功,杀人无数的秦国。这时除了七个大国外,还有些小国在列强兵威下苟且求生,滕国是个例子。滕文公曾问孟子:「滕只是个小国,夹在齐、楚两大国中间,应当事奉齐国坭?还是事奉楚国?」孟子也无可如何,告诉滕文公:「不必考虑事奉那一个大国,如果能坚守城池,效死社稷,而且人民不背离,也许还能有些作为。」但是天下大势已定,滕文公虽然想励精图治,终于不能免除覆亡的命运。

事实上比孟子更早上两百年,春秋中期时,像滕国那样的处境已经是许多小国共同的命运。自从周王室东迁,周天子的威权逐渐丧失,天子诏命不再能贯彻实行。公元前六七九年鄄地的会盟之复,齐桓公成为霸主,从此齐、晋、楚、秦等大国左右了整个国际局势。最初霸主走出而替代周天子发号施今,尊王攘夷。同时维护各盟国的封建秩序,当时大小国间大致还能和平相处。但是从公元前第六世纪开始,在文献记载中却常见大国欺压小国,小国恐惧不能自安的事实。

公元前五八三年,鲁国大夫季文子对晋国使者韩穿说:「大国担任盟主,处事合宜,因此诸侯感怀德意,而且害怕遭到讨伐,不敢有贰心。」说得好听,其实小国执政的心情,多半像他儿子季武子在四十多年后所说的:「小国事奉大国,如果能够免除大国的讨伐,那里还敢奢望得到赏赐!」前五**年,晋国因为郑国朝见楚国,发动各国联军,打败郑国。结盟时,郑公子騑说:「上天降祸郑国,让郑国夹在两大国中间。大国不但不善待我国,反而发动战乱来要挟我国结盟,让我国的鬼神得不到祭祀;百姓不能享用土地所生产的物品;夫妇辛苦瘦弱,无处诉说。」所谓两大国自然是当时的两个超级强权晋和楚。十三年后,晋国又召郑国去朝见,郑国名臣子产回忆过去几年之中,在晋、楚夹缝中两相为难,动辄得咎,也因此遭到晋国两次兵祸。子产对晋国使者说:「我国离晋国这么近,如果晋国像草木,我国就好比草木的气味,那里敢有什么差错!」子产话中那种两大之间难为小的困窘,小国面对大国的戒慎、恐惧和委曲求全,表露无遗。

前五四六年。宋国大夫向戌邀集两大霸权晋、楚,两个次等大国齐、秦,和鲁、卫、陈、蔡……等几个小国,在宋国会盟。约定除齐、秦外,各小国在晋、楚间「交相见」,也就是:晋、楚各有盟国,以后晋的盟国朝楚,楚的盟国朝晋。只盼小国能因此免除晋、楚两国的侵伐,这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弭兵之会」。但是这次会盟对改善小国的困境没有多大帮助,小国在大国的淫威下哀穷无告,情况好的还可以苟全社稷,不幸的则被大国吞灭。

大国对小国的压迫,最严重的是灭国,其次是需索无度的贡赋。前五四八年,子产曾指出大国侵吞小国的现象:「从前天子领地方千里,诸侯方百里。长久以来,现茌大国多半有方数千里的领地,如果不是侵略小国,怎能扩张到这种程度呢?」侵略小国的具体行动,小的侵夺土田,大的覆灭宗庙。即使没有灭国的事,大国对小国贡纳和从役两方面的要求,也足使小国不堪负荷了。当时职责的数量,由大国制定,贡赋多少,根据纳卖国大小而定。可是大国通常是从重制贡。

前五二九年,子产在平丘之盟和晋国折冲,争取合理的贡赋。他说:「从前天子制定贡赋,依诸侯的地位决定轻重,地位尊贵的,贡赋就重。……郑国爵位属男,却按公侯的贡赋标准,恐怕没办法如数供给。……现在诸侯休息甲兵,互相结好,使者往来,没有一个月不来到。贡赋没有限度,小国不能满足要求而有欠缺,于是得罪大国。诸侯重修旧盟是为了使小国能够生存。贡赋若没有限制,小国很快就会灭亡。究竟要让小国生存,或是覆亡,就看今天怎么做了。」从中午一言争到天黑,晋国终于让步。这只是少数坚持成功的例子,当时小国的贡赋负担,实在是超过了在正常封建体制下应有的标准。子产在前五五一年告诉晋国使者,郑国在短短几年中,曾参加晋国尝祭,拜见晋侯而且参与助祭。晋国要讨伐东方,郑国国君提前两个月去听取结盟的日期。在没有朝见的时候,没有一年不聘问。没有一次行役不跟从。但是晋国的政今没有定准,使郑国国家疲困,意外的忧患屡屡发生,没有一天不戒慎惕惧。另外,前五四四年,晋乎公派司马女叔侯到鲁国要求把以前取得的杞国土田归还给杞国,但是没有全部归还。乎公的母亲晋悼夫人很不高兴,叔侯说:「鲁国对于晋国,贡品不缺,还经常送玩物来,公卿大夫相继前来朝见,在我们史官的纪录中不曾断绝过。我们的府库也不曾有那一个月是空虚的,这样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簿于鲁国而厚于杞国呢?」大国若有军旅行役,小国须输赋助役;乎时固定有职贡;大国丧葬疾病之时,小国要有所助。当时小国受大国的压榨无穷尽。稍一不慎,甚至可能召来社稷覆亡的大祸。

小国面对大国的需索无度,又该如何应付呢?郑国的子产和大国交涉的次数不少,他自有一套对付大国的办法。前面谈过,平丘之盟时,子产坚持周室旧有礼制,终于使晋国退让。孔子曾经因这件事夸赞他:「合诸侯,艺贡事,礼也。」所谓「艺贡事」,就是制定对霸主贡赋的极限,定限度的根据是周礼。前五二六年。晋国大夫韩宣子向郑国索取一件玉环,郑国贵族子大叔、子羽都认为所求不多,还是顺应韩宣子的好。子产坚持不肯,他说:「我听说治国不怕不能服事大国,字养小国。怕的是没有礼来安定其位。如果大国对小国有求必应。小国那堪供给不断的需索?如果有时候给,有时候不给,对大国的得罪更是严重。大国的要求,如果不依礼来驳斥,他们那里会满足呀!」子产两次以礼自持,都让晋国自知理屈,知难而退。

其实早在公元前五**年戏之盟,郑公子騑和晋人争执 盟辞内容时,就已经以礼做为和大国力争的依据。前面谈过,当时郑国对晋国有賮心,晋国打败了郑国,结盟时,晋国士庄子拟的盟辞是:「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准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公子騑却责斥晋国,不但不善待小国,反而因战乱而要胁小国。公子騑把盟辞改作:「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晋大夫知武子认为主盟所凭依的是礼,于是不加干涉。

虽然坚持礼制能够几次让大国让步,但是周礼逐渐崩坏。后来能像知武子那样守礼的执政实在极少。弭兵之会短暂地解除了晋、楚两大国间小国动辄得咎,难以两面讨好的困扰,但是大国的贡赋要求依然无度,晋、楚的争霸也继续殃及池鱼。公元前五九O年,周内史叔服对刘康公说:「若背弃盟约而欺骗大国,一定会失败。背弃盟约就是不祥,欺骗大国就是不义,神灵百姓都不会帮助这样的人。」公元前五六五年,郑国子展说:「小国服事大国凭的是信,小国如果无信,兵乱常起,很快就会灭亡。」同一年,子产说:「小国没有文德而有武功,是召来祸患的最主要理由。」这些话是小国执政的座右铭,他们除了以礼为根据,偶尔可以和大国力争外,只有谨守信义,不违背盟约,不自惧武而召徕涡患。可说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求无过,同敢求有功!

小国执政内心常祝祷的,也许是季武子对晋国大夫范宣子说的一段话: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膏是润泽的意思)。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