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位于什么海?舟山岛位于什么海?海南岛位于什么海?

发布时间:2024-05-21 21:4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东海
东海
南海

崇明岛位于黄海,舟山岛位于东海,海南岛位于南海.

二、黄海

黄海位于北纬 31°40′—39°50′,东经119°20′—126°50′之间,面积约 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黄海的北侧与西侧为我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东南通过济州海峡、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南与东海相连。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往东北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最为狭窄,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平均深度38米,南部为46米。黄海海底地形开阔平缓,地势由大陆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0°01′21”。黄海最深处在济州岛北面,约为140米。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水文特征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大陆的影响,特别是西部的水温、盐度和海流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带来的粉砂、淤泥等物质。

三、东海

东海介于北纬23°—33°10′,东经117°11′—131°之间,是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岛所围绕的一个边缘海,东北部以对马海峡、西南部以台湾海峡分别沟通日本海和南海,东部以琉球诸水道与太平洋沟通,面积为75.2万平方千米。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大致以台湾岛与日本五岛列岛一线分界,其西北属于大陆架范围,大陆架向东南缓缓倾斜,坡度基本上不超过0°02′,水下的古三角洲、古河道、古海滨等地貌保存较好。该线东南主要为大陆坡和冲绳海槽。东海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水深2719米(冲绳海槽处)。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为最大,岛屿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Z/GZDL/DLBL/DLTS0132/16119_SR.HTM

二、黄海

黄海位于北纬 31°40′—39°50′,东经119°20′—126°50′之间,面积约 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黄海的北侧与西侧为我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东南通过济州海峡、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南与东海相连。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往东北与朝鲜半岛长山串之间最为狭窄,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平均深度38米,南部为46米。黄海海底地形开阔平缓,地势由大陆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0°01′21”。黄海最深处在济州岛北面,约为140米。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水文特征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大陆的影响,特别是西部的水温、盐度和海流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带来的粉砂、淤泥等物质。

三、东海

东海介于北纬23°—33°10′,东经117°11′—131°之间,是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岛所围绕的一个边缘海,东北部以对马海峡、西南部以台湾海峡分别沟通日本海和南海,东部以琉球诸水道与太平洋沟通,面积为75.2万平方千米。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大致以台湾岛与日本五岛列岛一线分界,其西北属于大陆架范围,大陆架向东南缓缓倾斜,坡度基本上不超过0°02′,水下的古三角洲、古河道、古海滨等地貌保存较好。该线东南主要为大陆坡和冲绳海槽。东海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水深2719米(冲绳海槽处)。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为最大,岛屿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四、南海

南海北临我国大陆和台湾岛,南接大巽他群岛,东邻菲律宾群岛,西面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海区与太平洋、印度洋等均有水道相通:东北部以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与太平洋相通;东面以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连,再经苏拉威西海通太平洋;南部通过卡里马塔海峡、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接;西南面又以马六甲海峡与安达曼海和印度洋沟通。

南海海域辽阔,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地质构造复杂,海底地貌类型多样。南海大陆架基本上沿四周大陆、岛弧呈环状分布,以西北、西南部最宽、而东西两侧甚窄。大陆架以下为阶梯状大陆坡,坡麓附近分布一些很深的海槽与海谷。大陆坡向下则为水深大于3500米的中央盆地。南海中央海盆介于中沙与南沙群岛大陆坡之间,为宽广的深海平原,海盆内有海丘和海山。南海平均深度1212米,最深处达5377米,位于中沙群岛西南的一狭长洼地内。

南海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我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等。

南海位处热带,水温较高,盐度较大。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而居第三位,亦是我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

崇明岛,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据考,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潮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目前的崇明岛北靠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北支水道最宽处仅1.5公里左右,且水深甚浅,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计不久的将来,随着北支的淤死,崇明岛将成为启东的一部分,而不再成为岛屿了。只是到那时候,今日的长兴、横沙两岛要取代崇明岛了。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徒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午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我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