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一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 根据袁世凯与清廷签定的《优待清室条件)),颐和园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1914年,作为溥仪的私产该园首次售...
问题解答: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一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该园原名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更名清漪园,咸丰十年(公元l860年)与圆明园同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祥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更至今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根据袁世凯与清廷签定的《优待清室条件)),颐和园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1914年,作为溥仪的私产该园首次售票开放供游人游览。
颐和园园区主要由北部的万寿山和南部的昆明湖组成,总占地近300公顷其中水面占3/4。该园因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1998年12月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万寿山元代叫瓮山因其山形似瓮而得名。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神宗朱栩钧乳母圣夫人罗氏出资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邵位因地制宜兴建圆静寺。乾隆十六年适逢皇太后钮枯禄氏六十整寿,一向标榜‘’孝治天下“的弘历为庆祝母后寿辰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3月13日发布上谕改瓮山名为万寿山山上的佛香阁为全园的最高处,内供有铜铸佛像昔为朔望喇嘛捧经之所。
昆明湖元代叫瓮山泊俗称七里泊或大泊湖明代改称西湖。其水源汇聚玉泉山诸泉眼的泉水困后来水系工程的需要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加疏浚,并于乾隆十五年弘历在易名万寿山的同一份上谕中正式宣布易西湖之名为昆明湖至今。湖上点缀着园中著名的景点十七孔桥和玉带桥。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宋,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是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今天,我们来游览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请大家在游览时注意事项: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乱刻,不要乱丢果皮纸屑,不要随地大小便!
著名的颐和园主要是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多公顷。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大家必到的景点。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离城约10公里。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大家看这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大家可以上下穿行。这是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大家来看!颐和园的大门,它称为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现在央部还保存着清代的原来陈设。展前陈设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园建筑。为德和园、颐和园,古代各种建筑形式应有尽有。
大家知道吗?排云殿,是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它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长廊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而且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可供观赏。
请大家过来,这就是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殿内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乐寿堂,是慈禧在园内居住的地方。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当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种了几株珍贵的玉兰,并点缀着一块名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请大家看,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这美丽的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60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今天的游玩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观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颐和园,祝大家愉快,希望大家能把游览颐和园的快乐心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请走好!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具有与欧洲古代园林不同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帝王营造的皇家园林,还是官宦豪富兴建的私家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园内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占地约290公顷。
进东宫门前行,便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仁寿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门两旁有两块青石分别象征着孙悟空和猪八戒伫立警卫。殿中平床上设宝座、屏风、掌扇、鼎炉、鹤灯等,屏风上有九条巨龙,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然而,在宫廷区的玉澜堂,却记载着一段皇权失落的凄凉历史,光绪皇后住在玉澜堂后的宜芸馆。宜芸馆西北的乐寿堂,则是慈禧太后的处所。据说,她起居于斯,每天饭费就要花掉白银60两。在仁寿殿北面不远处是德和园,是清代所建三大戏台最大的一个(另处有故宫的畅音阁和承德避署山庄的清音阁),每年慈禧做寿,都有吉祥戏目演出。从乐寿堂往西过邀月门,有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长廊上8000多幅彩色绘画,构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洋溢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这座八面三层四生檐的佛香阁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内供接引佛,当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
从佛香阁下望,东侧有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又名铜亭。铜亭的铸造用铜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的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称绝活。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三座大岛,十七孔桥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颐和园三大景区,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美景;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作为清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记录了宫廷生活的许多史实,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侧面。万寿山古称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为杭州西湖,称为“西湖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的登临,留下许多优美诗篇。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气袭人,这样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营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园最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完成于彼。其中的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庆贺太后60寿辰的名义,乾隆帝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瓮山改名万寿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三山五园”皆化为焦土,所有珍宝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帘听政后对清漪园进行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造景百余处,虽然寓意繁丰,但突出地体现着皇权与神权的至高无尚,无一处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无一处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厚蕴涵。
这座历史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数百万人,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一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该园原名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更名清漪园,咸丰十年(公元l860年)与圆明园同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祥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更至今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根据袁世凯与清廷签定的《优待清室条件)),颐和园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1914年,作为溥仪的私产该园首次售票开放供游人游览。
颐和园园区主要由北部的万寿山和南部的昆明湖组成,总占地近300公顷其中水面占3/4。该园因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1998年12月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万寿山元代叫瓮山因其山形似瓮而得名。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神宗朱栩钧乳母圣夫人罗氏出资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邵位因地制宜兴建圆静寺。乾隆十六年适逢皇太后钮枯禄氏六十整寿,一向标榜‘’孝治天下“的弘历为庆祝母后寿辰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3月13日发布上谕改瓮山名为万寿山山上的佛香阁为全园的最高处,内供有铜铸佛像昔为朔望喇嘛捧经之所。
昆明湖元代叫瓮山泊俗称七里泊或大泊湖明代改称西湖。其水源汇聚玉泉山诸泉眼的泉水困后来水系工程的需要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加疏浚,并于乾隆十五年弘历在易名万寿山的同一份上谕中正式宣布易西湖之名为昆明湖至今。湖上点缀着园中著名的景点十七孔桥和玉带桥。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具有与欧洲古代园林不同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帝王营造的皇家园林,还是官宦豪富兴建的私家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园内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占地约290公顷。
进东宫门前行,便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仁寿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门两旁有两块青石分别象征着孙悟空和猪八戒伫立警卫。殿中平床上设宝座、屏风、掌扇、鼎炉、鹤灯等,屏风上有九条巨龙,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然而,在宫廷区的玉澜堂,却记载着一段皇权失落的凄凉历史,光绪皇后住在玉澜堂后的宜芸馆。宜芸馆西北的乐寿堂,则是慈禧太后的处所。据说,她起居于斯,每天饭费就要花掉白银60两。在仁寿殿北面不远处是德和园,是清代所建三大戏台最大的一个(另处有故宫的畅音阁和承德避署山庄的清音阁),每年慈禧做寿,都有吉祥戏目演出。从乐寿堂往西过邀月门,有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长廊上8000多幅彩色绘画,构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洋溢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这座八面三层四生檐的佛香阁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内供接引佛,当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
从佛香阁下望,东侧有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又名铜亭。铜亭的铸造用铜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的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称绝活。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三座大岛,十七孔桥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颐和园三大景区,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美景;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作为清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记录了宫廷生活的许多史实,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侧面。万寿山古称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为杭州西湖,称为“西湖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的登临,留下许多优美诗篇。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气袭人,这样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营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园最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完成于彼。其中的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庆贺太后60寿辰的名义,乾隆帝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瓮山改名万寿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三山五园”皆化为焦土,所有珍宝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帘听政后对清漪园进行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造景百余处,虽然寓意繁丰,但突出地体现着皇权与神权的至高无尚,无一处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无一处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厚蕴涵。
这座历史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数百万人,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具有与欧洲古代园林不同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帝王营造的皇家园林,还是官宦豪富兴建的私家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园内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份,占地约290公顷。
进东宫门前行,便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廷区。仁寿殿,曾名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门两旁有两块青石分别象征着孙悟空和猪八戒伫立警卫。殿中平床上设宝座、屏风、掌扇、鼎炉、鹤灯等,屏风上有九条巨龙,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然而,在宫廷区的玉澜堂,却记载着一段皇权失落的凄凉历史,光绪皇后住在玉澜堂后的宜芸馆。宜芸馆西北的乐寿堂,则是慈禧太后的处所。据说,她起居于斯,每天饭费就要花掉白银60两。在仁寿殿北面不远处是德和园,是清代所建三大戏台最大的一个(另处有故宫的畅音阁和承德避署山庄的清音阁),每年慈禧做寿,都有吉祥戏目演出。从乐寿堂往西过邀月门,有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长廊上8000多幅彩色绘画,构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洋溢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
出长廊,进排云门,面前就是紧依万寿山的排云殿。沿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这座八面三层四生檐的佛香阁建在58米高的山坡上,内供接引佛,当年每月朔望,慈禧便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
从佛香阁下望,东侧有转轮藏,西侧有宝云阁,又名铜亭。铜亭的铸造用铜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的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称绝活。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是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六座桥梁,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如玉带轻飘。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64只。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三座大岛,十七孔桥等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颐和园三大景区,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美景;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它巧妙地借西部玉泉山作为它的大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作为清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颐和园记录了宫廷生活的许多史实,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侧面。万寿山古称瓮山,山下之湖名瓮山泊,明代被喻为杭州西湖,称为“西湖景”,引来不少文人墨客的登临,留下许多优美诗篇。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每至盛夏,十里荷花,香气袭人,这样的佳景不久就被封建皇帝看中而营造御苑。清代在此造园最为集中,最著名的“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完成于彼。其中的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筹备庆贺太后60寿辰的名义,乾隆帝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瓮山改名万寿山,瓮山泊改名昆明湖。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三山五园”皆化为焦土,所有珍宝也被洗劫一空。慈禧垂帘听政后对清漪园进行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造景百余处,虽然寓意繁丰,但突出地体现着皇权与神权的至高无尚,无一处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无一处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厚蕴涵。
这座历史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数百万人,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一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该园原名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更名清漪园,咸丰十年(公元l860年)与圆明园同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祥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更至今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根据袁世凯与清廷签定的《优待清室条件)),颐和园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1914年,作为溥仪的私产该园首次售票开放供游人游览。
颐和园园区主要由北部的万寿山和南部的昆明湖组成,总占地近300公顷其中水面占3/4。该园因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1998年12月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万寿山元代叫瓮山因其山形似瓮而得名。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神宗朱栩钧乳母圣夫人罗氏出资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邵位因地制宜兴建圆静寺。乾隆十六年适逢皇太后钮枯禄氏六十整寿,一向标榜‘’孝治天下“的弘历为庆祝母后寿辰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同年3月13日发布上谕改瓮山名为万寿山山上的佛香阁为全园的最高处,内供有铜铸佛像昔为朔望喇嘛捧经之所。
昆明湖元代叫瓮山泊俗称七里泊或大泊湖明代改称西湖。其水源汇聚玉泉山诸泉眼的泉水困后来水系工程的需要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加疏浚,并于乾隆十五年弘历在易名万寿山的同一份上谕中正式宣布易西湖之名为昆明湖至今。湖上点缀着园中著名的景点十七孔桥和玉带桥。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宋,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是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誉。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