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最好是根据讲话原文整理的
问题解答:
从“八荣八耻”宣传看全面理解胡锦涛在上海代表团讲话的重要性!
在今年两会闭幕之后,全国各媒体就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应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效果,让社会主义的新道德观更加深入人心。但是,透过媒体高频率的宣传和互联网的喧嚣,从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笔者觉得仅对“八荣八耻”进行宣传忽略了今年两会最重要的精神,似乎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在这一轮集中宣传中,一部分人看到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兴高采烈地强调对“八荣八耻”的提倡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全面回归,认为这是解决现阶段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的一剂及时“良药”;另一部分人看到了对“八荣八耻”进行宣传的现实功用,将它当作对当前社会上反思改革呼声的解构利器,在宣传中刻意回避了改革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问题;还有一部分人(主要是普通老百姓)表现出了对舆论宣传的冷漠与反感,这一点我们不必讳言,不必忌疾讳医而对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对这一点匆忙否定、甚至义愤填膺……
凡此种种,笔者认为,除了刻意歪曲的之外,是舆论界对今年两会精神的误解或片面理解所致,也是今年两会前一系列笔墨官司空前激烈地交锋的结果。在中宣部、中组部要求各级部门加强对“八荣八耻”的宣传和学习领会之后,各方都在各自解读,各取所需,自说自话。
但今年两会给我们透出的重要信息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今年两会胡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一次是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B]特别是青少年[/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另一次是3月6日,胡锦涛同志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和讨论时的讲话,就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发表了指导性的意见。现在前者已被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后者却在有意无意中被忽视、甚至被断章取义了。
在3月4日的讲话发表后,随着媒体的报道,舆论迅速转向了对社会道德、尤其是青少年道德观的强调。但道德的建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靠一场宣传就能改变的,它受着各种社会条件和思想的制约和影响。可能是觉得把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仅仅归结到社会道德层面,可能会在社会各界产生一些误解和实际工作中不当的操作,乃至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3月6日,胡总书记在出席上海代表团的审议和讨论时,专门作了一次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谈话。
我们不妨仔细看看胡总书记的这次讲话,为了不曲解愿意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论,笔者现将原文引述如下(http://news.163.com/06/0307/06/2BJFO23E0001124L.html):
“胡锦涛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B]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B],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B]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B],使[B]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B]、照顾到各方面关切,[B]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B]。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同时[B]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B]。”
总结其要点就是:
一、[B]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B],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同时[B]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B];
三、改[B]革要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B];
四、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B]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B]。
第一条说明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B][color=#FF0000]手段或方式[/color][/B],就是要坚持改革。这表明改革进行到现阶段,不是要不要继续改革的问题,而是[B]必须坚持改革,要将改革进行到底[/B]。这点不少人注意到了,在此我们不必赘述。
第二条讲了[B][color=#FF0000]如何改革[/color][/B]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此强调了[B]改革的紧迫性与科学性、协调性的统一[/B]。是的,改革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没有、也不可能给出任何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发挥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理论的束缚,探索出一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路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怎样探索、如何改革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此时,有的人祭出了小平同志“不要争论”、“摸着石头过河”的法宝,提出“只做不说”的观点。这是一个什么观点呢?“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因上面已经讲过了,但摸着石头过河并不表明我们无需在某个时候停下来、就我们“摸着”走过的路、对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B]我们对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总结反思,其要义就是要加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B],反对盲目和凭直觉的情绪化决策,从而少走弯路、不再低级地重复已经为实践所证明的错误的道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所从事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B]从这点上看,“摸着石头过河”恰恰反映了我们必须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B]而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从哪里来?它绝不是如某些“精英”们所说的是从他们“正确”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以至“正确的观点无需投票”,而是从实践中来、从人民群众中来,并且要重新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我们注意到,胡锦涛同志在强调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还强调了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问题。我们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进程中各种经验教训的总结。它表明,改革进行到现在这样的关键阶段,那种各自为镇、四处出击、盲目探索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总结、以系统的观点统筹下一步我国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协调各区域、各部门的发展、并协调我们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那种只要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而不顾公共利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最广大人民生命安全和福祉的行为,已经背离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本质和对人文精神的最基本的追求。
而“只做不说”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在维护拥有公共资源的权贵和拥有资本的先富“精英”们的既得利益,因为只有他们的结合才有能力按他们的想法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一方面将大量的国有资财化为已有,一方面又利用手中的权力推行有利于已的政策,进一步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权贵资本化和资本权贵化的双向互动。而“正确的观点无需投票”正是基于“只做不说”的观点,它在实践上全面否定共和国公民对国家政治的参与权利,实质上就是要从基质上阉割民主。
因此,充分发扬民主、增加老百姓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有效性就是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的重要前提。
那么,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的落脚点是什么呢?或者说判定改革或者一个改革措施是否科学、成不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三条。
第三条讲的是[B][color=#FF0000]改革的目的性和指向性[/color][/B]问题,胡锦涛同志在此强调指出,改革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B]必须“真正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B]
看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了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和其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现在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忘记了、或者是故意忘记了,邓小平同志在讲“不要争论”的同时,讲了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这一标准,即[B]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
不错,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体上,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于改革开放前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可否认。
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一方面是各种“精英”利用国家政策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巧取豪夺、侵吞国有资产而集聚起亿万财富,先富起来,成为阻碍进一步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另一方面是大量工人下岗、农民失地,他们成为改革代价的直接承受者。而不成功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更为直接地推动了社会不公和社会对立,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有报道指出,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正面临尴尬境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见http://news.tom.com/2006-03-18/000N/51667502.html)。所有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越来越明显,成为一个引起有良知的学者们痛心、政府关注和全民瞩目的大问题。[B]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改革究竟要代表谁的利益?改革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B]
因此,[B][color=#FF0000]胡锦涛同志此时强调改革必须“真正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是对这一现象最有力的批判和反思[/color],[/B]他的这一讲话与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很多人故意忽视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在刻意回避这一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力军,是发动改革并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的动力,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体。可以这么说,改革,是人民群众从自发到自觉的要求,改革,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是人民群众创造了改革、推动了改革的前进和发展。因此,改革的成败不能仅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绝对数字来衡量,也不仅仅表现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几座大都市的现代化,更不是体现在先富“精英”们鼓鼓的钱包、富丽堂皇的别墅、贵族化的高尔夫和美女香车之上,而是体现在它是不是确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不是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体现在它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之上!
因为这是继续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
也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
现在有的人讲改革的受损者主要是领导干部,其次才是工人、农民。因此,他们主张通过赎买的方式给领导干部们以补偿,以此减小阻力,推动改革的深入。不错,从以前短缺经济时代某些特权的丧失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当年的很多特权如各种购物票证由于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种特权。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的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权力寻租行为却在泛滥。[B]作为政策的制订者(如某些主流经济学家)、权力的所有者(如相当多的“一把手”们),他们掌握着惊人的公共资源,有着过去短缺经济时代无可比拟的特权![/B]这只要看看近几年挖出的贪官污吏们动辄数亿元的犯罪金额和某些主流经济学家们他们家族的家底和发家史就清楚了。[B]对此,我们倒想问一问“领导干部受损论”的作者,如何才能解释这一明显存在的悖论![/B]
有些人解释说,邓小平同志讲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我们现在想实行的就是这一政策。我们这个国家这么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人的能力有高低,怎么可能同步富裕呢?至于工人下岗、农民失地,改革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这是改革的代价。这一问题必须在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之后,这些人才能苦尽甘来、先苦后甜,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这么过来的。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说法是明显的诡辩。我们知道,现在相当多的老百姓对改革不满,并不是因为他们要求同步富裕,而是现行的某些改革政策过于偏向先富“精英”而忽视、漠视甚至剥夺了他们的利益诉求,从而导致了他们实际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下降、权利的被剥夺。他们只是希望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和实惠。这样的要求,难道也是非分之想?为什么必须是他们去承担改革的代价?
时间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不能再重复西方野蛮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做法,不能把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相当多底层人民的痛苦、眼泪之上,这是一个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原则。
[B]就这个问题,胡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改革的推行必须让人民能亲身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好处,因为改革必须要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支持!改革必须惠及平民大众![/B]
现在简单讲一下第四条,关于[B][color=#FF0000]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color][/B]的关系问题,这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保证。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引进外资是手段,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对外合作过程中的经济信息安全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当前提出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对于纠正某些地方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的不良做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大力宣传“八荣八耻”之时,我们不能忽视胡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上所作讲话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对其精神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两者的结合学习和宣传,就不仅能让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更加深入人心,还能明确改革的目的和前进方向,更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只有这样,才是真的在贯彻今年两会的精神,而片面强调道德建设,忽视对胡锦涛同志在上海代表团上所作讲话的指导性意义,那,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才真的是对改革的不负责任!
上海团的讲话?查新华社通稿应该可以找到,还有一种可能是看一下那天的人大简报,估计网上找不到。
士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