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关于网瘾的例子!政治小论文要用!!!

发布时间:2024-05-09 14:30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要典型事例!
有说服力!!!

问题解答:

(1)“惩罚之旅”帮儿子戒除“网瘾”
  家有“网瘾”儿子

  两年前,儿子张宾开始接触网络游戏,渐渐地每天的上网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这时,张宾的舅舅给我打电话,说他儿子郭秦受张宾影响,两人经常在电话里探讨“攻关秘笈”。听了这话,我更是又气又急。

  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们双方家长研究了好几天,根据外国一则“徒步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新闻报道,精心制订了一个行动计划。

  鉴于每年孩子们都要到北戴河姥姥家过暑假,我们让他们在期中考试前郑重承诺:考试不及格暑假要徒步走到北戴河姥姥家去。果然,张宾两门不及格,郭秦一门不及格。我装作在工作考核中也没及格的样子,“被迫”和孩子们一起上路了。因为这是一次“惩罚之旅”,所以我和孩子每人身上只能带50元钱,够两天吃的干粮和一身换洗衣服。“惩罚之旅”的苦滋味

  从北京到北戴河并不远,而我和16岁的张宾,15岁的郭秦却整整走了6天。

  在路上,干粮吃完了,我们就只能沿途找便宜饭馆。我们在路上吃得最好的一顿,是花10元买到的西红柿、黄瓜和鸡蛋,并在一个热心的老乡家里借火做的。这成了孩子们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饭。

  连续3天我们住在随身携带的帐篷里,第4天忽然下起了大雨,只能住旅馆。我佯装嗓子失音,要他们去讨价还价。结果原本每人15元的铺位费,被他们砍到了8元,不过有个条件:他们要义务帮老板打扫楼下的小饭馆。

  就这样,一开始两个孩子还在路上有说有笑地讨论网络游戏的通关方法,后来这些话逐渐被“今天要吃什么”、“住在什么地方”、“妈妈的嗓子失音了怎么办”等等代替了。“流浪儿”震动孩子心

  在路上,还遇到了一件让小兄弟俩感动的事:有个像是在流浪的孩子向我们询问清华大学怎么走。“流浪儿”说自己今年没考上清华,就干脆亲自去看一下心目中的理想学府。因为清华的桥梁专业是中国最好的,希望自己将来能在那里学到本领,在家乡架一座桥。“流浪儿”的话深深震动了兄弟俩的心。

  那个暑假结束后,回北京继续上学的兄弟俩除去到网上查询必要的资料外,几乎不再去碰网络游戏,有时他们还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同龄人,外面有比网络世界更大的天空。

  正是那次徒步旅行,在教会孩子吃苦的同时,还让他们了解了社会,这比死板的说服教育生动得多,也有用得多。

  (据《中国妇女》2005年第1期郭胤华/文)

  《“惩罚之旅”帮儿子戒除“网瘾”》

  (2) 昨天,以“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心理科学展望”为主题的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多名代表共聚华师大。网络使用和心理成为心理学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热点。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的顾海根老师提交的论文是《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在对上海13所高校5000多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后,他发现,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在12%左右。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86名学生进行了网络成瘾的成因调查,结果表明,网络成瘾与家庭和学校等诸多因素有显著关系,和个体的人格特质、自我评价高低、兴趣爱好多寡等有一定关系。同时还有心理学家试图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矫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祝卓宏老师等提出了“发展性失补偿假说”,为制定有效可行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学生群体对手机外形有偏好?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的白学军等老师在《手机外观设计评估的眼动研究》论文中提出了这个观点。研究人员发现,商家在重视手机通讯功能的同时,更多关注用户的感观需求。于是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消费者观看不同外观设计的手机时的心理特点。他们研究了34名大学生,实验材料是32张不同类型的翻盖手机正面图片,图片分为有无天线、有无摄像头、有无外屏和外形方圆。根据高速眼动仪的测试,发现大学生消费者选购和评价手机最关心的区域是外屏区域和顶部区域,总体上看大学生消费者喜欢方形、外置天线、有外屏的手机。男大学生对有摄像头的方形手机比较感兴趣,女大学生则对无摄像头的椭圆形手机较感兴趣。

  (3)[教育论文]儿童网瘾综合症矫治案例2007-02-20 12:43作者:侯汗擎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网瘾”就是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问题,要矫治它,必须弄清原因,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坚持长久细致的工作,方能收到良效。

  案例简介

  小男孩源源(化名),13岁。4岁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6岁时父亲再婚,一年后,弟弟出生,家庭关系逐渐出现不和谐。在学校,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发呆,要么搞小动作,要么扰乱课堂秩序,常常不交作业,并且经常逃学,出入网吧。他总是与流浪小孩为伴,与网友们为伍,一进网吧,两眼放光,兴奋异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多次卖书包、卖课本,换钱上网。在家里,无精打采,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对父母的批评极为反感,态度非常敌对,家庭关系日益紧张。后来,不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外出的时间越来越长,由最初的一两天到后来的十多天。说谎,不做事,偷家里钱,偷贵重物品换钱,偷客人的钱,家长关他禁闭,他就大声嚎叫,砸东西,把家里的东西往楼下丢。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贫血、胃肠痉挛、头晕、头疼、双手震颤,家长彻底绝望了。
  案例分析
  根据源源的各种表现,对照网瘾标准,可以确诊为“儿童网瘾综合症”。这种病症以过度依赖和沉迷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人格障碍(敏感多疑、易激惹、暴躁、孤僻、冷漠、抑郁、敌对等)、问题行为(逃学、毁物、说谎、偷窃等)以及相应的生理症状。
  源源的问题经历了一个由轻到重、由偶发到习惯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到综合化的逐步演变过程。要解决问题,必先弄清原因。
  ⒈家庭因素
  (1)父母离异。离婚使家庭正常结构解体,使得他与双亲、亲友和同伴的关系发生变化,心理压力增大,应激反应增强。
  (2)弟弟出生。作为长子,在刚出生的几年里,全家人对他关爱备致。当继母的儿子一出生,他原有的地位受到威胁,产生失落感,常常做从高处往下跌落的噩梦。
  (3)家长教育方法失当。源源经历了父母离异、家庭重组、弟弟出生这些对他来说是重大的创伤性生活事件之后,家长没有意识到他的感受,不注意与之沟通交流,一有过错就吼叫、斥责、威吓、打骂,致使他越来越不愿回家,出走次数增多,最终迷上了网吧。
  ⒉老师素养较差,缺乏爱心耐心
  在对待他的问题上,老师缺乏必备的心理学、教育学常识,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源源有了违规现象,老师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态度冷漠,拒绝听信他的任何辩解,采用当众训斥、公开检讨、不准进教室听课等方法,致使源源厌恶学校,惧怕老师和同学,最终逃离班集体。

  辅导过程

  1.指导家长,不断改善亲子关系
  我向他的家长推介一些家庭教育的书刊、文章,有时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同时指出,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赏识孩子优点,一味地训斥、全盘地否定,这是非常危险的,会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向善心,建议他们每天表扬孩子至少一次,常常找找孩子的优点,批评时就事论事,千万别全盘否定。
  2.争取老师支持,改善学校人际关系
  源源休学一年后,转到新学校,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使他难以适应。同学叫他“留级生”、“网虫”、“混混”,不接纳他。新的老师也先入为主,对他表现出冷淡、厌烦。我以源源心理辅导老师的身份给老师写了封信,详细介绍了源源的成长环境、优点、特长、毛病,讲了我的辅导设想,希望她能同情和理解这个孩子,支持和协助我挽救这个孩子。班主任逐步改进了态度,改变了方法,对源源较为关爱,注意表扬鼓励,同学们也慢慢与源源亲近了。
  3.侧重关注核心问题,促成良性循环
  (1)采用认知疗法,矫正人格障碍。源源的问题起源于对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弟弟出生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情感障碍和人格异常。按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规律,首先得端正他扭曲的认知,然后才能改变情感状态,进而矫正问题行为。
  我和他多次谈到他的家庭,告诉他:“离婚是现代社会日益普遍的现象,爸妈都是好人,但他们组合在一起却不是最合适的,何况结婚、离婚是爸妈自己的事。不管他们关系怎样,他们永远是最爱你的人。”一天,我借给他一本《林肯传》,读完后问他,书中最让他感动的是什么?他说是林肯与继母深厚的母子情感,林肯的继母,用她的博大的母爱培养出了伟大的总统。我告诉他,不要曲解你的妈妈,我讲了许多他新妈妈的好处。今年“母亲节”时候,他居然对继母说:“妈妈,你辛苦了,我爱你。”并写了一封给妈妈的信,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深深地打动了他的继母,也拉近了母子的距离。通过多次交流,源源的认识逐渐发生转变,开始重新认识他的家庭,家庭关系慢慢和谐起来。
  (2)尝试行为疗法,逐步戒除“网瘾”。有人把网络游戏称为“电子海洛因”,这足以说明它超强的诱惑力。靠药物,没有灵丹妙药;靠硬堵,越堵瘾越大。陶宏开教授曾说,“网瘾”是个“认识问题”、“习惯问题”,我却认为主要是“诱惑力太强的问题”。因此,在矫正之初,应该适度地满足当事人上网需求;然后,逐渐地缓解他的上瘾强度;最后,彻底地戒除网瘾。
  在尊重、真诚、平等、信任的基础上,我协同家长为源源商定了行为契约。主要内容有:
  ① 按时上学放学,主动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要进步到前20名(他当时是后10名);
  ② 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劳动可计报酬,设制记分卡,达到要求就记分,没达到就扣分。如,每洗一次碗,整理一次房间,拖一次地板,倒一次垃圾,帮妈妈买一次小东西并按时回家就各记100分,每100分折合现金5角钱,周末可用它去网吧玩;迟回家半小时扣100分,私自去一次网吧扣500分(代币法)。最初他很努力,试行了两个月,发现他一进网吧就记不起时间,几次超时只好中止契约。我试着让他周末到我家,完成作业后,周六、周日各上网一次,每次时间逐步递减,中途休息10分钟,给他喝水、吃水果、巧克力等,上完网洗手、洗脸、做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
  ③结合厌恶法来矫治他的“网瘾”。厌恶疗法又称处罚消除法,是应用广泛的行为疗法。治疗的关键是将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同某种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建立厌恶性条件反射,与原有的不良行为对抗,从而逐步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针对源源的情况,我主要利用网吧难以忍受的气味、肮脏的环境卫生,让他在头脑中想像极端憎恶的、无法接受的场面,以引起对网吧的厌恶。
  如,周末网吧人多,我特地把他从天宽地阔、花香扑鼻的广场花园带进狭窄肮脏、光线昏暗的网吧,让他仔细观察网吧内的光线、地面上的食品袋、剩饭菜、烟头、网迷们脱掉的臭鞋,对比室内外空气,并作深呼吸。带他回家后立即让他吃不喜欢的饭菜,边吃饭边引导他回忆、想像,并选词完成句子:网吧里卫生——很糟糕。空气——特污浊。网吧里的人把鞋子脱掉,鞋子散发着难闻的臭气(恶臭)>>他吃不进东西了,捂着嘴往卫生间跑。我立即掏出钱,让他去网吧,他不停地摇头。在其后的两周里,他真的不思网吧。看到这种尝试初见成效,我就每周末训练一次,持续了四周。
  3.运用心理学原理,逐步消除“偷窃”行为。我运用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对他进行训练,他在我家看书时,我故意放钱在书桌上,让他看门管家。过一会儿我回到家中,发现钱数依旧。在后来的训练中,每当他见钱而不拿时,我及时表达满意和赞美:“我坚信你能行!只要忍住不去上网,不离家出走,也不会再乱拿钱了。”后来,我多次故意把钱放在他看得见的地方,不叮咛,结果他也认为我在考验他,慢慢地,他就不随便拿钱了。家长多次测试,结果令人满意。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训练,正确的行为(不偷钱也是好的行为)得到积极强化,慢慢被固定下来 。

  辅导效果

  通过三年的持续努力,源源的状况日益好转,现在终于走出了困境,能正常学习和生活了。“网瘾”已经戒除,人格恢复常态,行为问题都已消除,自信心恢复,开朗乐观,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现已考取重点中学并当上了班干部。

  点评

  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
  1. 矫治思路清晰
  首先体现在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案例从全面分析当事少年出现人格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入手,然后瞄准和这些原因有关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设计干预方案。其次体现在对可利用的各方面重要他人的作用把握得比较准,如改善亲子关系,增加家庭对孩子的亲情吸引力;改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增加学校对孩子的友情吸引力,这种由排斥变为接纳的环境变化,是把当事少年从网吧、不良习惯中拉回的重要力量。
  ⒉矫治方法得当
  辅导者主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辅之说理、阅读等方法,比较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自制力和认知力都比较弱,更易受行为后果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培养孩子明辨是非、自我管理的能力。如采用了订立行为契约、代币法、厌恶疗法、奖惩强化等方法帮助当事少年远离网吧、戒除“偷窃”。该案例还注意了渐进式干预,如对于网瘾,采用了有限制在网吧上网——在家上网——戒除网瘾;对于“偷窃”,采用了正反说理——金钱刺激考验——习惯于经受考验——养成不偷窃习惯的方法。
  点评者:刘如平,陕西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
  (本文获全国第四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于洪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