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帮忙查找文化旅游文资料啊

发布时间:2024-06-18 21:27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关于《辽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思考》的论文

问题解答:

哇!这么多好心人都来帮你,呵呵...我马上发你资料
辽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
对辽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问题的探讨
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基于TOWS分析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以辽宁鞍山为例
辽宁滨海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与开发
辽宁旅游营销研究
辽宁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辽宁的旅游资源】

清昭陵全省共有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鞍山千山、鸭绿江、金石滩、兴城海滨、大连海滨—旅顺口、凤凰山、本溪水洞、青山沟、医巫闾山、红海滩、苇海、望儿山、仙人岛、大青山、赤山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
沈阳故宫
盛京三陵
【独特的民风民俗】

海城高跷秧歌属于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已经形成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东北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随后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当时关内外物资集散地和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也在海城得到了广泛交流。当时秧歌会上的高跷表演还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艺人称其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独特的火暴、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每年农历正、二月间,扭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民俗之一。
大秧歌,是明清时在继承唐代以来东北大秧歌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地方乡土艺术。开始时,是少数民间闲散艺人在街头表演的谋生手段,逐渐变成了节庆或庙会期间的娱乐活动。
婚俗:"三天回酒当天走,七天回酒住一宿",新娘子拜完天地后,在要进房门的时候,由两个几辈老人都健在的所谓"全科"人或漂亮的小姑娘或媳妇在一左一右递来两个盛酒的酒壶,这叫"宝贝壶 ",新娘子接了必须把它放在新房的窗台上,婚后把它带回娘家去,叫"回酒"。婚后三天的回酒,不能在娘家住,必须当天回婆家,过七天的回酒,可以在娘家宿上一夜。
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 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叫"相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嘎拉哈,也就是“抓拐”。拐,通常是取猪、羊或是鹿等动物身上比较小的关节骨,满族女孩把它抓来抛去,据说可以锻炼手的灵巧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
【悠久的文化底蕴】

方言
东北官话 胶辽官话

戏曲,曲艺
京剧
颇具水平的有沈阳京剧院,锦州京剧院,前者是“国家十大重点京剧院团"之一.“南麒北马关外唐”,沈阳唐派是京剧的重要流派.

评剧
评剧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和众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3大流派韩花筱,都出自辽宁沈阳,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创立了韩派、花淑兰创立了花派、筱俊亭创立了筱派,

二人转
知名团体有铁岭民间艺术团。

辽南戏

相声
在中国相声地图上,沈阳的位置仅次于北京,天津。早在70-80年代,王志涛,杨振华就曾在全国颇具影响。2006年的央视相声大赛上,沈阳的常佩业,贾承博又一举夺魁。

评书
知名演员有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等

小品
在每年的央视春晚上,有大批来自或成名于本省的演员,如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范伟,黄晓娟等。

你把邮箱给我,我给你下载一些专业的文献,
你能用CAJ或者PDF文件吗?

清昭陵全省共有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宁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从努尔哈赤起兵到清朝灭亡,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事迹、辉煌的历史建筑之遗存、独具魅力的满族习俗风情,等等,均是辽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如何将清代留下的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为发展辽宁旅游业以及振兴辽宁经济的腾飞服务,是我们今后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之一。

主题词:民族文化,关系,旅游业,辽宁,清代;
分类号:F592.73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