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是襄樊米公祠
问题解答:
寒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米公祠。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宣传襄樊,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短,我只能写这么多了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知无为军时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人称“米襄阳”。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1104-1107年),米芾知军无为。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于米公军邸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宝晋斋”是他得到晋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日帖》墨迹后自题的书斋名。时值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他公余之暇在此读书挥毫,还在公署西侧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时人以为怪癖,故称此石为“拜石”。
原斋毁于兵火,后多次重建,光绪丁丑知县王峻,建米公祠3楹,门居中,于池之左右盖耳房3间,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内。
米芾当年所藏碑刻早已毁失。现米公祠内收藏的晋唐以下历代名家碑刻150余方,主要是清朝末期任江苏按察使的刘秉璋携带至无为。建国前碑刻散置于其在无城的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妥善保存。米公祠碑帖刻石十分珍贵,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且内容翔实,主要纪述了历代维修情况和经过,是考察米公祠兴衰的宝贵资料,近年来,无为县文物管理所对碑刻进行整理编撰,第一卷“宝晋斋碑帖选”,已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它各卷也在着手准备陆续出版。
米公祠是安徽省重点文保护单位,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日本等国较有影响,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寻访,目前有关部门准备对其修复扩建,以充分利用米公祠独有的人文价值,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米公祠是纪念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祠字,坐落在樊城柜子城上。米芾(公元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海岳外吏,人称“米襄阳”。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朗。能诗文,擅书画,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大书家”。被宋高宗誉为“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需鞭勒,无不当人意。”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汉水之滨的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祠内亭台廊榭错落有致,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米公祠可谓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
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代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明代被毁,清代重修多次。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修一次,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民国时期,米芾27世孙米高秦千方百计保管米公祠中45块石刻,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幸免于战乱,解放后米高秦主动献出石刻,运至米公祠存放。1956年湖北人民政府公布米公祠及其石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以来,国家曾拨款对米公祠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米公祠进行大规模的修复。不仅将仅存的牌楼过厅和宝晋斋修复一新。而且依据米公祠记石碑文等史料,增设了一进院,内有大屏风、半壁厅、怪山石、墨池;二进院通过“墨园觅胜”门,有洁亭、曲径通幽、米氏故里碑;三进院为石林、四百余岁的银杏树,树下矗立着五通记事碑;《重修米公祠碑记》、《米南宫志林序》、《净明斋记》《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序》。园两侧建有碑廊,计16间,朱红廊柱,饰以雕刻,美观大方,内嵌砌米氏父子、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人的石刻,珠玑满壁,交相辉映。米公祠经过修缮后,前来观赏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方毅、张爱萍、张廷发、杨静仁等曾到米公祠参观,有的领导人还为米公祠题词。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宣传襄樊,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两篇自己看
浩浩汉江水,清澈见底,蜿蜒曲折,流过千年古城襄樊。在城市中心的汉水江畔,有一座质朴典雅的院落,这就是为纪念北宋有名的书画家米芾所修建的米公祠。
略懂书画的人,有谁不知米芾的大名呢?这位中国书画史上的奇才,以他在书法,绘画,收藏,鉴赏和学术上的成就,自北宋以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书画爱好者,为华夏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襄樊是米芾的故里,他的先人由山西迁来此地定居,现襄樊城北的米庄,就是其后裔的居住地。从1051年米芾出生,到16岁随母去京城汴梁,米芾在襄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汉江澄绿,岘山烟云,古城钟秀,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长期在外谋生,晚年又定居镇江(润洲),但他对家乡仍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成名以后,自称为“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人们也称他为“米襄阳”。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以米芾为荣,自元代以来,人们就修建庙宇纪念他,经过明,清两代和近年的扩建,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有七进院落,三座大廊院,占地16000平米颇有规模的米公祠。
米公祠面对汉江,大门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幅米芾所画的石刻山水图,有一米多高,三米多长。透过细腻的石刻,可以感受到此画的神韵:远山烟雨,树木简略,野居茅舍,妙于熏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据导游讲,米芾作画的风格称为“米氏云山”,用笔不多,但能传神,对后世画家影响很大。可惜他的画没有一张真迹得以流传下来,这些都是根据后人史书上临摹下来的,这不能不叫人感到遗憾。
入门是一个很大的庭院,绿树曲径,浓荫花漫。在院的左侧,有一座红柱青瓦的别致八角亭,上书《洁亭》两个大字。导游告诉我们,称米芾为书画奇才,不仅是因为他在书画上的成就,而且还因为他的鲜明个性。史书记载,米芾不是一个稳重深沉的老学究,而是一个性情旷达,不随俗流,不拘成规,独往独来的文人颠儒。关于这方面有他很多的传说,如著名的“米颠拜石”,据说米芾看到奇山异石,必双手合十相拜。他在无为县任知军时,院中立怪石一尊,每日上朝前必抱笏揖拜,且口中念念有词;嗜砚如命,每得一奇砚,必抱其入睡数日,为得一爱砚而于他人夺于席间;更有甚者,诈法帖,造假画之事也时有发生。他生性洁癖,喜好唐服,这座洁亭就是他生活个性的写照。他自称是天马行空,颠狂自放,世人称其为“米颠”,后人书:“颠不可及”,也是因他的名气对他个性的褒义吧。
穿过洁亭向前,就来到纪念米芾的拜殿。这是一座山门寺院式的灰白建筑,是他的族人祭祀他的地方。拜殿内挂着米芾的正面画像,上挂横匾:颠不可及;两边挂有一幅对联:衣冠唐制度,人物尽风流,生动的刻画出米芾潇洒不凡的艺术大师形象。拜殿内陈列着纪念米芾的各个朝代的碑文。
拜殿后就是有名的宝晋斋,据说是米芾得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略帖》墨迹后,欣喜若狂,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宝晋斋。这个院子比前院更大,一棵明代的银杏树,树干直径有两米多粗,长得枝繁叶茂。宝晋斋前是米芾的全身青石雕像,长须炯目,衣冠飘逸。院两侧是书法碑文长廊,镌刻着历代书法大师们的杰作40多碣,其中以与米芾合称“宋四大书家”的苏轼,蔡襄,黄庭坚的作品居多。宝晋斋内陈列着米芾的大量书法作品,有真迹也有拓本。米芾的最大成就是他的书法,他继承了先人的书法精髓,真,行,草各露其风骨,书法行家们称其笔法挺进,气韵非凡,有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奇,挥毫天真自然,决无矫揉造作之感。苏东坡称其书法如“风樯阵马,超逸入神,沉着痛快”;黄庭坚评其书法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我作为书法的门外汉,不敢妄加评论,但见其草书,行书作品,笔法确实流畅,给人以美的书法艺术的享受。
展出的《蜀素帖》是米芾书法的代表作之一。蜀素是一种四川的丝绢,由于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芾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变化极大,表现了动态的美感,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米芾的书画作品,在当时已是很有名气,《宋史》记载,:“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传到后世更为珍奇,以米芾的《研山铭》为例,此作品是米芾为绘南唐李后主研山砚图,题写的三十九个行书大字。后有其子米友仁行书题字。该作品经历代文人名士收藏,后又留落日本,近年辗转百折回到国内。著名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在90岁高龄时见到它,激动不已,写下了“羡煞襄阳一支笔,玲珑八百写秋深”的诗句。该作品在国内的拍卖会上以3000万元的价格成交,据说在国外的标价远不止这个数,由此可见米芾作品在当今的艺术价值。
米芾在书画上的成功,一方面是他的天赋,另一方面是他长期勤学苦练,对书画如痴如醉的热爱的结果。他儿子米有仁说他每天“临池不缀,一日不书,便觉思涩”,连大年初一也不休息。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使他在书画史上有众多的成就, 展出的米芾著作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并在书画各个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为历代书画家所敬重。
走出宝晋斋,我们来到后院的仰高堂,这是整个米公祠最高的建筑,有三层,为台式重檐歇山式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个气势恢宏的殿堂。近年来,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人们对米芾书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扩大米芾的影响兴建了这座仿古建筑仰高堂。这座大殿里展出的是历代、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米芾书画研究的著作和成果,以及一些书画大师有关米芾的书法绘画作品,有一些也是十分珍贵的。院落内树木参天,翠竹飒飒,绿草奇石,鸟啾虫鸣。让人在这自然怡静的美景中,感受到中华书画艺术带来得无穷魅力。
到米公祠还有一个重要去处是《石苑》,在翠竹和松柏的环绕下,沿着青砖小道,细细品味先人的书法石刻,那流畅的墨迹,龙飞凤舞的气势,让人感悟到书法艺术的唯美意境。这里有历代碑文石刻八十余碣,风格各异,您可以看到时有前来的书法爱好者,在碑前默而诵之,留恋忘返。
米公祠,这座历经400多年的书画艺术的殿堂,以它丰富的内涵和典雅幽静的自然环境,构成了襄樊古城的一道文化胜景,确实值得前来品味和观赏。
襄樊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城市,从1999年坐火车头第一次到那里,接着又去了好多次,累计住了半年之久。次数多了,对襄樊了解多了,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我的同学是火车司机,1999年邀请我去,住处在北部的公寓,离市区太远,没能到市里多转,只买点酸菜回来。但那时有种再去的念头,因为,襄樊是有着2800年悠久历史。襄樊自古以来就人杰地灵,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传为佳话的刘备“三顾茅庐”和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发生在襄樊。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境内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36处,其中古隆中为国家级4A风景区。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评价襄樊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今天,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 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在这里,很值得去走一走。
2002年,我第二次到襄樊,工作之余,常到饭店里喝上两杯那儿的酒,到汉江边的大堤、码头慢步,吹吹风,看过往的船只。去看 襄阳城。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樊是个休闲的城市,环境很和谐,晚上到鱼梁洲,坐在大排挡吃着大虾,饮着啤酒,吹着江风,十分的惬意。襄樊有热干面、黄酒、凉面,都很可口,尤其是爱吃辣的人,能饱口福。
我在那儿有旅行社的朋友,他们都很重感情,我们在这里,电台、报社和广告公司的朋友对我们帮助,就是宾馆、饭店的老板也很热情。这也是我喜欢这儿的一个因素。襄樊是很包容的城市,街上的人是很自由的,小胡同里经营小吃的多,街上有马木在跑,也有少数民族在这里做生意,晚间在天桥上卖小饰件。政府干预的很少。
很自由,就如同米芾,可能是延续下来了。他是着唐装的人,我行我素,很有自己的个性。知道米芾,是因朋友寻元,他很推崇米大师。我到襄阳后,就祠中游览。祠始建于元朝,明末毁于战火,现存全部建筑系清康熙至雍正年间重建。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四家大量的墨迹和石刻。米芾,字元章,擅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爱收藏,多才多艺,广通博贯,而其书画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自成“沉着痛快”的“刷字”艺术的新风貌,被誉为一代宗师,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其绘画,创制了“米氏云山”,应是绘画艺术史上的先河。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米芾爱石如痴,在东苑,有奇石馆。
我去古隆中, 去“三顾茅庐”的都发生地。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这就是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乡秀。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草庐很真实的再现了诸葛亮的生活场景,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是凭吊诸葛亮,
倾吐情怀的地方。董必武有:“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的对联。
导游讲,全国武侯祠五处,这儿的柱子是悬空,也是一景。
我有时会到古街,去看书画展,走在古街,仿佛时光倒流。我会走进小商品市场、服装市场,去购物。晚上去看夜景,闪烁的霓虹灯,看襄樊人在人民广场跳舞。
一晃,又有两年没去了,在襄樊的日子很难忘。
我有1个,给我30分,我就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