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上海语文散装同步试卷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1 03:39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急急急急急!!!!!

希望各位大虾帮我找找,闵行,浦东新区和徐汇区的三份!!!

谢谢了.急,明天要开课了

问题解答:

浦东的
  一、第1-5题(17分)

  1.(1)海顿对交响乐的特殊贡献(2)交响乐在西方音乐中的重要地位(2分) 2.音乐有助于弥补艺术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的不足(或: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2分,意思对即可) 3.(1)交响乐更高雅更复杂,不易理解和欣赏;(2)学校缺少交响乐方面的训练;(3)交响乐有助于全面提高整体素养。(6分,每项答案2分,如照抄原文只得1分) 4.普及(推介)交响乐 其他艺术(文艺、音乐)教育 使说理辩证(或表达更严谨)(3分) 5.举例贴切1分,对己影响2分,语言通顺1分。(4分)

  二、第6-12题(21分)

  6.用敦煌石窟遗址(遗迹、文物)呈现历史(2分,回答“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给1分) 7.(1)对灵魂自由、生命狂欢的赞美;(2)对后世自由精神缺失的遗憾(惋惜,不满,批评)(4分) 8.壁画(的部分内容)已经损坏,不能为今人所见。(2分) 9.鲜活(或逼真,生动,活泼)(2分) 10.A、C(4分) 11.“敦哉煌也!”是对敦煌艺术盛大辉煌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敦煌艺术创造者(在贫瘠环境下专注于事业,关注于灵魂和生命,追求精神的永恒)伟大精神的由衷赞叹。(3分) 12.(4分,能指出表达特点1分,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赏析或评价2分,语言通顺1分) [例一]作者在第⑥段充分调动了艺术想象:“马的前半身已经跑进过去的时光里,连同……胃,连同……草地”,使残存的壁画得以“复原”。通过对“奔逐的后腿”和“臀尾”略带夸张的描绘,化静为动,将奔马不可阻遏的生命力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二]第⒂段作者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使用排比、比拟和反复等修辞手法,赋予敦煌和鸣沙山以生命,用敦煌对颜色、声音、底气的“等待”和鸣沙山的“召唤”,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回归的强烈呼唤和殷切期待。

  (三)(任选5空,每空1分)。(5分)

  13.(1)靡不有初 (2)山气日夕佳 (3)俯不怍于人 (4)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5)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6)凌万顷之茫然 (7)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第14-16题(8分)

  14.今(近)(1分);首(1分) 15.D(2分) 16.要点: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手法,以“湿竹”“暗烟”营造凄迷的意境,以“孤灯”“寒雨”衬托诗人孤苦的心境。(4分)

  (五)第17-21题(16分)

  17.沈括(1分) 18.(1)另外 (2)明白,知道(3)到处,处处 (4)器重、垂爱(4分) 19.B(2分) 20.(1)皇帝当面把授予他东宫官官职的意图告诉他。(3分) (2)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容许百官各自选择风景好的地方设宴欢饮。(3分) 21.做人诚实(2分);读书专心(1分)

  (六)第22-25题(13分)

  22.精神(心理);生理(身体)(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3.对比(1分) 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性(2分) 24.D、E(每空2分,共4分) 25.疾(病)、神(各1分,共2分) 精神(心理)因素对于治病养生有着巨大的作用。(或:如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无怀无惟”,不以病为意,反而有助于把病治好。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2分)

  二、70分

  26.评分参照“全国高考上海卷作文评分细则”

  建议:本次写作以“材料”与“命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意在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上手”的前提下,促使一部分优秀作文脱颖而出。只要学生能扣住“书写”来写,基本可以进入三类卷;但若文章未对“材料”做出应有的回应,看不出“这几句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则不宜进入二类卷。

  [附文言文翻译]

  (一)晏殊少年时,张文节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朝廷)征召他到了京城。恰好遇到皇帝亲自面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一看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经写过这篇赋了,草稿还在,(我)请求(皇上)另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等到(晏殊)进了翰林院(担任馆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子、幕僚选择风景好的地方设宴欢饮。当时侍从、文官、士大夫各自设置宴席,以至于集市内的酒楼、坊间,到处都提供帐篷作为游玩、栖息之地。晏殊当时很穷,不能出去(参加),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一天,(吏部)挑选辅助东宫太子的官,忽然从内庭中批复,任命晏殊为(东宫官),执政的人不明白(皇上任命)所依据的(缘由)。第二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内的臣子、幕僚,没有一个不开心游玩、设宴赏玩,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得到回复(任命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却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明白侍奉君王的规矩,垂爱一天天加深。仁宗登基后,(晏殊)最终被重用(官至宰相)。

  (二)有一个得了郁积病的客人,我去拜访慰问他。见到他昏昏沉沉地坐着,或者仰卧休息,每天能吃三锅饭,吃饭时能把餐具中的食物全吃尽。我说:“你生病了?”客人回答说:“病了。”“那么你得的是什么病?”他回答说:“我苦于肠胃肚子有病而总是上厕所,医生治疗它,三个月不见效,我担忧不知道治病的方法,停下了我的工作学业来治疗,病却越发厉害了。”

  我叹息说:“唉!我现在才知道你确实病了。先生之所谓肠胃有病,只是饮食冷热(不当)造成的。你把饭吃饱,保养你的气色,就能使体质根基牢固,(这样)就没有什么疾病能伤害你了,只要等待(身体调养好)就可以了。你却放弃你的工作,一天天使你的身体枯瘦,使你的心神惶惑,整日忧心忡忡,好像大难将至,这是你的精神先衰弱了。和疾病有什么关系呢?天地万物生成于精神,保养于精神,所以精神饱满身体就强壮,精神旺盛生命力就旺盛,精神衰弱则会生病,精神散失就会死亡。所以喝了酒的人,躺在悬崖旁边而不至于掉下去,这是因为他的精神健全。一个小孩子,遇到猛虎就折断三尺的草茎打老虎,老虎也不伤害他。为什么?他心里忘了外物(不害怕),那么外物就没有什么能伤害他。现在你没有什么病,但每天以生病为忧。害怕忧虑,实在是疾病得以集于身的原因。你何不早晨起床去轻松散步,夜间舒舒服服睡觉,不胡思乱想,来使你的生活安定?(这样)疾病大概就接近治愈了!”

  客人说:“好!我要按你的意见办。”试了三天,他的病好了

  徐汇的:
  一、19分

  1、从小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给人留下的印记(2分)

  2、(1)传神(生动/鲜活)(2)自然(2分)

  3、许多方言都在迅速地退化;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语法都越来越接近普通话。(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4、(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言能够体现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特点。(2分)

  5、各种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能自然地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可以双轨同行。(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6、B(2分)

  7、(1)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得以良性地发展。(3)保护方言是尊重人的选择和权利。(4)方言是汉语研究的绝好素材,保护方言有利于语言学的研究。(5分)。

  二、l9分

  8、在提倡阶级斗争的年代,人和人之间很难达到这样无隔阂、无歧别的境界(2分)

  9、树经历了无数的世事变迁,深藏着岁月的隐秘(2分)

  10、B(2分)

  11、(1)每个人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名过客,因此做人不妨淡泊处世,不图虚名。(2)长者不必倚老卖老,要摈弃自私和狭隘,大度宽容。与后辈和谐共处。(3)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写出两条即可,4分)

  12、作者将树比作“书”,一方面因为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无字的历史;另一方面,因为从树的身上可以领悟人生的真谛,树就如同一本无言的教科书。作者将树 当作“人”来写,是将树的品格和人的品性作比,同样也为了表现树带给人的人生启示。所以,把树比作“书”和把树比作“人”在文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关系,从第二三段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4分)

  13、原文: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原文仅供参考,补写只要符合上下文文意即可。5分)

  三、5分

  14、(1)欲回天地入扁舟 (2)杜鹃声里斜阳暮 (3)而智勇多困子所溺 (4)故不为苟得也

  (5)落霞与孤鹜齐飞 (6)海上生明月 (7)冷月无声 (8)人情练达即文章(任选五空,多填不得分)

  四、8分

  15、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1分)

  16、 B(2分)

  17、这二句写景,比喻奇妙。历来文人都惯以用水喻眼波、以山喻眉峰(“眼如秋水”、“眉 如青山”);要作者在这里匠心独用,把水比作人的眼波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攒,化无情为有情。山水仿佛也为朋友的离去而动容,作者借此暗示了自己离别友人的不舍。 (5分)

  五、l2分

  18、杜牧。(1分)

  l9、(5分)

  (1)怎么能搜刮时连极细微的东西也全不放过,使用时却把它们当泥沙一样毫不麦惜?

  (2)如果秦国又爱护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乃至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消灭它

  20、以秦的穷奢极欲、肆意挥霍而导致亡国的例子,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

  21、这段铺排直泻而下,尽情夸张。“柱椽”支撑着“栋梁”,如同“农夫”、“工女”也在支撑着国家;“粟粒”、“帛缕”是百姓生活之所需,它们与“城郭”、“市人之言语”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作者将这些关系民生的事物同阿房宫中的事物一一作比,揭露出帝王将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表达的虽是同一意思却不重复,虽用议论却极形象。(4分)

  六、l7分

  22、(1)通“猝”,突然(2)挫伤(3)如果,假使(4)使……发怒,激怒(4分)

  23、B C(2分)

  24、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而不慌乱,遭受无缘由的侮辱而不恼怒/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2分)

  25、(以类比)形象地说明张良有盖世之才,若仅仅因为忍不下一时之气而贸然送死,是不值得的。(3分) 26、老人原认为张良尽管有过人的才华,却缺乏容忍的度量。然而老人在圯上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时,张良却经受住了羞辱。可见,张良也有过人的度量,可以成就大业,因此“可教”。(3分)

  27、太史公的猜测之误说明了张良名显天下并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再次说明张良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志气和度量。某种意义上说,是强化了全文的主旨。(3分)

  《参考译文》

  古代被称为豪杰的人,必定有出众的节操。一般人总有不能忍受的事情,一个普通人受到侮辱,就会拔剑奋起反击,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有大勇气的人,能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而不慌乱,遭受无缘由的侮辱而不表现出忿怒,这是由于他心中的抱负很远大,他的志向很高远的缘故。

  张良在桥上与一老者相遇并受赠一册兵书。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又怎么知道这不是秦代隐居的高人现身,在考验他呢?在韩国已经灭亡,秦国正强大的时候,秦国用很残酷的刑罚对待天下士人。乎自无辜被斩杀的人,不计其数。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势不可当,而当时的形势也还没出现可乘之机。张良不能忍耐激愤的心情,想凭借个人力量出击以发泄心中怒气。这时候,张良虽然没死,但实际上离死亡非常近,真太危险了!富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宝贵,不值得因为盗贼而死。张良凭着超越世人的才能,不采用伊尹、太公安邦定国的谋划,却只是采用荆轲、 聂政行刺的办法,凭侥幸保存了性命。这正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伤他。他如果能经受得住,这之后才可以成就大业。所以老人讲:“这年轻人是可调教的。”

  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却担心他度量不足,所以狠狠地挫伤他那种年轻人的刚强锐气,使他忍住小小的忿怒而成就大业。为什么呢?老人和张良从来不相识,只是在野外突然相遇,却用奴仆的差事来支使他,张良顺从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感到惊诧,这种涵养当然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扰的,也是项羽所不能激怒的。

  司马迁曾怀疑张良长得高大魁梧,但他的相貌竟然像女人一般,太史公因此觉得张良的相貌和他的志向气节不相称。唉!这正是张良所以为张良啊!

怎么就是没有闵行的呢。。我也在找呀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