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学者来】海明威,普希金,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自杀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4-05-23 01:14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有点搞不明白:
1 海明威在写《老人与海》的时候,不是多崇尚在人生的风浪面前,顽强奋斗的吗?自己最后怎么还自杀了呢?
2 普希金的自杀,究竟是因为女人还是因为在政治上的不得势呢?
3 川端康成是和海明威一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我发现他除了后半生创作的作品《睡美人》中有些忧郁意识以外,其他的时候挺好的呀,这里不能不说先他一年自杀的徒弟三岛由纪夫了,川端的自杀的背后究竟还有那些根源呢?
4 个人认为三岛由纪夫是不逊色于川端的作家。其文学实力也得到世界文学界的认可(曾是惟一入选世界100大作家的日本人)。虽然人品和背景方面有着很多问题,但是文学和作者的背景完全是两码事。此外,我不明白的是他真的是同性恋吗?如《假面的告白》和《禁色》中那样的感觉——但是,三岛是有妻子的,而且绝对是女性,这一点的疑问和三岛的厌世以及过分爱国的军国主义思维激进,衍变至三岛的死,有关联吗?
5 太宰治的文学成就不及前面三人,而且其作品也被后人指责是他颓废主义的人生观作祟的产物。这些,似乎和他人生的大起大落有关……似乎没什么好请教大家的。但是我的质疑是所说颓废主义的颓废,在文学中应该死亡吗?就我个人来说,很喜欢他观察人性入微的深度。矛盾的是:有深度的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
拜托,来点深度的剖析啊。要是解题只是下个结论,那么至少也要举例出下这个结论的论据在那里啊!
普希金死于阴谋,这一点我当然知道。其实就想问,他究竟是死于政治,还是因为对政治的绝望,故意将自己落入陷阱的。毕竟做生死决斗,那是要有死的觉悟的。故此,我把他不理智的做法看成自杀,怎么会有错?

问题解答:

1〉海明威的自杀是因为失去了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不是我们所谓的目标)更加确切地说是一种信念的瓦解与坍塌。在其代表作品《老人与海》弘扬人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顽强不懈。所以他在人们的印象中深深的烙上了“硬汉”的形象。但实际上在他的内心你细细的发现会发现他矛盾的一面。而他的硬汉形象也没有维持多久。最终他以“死”这种否定自己的形式肯定了自己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一直以来坚持的“背后”,当然他的死也是有很多因素的,还有身体上的原因,他曾经受过很多次伤,有诸多的后遗症。他的死曾经引世界文坛一片哗然,当然众说纷纷,都是各自猜测。

〉2 个人认为 普希金因该算得上是自杀。其中也有楼主自己所言的那种对政治的绝望。他的死和他的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微妙的联系。我比较欣赏普希金那种纯粹的人。普希金在赴战之前就已经明白(起码他感觉到这是一场阴谋)。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源于他对当时政治的绝望和抗议。至于那场决斗本人认为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在提到的这些作家当中普希金之死毫无疑问是最有分量的。

〉3 川端康成的一生都笼罩在自己创造的灰暗中。他生就了一幅格外灰暗的面孔。他不断的给自己酿造孤独,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他自己曾认为,死亡是一种开悟,死就是生。这和川端康成对禅道的认识和理解也很大的关系。日本人认为没有地狱,人死后都可以升入天堂。川端康成说死亡是一种开悟就不足为怪了。三岛由纪夫之死也对作为挚友和老师的川端造成了很大影响(他曾见过三岛由纪夫死后的样子,貌似也受到很大的刺激)。

〉4三岛由纪夫作为一个扬名世界的作家,曾被诺贝尔委员会数次提名入选其作品水平绝对不可非议。而作为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性的作家他的死的却很值得惋惜。三岛由纪夫不是同性恋!!!也没有同性恋的任何倾向。如果把他的死因完全归于军国主义这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要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的精神,要了解一个日本人则要从支撑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入手。三岛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武士。他和所有的武士一样充满对鲜血、死亡、暴力的迷恋。因该说三岛的死是一种三岛美学思想的展现。三岛在作品中展现这种迷恋的时候总是苦心孤诣地将它们升华成一种美表现出来。并用运传统的日本美来表现这种残酷。也就是着中他对“残酷美”的留恋和执著,让他把现实和他作品中表现的这种美混淆在了一起。

〉5太宰治没怎么看过。或者说看过一点点,一个悲观颓废的作家,他的死因一个是因为他的悲观颓废,还有一个是因为政治原因吧?他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和二战日本的失败。这因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

唉.....死的最可惜就是普希金了~

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
自杀是可以传染的,在日本,自杀几乎成了笼罩在艺术家身上的一个可怕的噩梦。芥川龙之介、古贺春江、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川端康成在《临终的眼》里评价芥川龙之介的自杀,还在这样说:“我讨厌自杀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为死而死这点上。”又说:“无论怎样的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这后一句话,他在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致辞,《我在美丽的日本》里再一次提到。他讲到了两次自杀未遂的一休禅师。说一休为宗教人生的根本问题所困惑,疾呼“倘有神明,就来救我。倘若无神,沉我湖底,以葬鱼腹”,便想纵身跃入湖中,幸而被人阻拦。川端说他深为一休“入佛界易,进魔界难”的条幅感动。深深沉迷在日本的美丽之中的川端,似乎信誓旦旦,似乎企图说服自己,但他最终还是自杀了。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以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年,他73岁,离他因“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仅过四年。
川端对自杀的神往,事实上一直都有迹可求。他在《临终的眼》里有这么两句话,“我孑然一身,在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死亡的气息”,“我甚至想过:若是没有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反而更能畅通无阻地通往安乐净土”。并且,川端引用了芥川遗书《给一个旧友的手记》上长长的两段话,可以看出芥川之死对川端心灵的深刻影响。“你可能还记得,二十年前在那棵菩提树下,咱们彼此谈论过艾特纳的恩培多克勒吧,那时侯,我自己是很想成为一个神的”,“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三岛由纪夫同样醉心于“毁灭之美”。《金阁寺》中的少年一直幻想着金阁寺被大火吞没的壮观景象,“那时,火与火亲密无间,火火相连,迅速蔓延,……那火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把别的火唤来,其声四通八达……袖手等待之际,火肯定伺机蜂起,火与火并驾齐驱,完成其该完成的壮举……而佛教的教义和法则依然严密统治大地:火自然发生,灭亡和否定乃世之常态”。《临济录》成为纵火的动机:“向里向外,遇者便杀,遇佛杀佛,遇祖杀祖,遇罗汉杀罗汉,遇父母杀父母,遇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拘于物,透脱自在。”
这绝对不是巧合,“遇佛杀佛,遇祖杀祖”一句,川端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也提到过,并且他认为这是“艺术的严酷命运”。
三岛和川端的不同也许仅仅在于,他的自杀更加充满血腥和暴力。1969年东京,三岛头缠写着“七生报国”字样的白布,身着戎装,率领三个同样打扮的男子,冲进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绑起总监,打伤士兵,面对集结的自卫队,高呼“天皇万岁”,切腹自杀。

1918年,海明威赴欧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进入意大利境内的交战区为救护队开汽车时被炮弹炸伤,在医院治疗20个月,仅从腿上就取出弹片237块,重伤的后果是严重的失眠和内心深处长久的恐惧。20年后,他谈起此次受伤时仍心有余悸:“事实真相是,我的伤深入骨髓,结果确实给吓坏啦!”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以记者身份奔赴于各个战场,在前线的一次汽车事故中,他头部受重伤,伤口共缝了57针。其间,又因飞机失事造成严重脑震荡。1949年,他被猎枪的枪塞打伤了眼睛。1954年,他去非洲狩猎,遇飞机坠毁幸免于难。海明威屡遭劫难,虽说大难不死,但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生活中稍稍有些异常就会引起他不祥的联想。1928年,父亲的自杀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若干年后,母亲把父亲自毙的那支左轮手枪交给他时,在卡片上附言:“也许你愿意保存它。”他怅然若失:“我真不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什么兆头。”可见,传奇般的经历和独特而又复杂的遭遇,强化了海明威对生命的理解,而晚年的沉病重疴更丰富了他对死亡的想象,形成了他对死亡情节有着神经质般的敏感和宗教式的神秘。
  在海明威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中,充满着厮杀,鲜血和死亡,这反映了海明威内心世界里死亡的阴影。海明威认为死亡是人们无法逃避,无法超越的最大也是最可怕的真实,它具有一种巨大的莫名其妙的神秘力量,它在瞬间剥夺了人们的一切权利,撕碎了人们的一切主观想象和盲目乐观。死亡是一种永恒,而爱情,友谊,人生,只不过是一堆“粪土”。所以,海明威用众多的文学形象向人们诉说了这一人生体验。在《印第安营地》里,作者描写了小尼克随同父亲前往印第安营地为产妇接生,目睹产妇的丈夫因为忍受不了妻子剖腹产的痛苦而自杀。主人公尼克带着鲜明的自传色彩,他是作者众多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人物。他从纯真无知到创伤累累,经历了对现实与死亡的思索以及死亡情结的形成。在短篇小说中,童年的尼克总在目睹鲜血、痛苦、不幸和死亡,于是发出意味深长的疑问:“为什么他要自杀,爸爸?”“很多男人都自杀吧?”“爸爸,死亡难吗?”小尼克思考着他这种年龄也许不该思考的问题,他为此而困惑不解。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提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作者简介: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被炸弹弹片嵌入身体留下的)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年)。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彩!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1960年,海明威想写作的热情一定使他极为痛苦。他在生理上大为衰弱,高大的身躯萎缩下来了,面容憔悴,忍着痛苦。他住在梅约疗养院时,诊断结果不妙:高血压,可能还有糖尿病(此病曾经折磨过他父亲),而且铁质代谢紊乱,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危及主要器官。心理上,他更糟糕,几乎说不清楚话,焦虑,抑郁症很严重——赛摩•贝茨基与莱斯里•菲德勒一九六O年十一月拜访过他,想请他到蒙大拿大学去做演讲,事后写道他象个“没有主意的小学生”。一九六一年春天,他进行了二十五次电疗来减轻抑忧症。他在梅约疗养院住了一个月,刚刚回到克特欠不久,在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早晨,他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猎枪的枪口放在嘴角,两个板机一齐扣动。
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描写老人制服大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恩怎么说呢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写三岛的
你要是想了解他的自杀原因的话 哪你首先要作的是了解他的生平了

三岛由纪夫本名平冈公威,1925年(大正14年)1月14日出生于东京市四谷区永住町2番地(今东京都新宿区四谷4丁目),父亲名为平冈梓,母亲名为倭文重,是家中长男,妹妹美津子与弟弟千之分别是在1928年与1930年出生。三岛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贵族血统,是水户藩藩主的外孙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栖川宫家中学习过礼仪,是个充满威仪但却很固执、神经质的传统女性,祖父平冈定太郎则是兵库县农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桦太厅长官(桦太是日本对库页岛南部地区的称呼,其官职相当于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长)。三岛在上中学之前一直是与职掌家族大权的祖母同住,因为过分的保护与管教,构成他贫弱的体质与孤独、甚至有点女性化的人格特质。但是也因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机会接触歌舞伎与能剧等艺文活动,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学的母亲之鼓励,而打下日后他在小说、舞台剧剧作方面能高度展现的基础.

1941年,16岁的三岛获选担任《辅仁会杂志》的主编,开始撰写中篇小说《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当时他的国文老师清水在看了他的作品后大表激赏,推荐投稿自己在参与的文学同人志《文艺文化》,并且使用“三岛由纪夫”的笔名,这也是三岛这名字正式豋场的契机。之后他陆续在该志上发表多篇各类作品,1942年他选择了学习院高等科文科乙类的大学预科继续升学,主修德语,并且持续与《文艺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学的薰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阶段,日本的处境开始急转直下,三岛由纪夫也收到征兵检查通知判定是第二乙种体位,需要随时等待征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学习院高等科毕业,受到天皇颁奖赠与银手表,与日本驻德大使馈赠的文学书三册。1944年10月,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书院印刷出版,成为他的出道作品,从此以后他从一个业余的文学创作者正式进入了专业作家的领域。隔月他获得推荐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法律学科就读,主修德国法律,也由于这身份暂时免除受征召入伍的必要。

1945年日本在战局中已处于强弩之末的境地,三岛由纪夫终于还是被征召,首先是先至群马县隶属中岛飞行机的兵工厂担任勤劳动员,又马上被正式征入军伍。但由于在准备出发参战之前罹痪严重的感冒,军医误诊以为是肺病,结果被马上遣送回乡。他原本所属的部队在抵达菲律宾后,在战争中严重折损几乎全军覆没,使得三岛一直有自己是应该壮烈为国牺牲但却苟活的某种遗憾心态,这可能与他逝世前激烈的政治主张与最后戏剧性的自杀事件有所关联。

虽然逃过了死亡的命运,但是1945年对于三岛来说是很伤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败战投降,四天之后三岛在《文艺文化》的好友莲田善明,以陆军中尉的身份在马来半岛自杀。同年10月23日三岛的妹妹美津子因为伤寒病逝,时年仅17岁。种种打击,使得三岛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自杀

三岛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严厉的爱国主义深为赞赏,对日本战后社会的西化和日本主权受制于外国非常不满。三岛1965年以自己的小说《忧国》为蓝本自编自演的同名电影预示了他的结局。影片中一位忠于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变失败后切腹自杀。1968年,三岛组织了自己的私人武装——“盾会”,声称要保存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且保卫天皇。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三岛于1970年11月25日将他政变的计划付诸实施。当天三岛交付了《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随后带领4名盾会成员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将师团长绑架为人质。三岛在总监部阳台向800多名自卫队士官发表演说,呼吁“真的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推翻否定日本拥有军队的宪法,使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以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是没有人响应。

三岛随后从阳台退入室内,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三岛由纪夫在额际系上了写著“七生报国”字样的头巾,用白色的布将预备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紧紧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肠子从伤口流出来。随他同来的两位盾会成员之一的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进行介错,但连砍数次都未能砍下他的头颅,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之后森田必胜也切腹自杀(亦是由古贺浩靖进行介错)。其它三名成员依“委托杀人罪”各判处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但没见到尸体。这个事件让川端很受刺激,他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他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大部分说由于日本在二战的失败 因为三岛是个右翼分子 狂热的军国主义爱好者 死前策划的绑架失败 这个是原因之一 其次呢你又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人的世界观了 日本是一个动荡的国家 因为长期火山 使日本人大多又人生无常 及时行乐的观念 日本人及其喜欢樱花 因为樱花象日本这个国家一样 短暂无常 且神社的在日本的普遍建立也是与地形有关的 这些LZ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拉 所以三岛这个武士出身的人是极为激进的 所以会出现一些厌世的情绪

至于说他是GAY的问题 这个与生平有关 他祖母是贵族 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因为他从小和祖国一起居住拉 因为过分的保护与管教,构成他贫弱的体质与孤独、甚至有点女性化的人格特质。但是也因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机会接触歌舞伎与能剧等艺文活动,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学的母亲之鼓励,而打下日后他在小说、舞台剧剧作方面能高度展现的基础。
大多人说三岛是奇才 鬼才 他的作品又共同点 那就是主角都是又缺陷的 无论是生理或者是心理 但是在军国主义的熏陶下 成长为鬼才 奇才 ——在文学上,他的实力不下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很多高手。但在骨子里,他有暴力倾向。他的令人赞佩的文学才华和令人惋惜的思想行动,可以和美国诗人庞德相似

1.他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自杀的,他是在人生达到顶峰后失去了目标困难才自杀的
2.更像是女人
3.so as海明威,他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自杀的,他是在人生达到顶峰后失去了目标困难才自杀的
4.有但不是全部,有重要影响
5.我认为文学作品的作用是引发人的思考颓废主义也有他的意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