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坊酒店的总部在哪?加盟费是多少? 正式运行需投入多少资

发布时间:2024-05-13 19:38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一个商人的布衣理想
  来源:admin 时间:2006-6-15

  --------------------------------------------------------------------------------

  一个商人的布衣理想
  芦海英
  “布衣”可以成为一种理想,从人生的目标到事业的追求。如果你没有感受过布衣坊在石家庄的红火,如果没有和布衣坊的“老板”郭刚能深聊过,那么这种理想似乎总是模糊而且让人难以置信的。
  布衣坊间石家庄
  一个城市被人记住或怀念总是会因为一些记忆点,比如一种小吃、一座建筑、一种民俗。离开石家庄到天津工作的朋友过年要回来了,打电话时说“回来布衣坊见”,那种温暖不是外人可以领会的。那时候大家都刚入社会,口袋里不多的钱和胸腔里炙热的友谊,而布衣坊三块钱的土豆丝、六块钱的鱼香肉丝容留了太多的欢聚。
  外来菜系为主的饭店成为了石家庄这个平原城市的民间符号,想起来的确有点匪夷所思。2001年才成立的布衣坊酒楼如今在石家庄已经有6家分店,一个管理中心。在布衣坊酒楼董事长兼总经理郭刚能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装饰品是一幅大大的石家庄地图,上面已经插了6面小红旗,每一面红旗代表一座布衣坊酒店。这些红旗分布在石家庄的所有行政区。通过酒店的日常账目可以看出每一家都红红火火。
  和很多开业不久既名气很大的酒店不同,布衣坊的口碑更多靠的是古老的口口相传。到石家庄打听,大多数尤其是年轻人都知道布衣坊的名号,但是你很少在电视上后报纸上看到它的广告。郭刚能说自己和布衣坊都喜欢低调。在传媒轰炸的可以让一个企业瞬间窜红的今天,想要低调的生活和发展是需要实力和信心的。布衣坊的信心来自于它严格的制度、真心的服务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
  2001年春节,郭刚能骑着自行车在石家庄的大街小巷转了两个多月,最后选定了位于长征街的一处店面,8个股东凑了11万成立了内部股份制企业——布衣坊酒楼。办一家什么样的酒楼?其实郭刚能心里早就有数。他把自己的酒楼定位在“布衣之家”。让每个普通百姓都能吃的起、吃的好。低廉的价位,严格的选料加工,地道的厨师手艺,服务员亲情式服务,郭刚能把布衣坊办成了普通百姓的大餐桌。后来的发展证明,郭刚能当初的定位是准确的。2001年4月19日,布衣坊一店开业5个月后,二店便在裕华区槐中路开张了,接下来的几年里,布衣坊陆续开出了六家店,这样的发展速度在餐饮行业是不多见的。在低调宣传的情况下,布衣坊酒楼还是开一家火一家,很多喜欢布衣坊的老顾客很乐于把这家店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而布衣坊酒楼对顾客也极尽温情。开业几年来,布衣坊酒楼每到年底会把一年的经营情况详细分类,销售排名在前26名的菜四年来始终没变,这些菜的价位没变,配方、用材都没变。除此外,布衣坊每年换两次菜单。布衣坊可以严肃的承诺“满足客人最大满意度,谋取市场最低利润”,它还可以骄傲的宣布:同等菜品都是省会最低价位。而在这些承诺的背后,是布衣坊选料的精挑细选,还有做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郭刚能的勇气:维持同行业一半的利润。
  布衣理想来自少年
  心理学中往往从成人的一些习惯和心理中追溯出他儿时的踪影。郭刚能出身于一个重庆的船工家庭。郭刚能的父亲是位优秀的长江水手,身为孤儿的郭父13岁便给一个远房亲戚做船工,22岁成为国家一级海员。但是即便他常年累月的漂泊在船上,一家人的生活依然很艰苦。郭刚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过的很贫寒,上中学时,他一天的菜金只有4分钱。常常看到好吃的菜只能忍着,他渴望快点长大,让家人让更多的人吃的好、穿的暖。1976年,他进入饮食公司做了小学徒,后来又师从名师深造。1983年,郭刚能调入重庆商学院教学,1985年,一直期望进入高等学府的郭刚能终于考入黑龙江商学院烹饪专业,两年后,他回到重庆继续教书,1988年他被派到石家庄,从此他在石家庄安顿了下来。虽然工作几经变动,可是他在餐饮市场里的名气越来越大,经验也日益丰富起来。
  虽然郭刚能在单位工作报酬很不错,工作也很顺手,可是他一直想有一个自己的酒楼,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经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走出了单位开始创业,按自己的意愿办一家餐馆。而名字是早就想好了“布衣坊”,这个名字出自名篇《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自我定位,也正好符合郭刚能少年的理想“办一间老百姓都进的来的酒楼”。
  布衣老板的民间情节
  布衣坊创办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发展迅速,也位郭刚能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可是一般人眼里已是“大款”的郭刚能过的是简朴的生活。每天早餐是老伴做的面条,午餐在公司和员工一起吃食堂,晚饭又是家里的简单饭菜。他说自己不喜欢应酬,生活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就是上班来公司,下班回家。一家人一直住着一套小房子最近才花了笔钱换了一套大一些的。家里最大的花销是孩子的教育,因为自己少年时期因为家里困难没有更多的选择,所以他非常支持女儿在上学方面的选择。女儿从小到大一直都上很好的学校,还去新加坡读书,现在也在一家价格昂贵的学校读书,只要是好的学校,只要是孩子积极的选择他都会满足她。
  除了自己的孩子,郭刚能还资助8名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直到初中毕业。他还在自己的企业安排了几十名下岗职工,让没有一技之长的下岗女工们能有份收入补贴家用。
  生长于民间的布衣坊还有着远大的理想,郭刚能为企业制定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他的口号是“走进寻常百姓家,世界共享布衣坊”。

  --------------------------------------------------------------------------------

  【打印】 【收藏】【关闭】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