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即今上海江湾烈士公墓。
上海公墓
上海在开埠之前,墓葬之俗皆沿古风,埋葬地多为私坟、祠堂祖坟或以各种名义设立的义冢地。
开埠后,外国人来沪者日增,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外侨组织一公墓公司,购买海关后面一块地皮作为安葬外侨遗体棺柩之地,后又在山东路、浦东坟山码头、东新桥九庙地、八仙桥、静安寺、虹桥路等处陆续开办具有商业性的外国公墓。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浙江上虞人经润山在徐家汇虹桥路购地20亩,于民国2年(1913年)辟墓穴6000余,初名薤露园。后被沪杭甬铁路占用。民国6年薤露园由经妻汪国贞西移至张虹路购地重建,名薤露园万国公墓。万国公墓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公墓,民国23年由上海市政府卫生局接办,改称上海市立万国公墓。民国18年,天主教息焉公墓经上海市政府核准建于沪西新泾港。民国25年,佛教圆瑛法师等人出资发起创办佛教公墓,墓地建有佛堂。
上海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接收的有万国公墓、市立第一公墓(后改称江湾公墓),山东路公墓、浦东公墓、八仙桥公墓、静安寺公墓、虹桥公墓、番禺公墓、徐家汇公墓、卢家湾公墓10家。解放初,上海私营公墓有100余家,后申请登记继续营业的有79家,到1952年经审批发给营业执照的有17家,共有土地1736.482亩,从业人员156人。
为积极配合市政建设,山东路公墓于1951年11月改建成山东路体育场,即现在的黄浦体育馆。1953年3月,静安寺公墓迁葬于大场公墓,原址建成静安公园。八仙桥公墓于1957年迁至吉安公墓,原址改建为淮海公园。卢湾公墓于1959年6月拨交公用事业管理局扩建露天停车场。徐家汇公墓的土地移交给上海客车厂等单位使用。浦东公墓划出大部分土地建设浦东公园,“文化大革命”后,部分外国人中的遗骸坟墓迁葬至现万国公墓。
1954年,在浦东建造高桥烈士公墓,安葬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在浦东地区的1336名烈士。此外,还在龙华公墓、江湾公墓、虹桥公墓内设立烈士区,在大场公墓内设革命军人区。
1956年3月15日,市长办公会议决定:私营公墓由政府接办,不作公私合营处理。经过调查、审核,接办24家私营公墓,164名工作人员全部留用,私方实职人员根据其各自条件安排合适工作(宗教性的公墓,在1965年接办)。
为了便于管理,1957年将全市市立公墓连同所接办的私营公墓按地区成立了联义、龙华、吉安、万安(后易名为大场)四个中心公墓。各中心公墓下辖若干个“卫星”公墓。联义中心公墓下辖;江湾、广肇、庙行、江扬、保安、兴裕;龙华中心公墓下辖:万国、虹桥、永安、梅陇、安平、徐汇、番禺;吉安中心公墓下辖:大场、普济、五邑、福寿、福安。1965年,又将四个中心公墓合并成两个,大场中心公墓并入联义中心公墓,吉安中心公墓并入龙华中心公墓。
1964年,把土葬用地朝海滨方向发展,利用沿海围垦的滩地新建墓地,选定在奉贤县柘林镇西、沿沪杭公路以南海滨已围垦的滩地约380亩,投资11万元。建立漴缺公墓,后易名为奉南公墓。
1966年下半年,红卫兵破“四旧”的矛头指向公墓,公墓内坟墓建筑变成断壁颓垣。各公墓内的40万个坟穴几乎全部平毁。1967年7月,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派员对公墓实行军管。当时除龙华公墓正在筹建火葬场和烈士陵园,梅陇、奉南等9个公墓已由有关部门筹建工厂、仓库、医院外,24家公墓全部实行军管。
1975年,埋葬在浦东公园的部分外国人骨坛635只及内山完造夫妇合坟迁葬到万国公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万国公墓首先得到修复,安葬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父母的宋氏墓地整修一新。1981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骨灰葬入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中,并划出大部分成立宋庆龄陵园。在公墓的西北角辟有知名人士墓区,已葬入的有:谢晋元、黎仲实、杨度、马相伯、盛丕华、颜惠庆、周伟民、杨杏佛等人。
1980年1月,回民公墓正式开业。公墓采用伊斯兰教处理亡人的方式为回族群众提供土葬场所。1986年10月起,公墓由市民政局改隶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
1984年以后,为适应市民和侨胞要求,新公墓相继建立。1985年,位于奉贤五四农场的滨海古园于清明节开始试营业;1986年底,青浦朱家角的淀山湖归园(华侨公墓)开业。80年代期间,恢复和新建的公墓有:枫泾公墓、松鹤墓园、徐泾西园、天马山公墓、仙鹤墓园、奉贤奉新公墓等。至1997年底,上海有各类公墓25所(万国公墓除外)。
1995年、1996年,全市两次组织小型艺术墓评比活动,促进本市公墓墓式和建墓工艺向艺术化、高水平发展。
随着公墓的适度发展,公墓代办处也随之出现,80年代中期有300家。1987年经过申报、审核登记后,剩98家。至1995年,增加至10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