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角度说说为什么新疆是个好地方

发布时间:2024-09-28 09:59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请说的详细一点,谢了!

问题解答:

引语:因撰写论文《科学规范用人制度是立国、治国、兴国的重要举措》荣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之奖,加之本人亦系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于甲申仲秋被邀请参加在新疆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与此期间亦游了些许景点,故写一组系列散文,姑且叫“新疆游”吧。
一、游乌鲁木齐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名,据说来自蒙古准噶尔语,意为“美丽的牧场”。它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端,环山带水,泛野广袤,可谓之西域“耕凿弦涌之乡,歌舞游冶之地”。从城市方位来看,其南倚天山,北连流河东依博格达峰,西接妖魔神山。尤有城正中是一座红山,小巧而陡峭,状如飞来之物……
纵观历史,乌鲁木齐自古便是众多游牧民族的交汇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西汉初年,牧居在乌鲁木齐的各部落迭遭匈奴奴隶主侵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汉朝政府即置戊已校尉在此近处的金满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唐朝时期,西域著名的军事重镇轮台也设在乌鲁木齐附近,时人岑参曾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美丽诗句。到了明代,蒙古厄鲁特部又在这里修筑城堡,为后来的乌市奠定了基础。清代则是乌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筑城堡、署郡县、开屯田、列兵防”,人户剧增,斯地犯进,正所谓“繁华富庶,甲于关外”也。
放眼现在,乌鲁木齐辉映华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乌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牧业全速发展,商业贸易空前繁荣,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城垣风貌焕然一新。据有关资料记载:今日乌市总人口约15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将近占三分之一。已有统计的43个民族皆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同时也不断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笔者在繁华的市面上目不暇接:由于多民族聚居,这里可见历史悠久、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市场此起彼伏,“巴扎”上的不少商品皆系罕见之物,其民族情调亦浓,其交易方式亦殊。据官方介绍,乌市当地近年生产了200多个国优、部优、区(省)优产品,极大地增强了这座首府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与会期间,我还是专门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独自到红山公园坐揽车上红山顶上,欣赏乌市的全景。在这突兀屹立的红山山嘴上,矗立着一座青灰色的九级砖塔,高耸入云,映衬着远处天山山脉的雪峦,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为方便人们游玩,红山南端于上世纪90年代还兴建了一座远眺楼,该楼系三层仿清建筑,十分雄伟。楼高21.95米,建筑面积544平方米。楼四周另建有138米的长廊呈环形,廊内雕梁画栋,其建筑占地1150平方米。沿坡上行,有325级台阶可直通山巅。在远眺楼内,有乌市微缩模型一目了然;有城建成就大型图片展览让人倍感惊欣;还有大红柱联“高层通云霄过城宏图收眼底;举目看天池雪山美景留心中”分外夺目。我借着游兴登到“万景俱从一阅收”的楼顶,尽穷欣赏边城远近新貌:但见城中河滩公路,林木葱茏,立交桥上人流如织、车辆如梭;改道的和平渠,翻卷着嬉戏的浪花,顺其自然地欢聚奔流;河滩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向远处的山脚延伸铺展,渐渐隐没于青云淡雾之中……
呵!乌鲁木齐,昔日美丽的牧场;今日繁荣的闹市;未来灿烂的明天!
二、游吐鲁番
驱车经过浪漫、迷人的“老风口”达板城后不久,便到了令人神往的吐鲁番。这个位于丝绸古道的塞外绿洲之所以令人向往,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奇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人物以及遍布全洲的著名特产。
在我国历史典藉中,不乏关于吐鲁番的记载:汉朝属车师前国,称高昌;晋置高昌郡;唐改置西州;宋称高昌回鹘;元、明则称火州、和州。起名吐鲁番,始见于《明史》记之“土鲁番”;于清代设吐鲁番直隶厅以后,此名遂用至今。自西汉两千多年来,吐鲁番一直是祖国内地同西域边疆密切往来的必经要地。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很早就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
然而,我来吐鲁番一游,主要是被几处特有的景点所吸引——
高昌故城坐马车。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南面约40公里的南麓木头沟三角洲地段。从“城外”入“城内”约5公里路远,只有一条尘土马路,游人必须停下车来,自凑上十人购票坐一辆马车入内。到了城内即可看到:到处耸立的土城墙仍然气势宏伟,深陷的护城河轮廓犹存。据传,高昌城奠基于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敞,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已校尉驻此城。又《周书·高昌传》载:“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此后张、马诸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并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至唐吏部尚书候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后,于公元9世纪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直到元代,由于高昌城在战火中毁坏过甚,后重建的火州城就不在高昌旧址了。由此算来,从西汉到元初,高昌故城使用了1300多年。它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曾是古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虽然高昌城废弃后,大部分地面已被开垦为耕地,但目前受国家保护的部分遗址,仍能从各自不规则而呈方形的“可汗堡”中一睹昔日繁盛的风采。
火焰山下有奇观。“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这是明代诗人陈诚吟咏的《火焰山》绝句。太凡从远道来到吐鲁番的游客,没有不看看昔日孙悟空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灭了冲天烈火的火焰山的。旅游车沿着火焰山向东开去,虽是九月天,可仍是流火荧风扑面而来。越是走近,越能感到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冉冉起伏,山如大火腾腾燃烧。据地质学家考证:约在1.8亿年至5000万年间,大地岩浆迸涌,呼啸着从海底腾跃而出,由此造成了现在这座火焰山。维吾尔语称火焰山为克孜勒塔格(即“红山”之意)。他们对此山也有一段美丽传说:远古时期,天山有一条恶龙,经常飞到这里要吃掉一对童男童女,人们若不供奉,它就作恶施威残害人畜。有名叫哈拉和卓的青年向君主托克布喀拉汉请命,要去降伏恶龙。他手执宝剑与恶龙激战三昼夜,终于斩掉恶龙,而由于斩恶龙时的鲜血喷射,便形成了而今的“红山”……有趣的是,当游客们在车上看到火焰山的一片秃坡时,高处山峦上有一排酷似脚印的土凹,导游讲解说:这道奇观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行走的脚印,后人无论怎么把这些土凹填平,但风一吹仍呈现出这一排永远不灭的“足痕”。
葡萄沟里见“县令”。举世闻名的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城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在葡萄沟深处,景物天成。游人到此停车,举目环顾,只见藤蔓交织,树影婆娑;宽敞幽深的甬道,清雅玲珑的亭榭别墅,淹没在葡萄架的浓荫之中;串串果穗,伸手可及,其形如珍珠状,丰腴晶莹。因时下九月,部分早熟葡萄已成为一串串的紫色葡萄干,它们天然地吊在葡萄架上,与晚熟的绿色葡萄相喘衬,莫不诱人垂涎欲滴。游移一段,忽见巍然耸立的峭崖,崖壁上抓爬挂着交柯连枝、密如帘帐的野葡萄。拨开藤蔓,喜见涓涓泉滴,从崖缝、苍苔间溢出,注入崖下大小池塘,其池水盈盈,游鱼欢乐,热情的主人就在这清泉池畔为来客设席摆晏,少不了用葡萄沟里特别佳酿的全汁葡萄酒为之洗尘。再往前走,发现葡萄架上挂着一块醒目的指路牌,上面写着“旧县令参观处”。按照所指的左行方向,笔者好奇到了这一特殊观赏处:原来是用石头雕刻的昔日县令开崖审案的场景:只见县令赤身坐在缸里审案,崖下赤裸着身子跪着的被审人。据讲解员介绍:昔日此地温度高达80多度,县官都是在盛着天山冷水的水缸里放着橙子坐着审案,被审人也都是赤裸着身子受审,尽管如此,还是汗如雨注,热不可挡。这个场景真实地记录了昔日吐鲁番的一个社会缩影。
坎儿井中留合影。坎儿井是我国聪明智慧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全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余条,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皮山、北疆奇台等地。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总数近千条约5000公里。太凡来到吐鲁番的旅游者,无不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隆滩上,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又一堆圆土包,形如火堆,错落有致地伸向绿洲。只有参观后才知道,这些都是坎儿井的竖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点缀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宝地。通过询问当地人得知:吐鲁番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修建大量的坎儿井:其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每年夏季都有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且渗于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厚、储量大,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导游介绍说,坎儿井的结构由坚井、地下渠和涝坎共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有上下游这分:愈向上游愈深间距愈长,约30—70米;愈往下游愈浅间距愈短,约只有10—20米。然而,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在清政府的倡导下,加之屯垦措施的作用,使之坎儿井得到大量发展。如今,虽然已新修了许多大渠、水库,但坎儿井仍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特殊作用。我们根据导游的指引,来到了一条十分凉爽的地下沟渠,往里延绵行走约半小时后,方见渠顶上有块“坎儿井”的大牌子,大牌子底下有几条方木搭在沟渠上,两边各有一排穿着维吾尔民族服装的姑娘站着,方木中间是游客请维族姑娘一道合影之处。看来,游客们都想与这些花花绿绿的异族少女留个影作纪念,因而只能排成队按顺序来拍照。轮上我时,已有了经验,先是将挂在旁边的维族花绿帽取一顶戴在头上,然后向沟渠两边各招来一位维族姑娘,我站在中间,两位姑娘各站在一边,她们还做出很对称的表演的动作来。这一幅合影照,是我思念新疆、结缘维族、不忘吐鲁番坎儿井的珍惜之照。
三、游伊犁
疆内伊犁游往返日程四天,路途千余公里。沿途游览准噶尔盆地南缘风貌、赛里木湖风景;穿过著名的果子沟,参观霍尔果斯口岸、惠远古城、伊犁大桥;最后前赴那拉堤,尽览河谷风光和优美的天山草原自然风景。真可谓此行不枉。
赛里木湖夕景。从乌市乘旅游车到伊犁,我们早晨出发到下午八点多钟天还未黑(新疆西域与南方气候不同,要在晚上九点多钟天才黑),此时已行至塔尔钦斯凯山区,却忽见峰回路转、天水一色。原来这就是新疆举世闻名的赛里木湖。在导游的安排下,旅人息足湖滨,饱览这夕阳映照之下的高山湖泊绮丽多姿的特别风光。此时有强烈的西风吹拂,墨蓝的湖面上白浪滔滔、惊涛滚滚,不时拍打在岸边的礁岩上,溅起数米高的水花。满目迷雾弥漫,水天朦朦,把湖岸的远山雪岭全然遮挡,其景色酷似大连海滨。导游兴奋地介绍:要是在清晨,便可见到浩瀚的湖面一平如镜,水色湛蓝,光照映天。放眼远岸,还可看到天山山脉的层层雪峰和密密松林,在随风飘荡的云雾中时隐时现,倒映湖中,会显得特别的静谧、神奇。赛里木湖又名三台海子,是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湖略呈椭圆形,是北疆唯一封闭的内陆湖。湖盆周围的山地,均由古生代岩层组成;其中不少地方石灰岩露出,使之溶入了大量的碳酸钙,因而导致湖水之晶蓝、之清澈。怪不得古人有贯名“天池”之称。元初道祖邱处机之弟子李志常还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誉此湖“方圆凡二百里,雪峰环之”。清洪亮吉亦赞为“西来之异地,世外之灵壤”也。
果子沟奇观。乘着夕阳,我们继续前行。不到一会儿,眼前豁然展现了一片迷人的峡谷风光,只见青山重叠,松涛激荡,万花争艳,野果飘香。顺着一条蜿蜒起伏、曲线下浮近百公里的陡峭公路上行驶,尽管旅人被山道险景惊吓得毛骨耸然,却仍被“奇绝仙境”的果子沟风景所痴迷。果子沟又名塔勃奇沟,雄踞于天山西部的关隘之中,是驶入伊犁谷地的咽喉。据说这里唐代便是古牧道,元代修成大道,元、清两代政府均在此驻军把守,并设驿站过往官兵。由于这里扼交通要冲,古代一些亲莅伊犁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均路过斯地,他们流连于谷中山水,并留下了不少赞美诗文。如清代林则徐“荷戈万里”行经果子沟时,便在日记中留下记趣,称其为“天然画景”。今天看来,果子沟更是景物宜人、新颖别致:现代化的宽敞公路;夺人眼目的钢铁飞桥;中西合璧的各种木屋;川流不息的大小车辆;沿途可见的深山勘探者的标杆、帐篷;还有深藏于翠谷曲涧之间、可供旅人小憩的一座座山镇……天渐渐黑下来了,虽然还有好多美景未能欣赏,但不时飘溢的果香仍是阵阵入鼻,给人不仅是“望梅止渴”,更有被果味“陶醉”之感。
塞北江南在伊宁。伊宁市是伊犁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北疆伊犁河谷正中间。其城市周边散布着绿树掩映的城镇、水草丰茂的牧场及其辽阔肥沃的田野。在这里丝毫没有西北边陲的感觉,倒真象回到了美丽富饶的江南了。据资料记载,伊宁最早称固尔札,公元1762年建城取名宁远,1888年设置宁远县,清末更名伊宁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改为伊宁市至今。1960年,陪同陈毅副总理来伊宁视察的熊向辉同志吟得一律将之绝妙概括:“祖国边陲一朵花,天山积雪浇黄沙。林荫夹道阳光软,清水绕城风味佳。羊群队队迎盛月,果木株株傲晚霞。欢庆丰收歌颂党,草原响彻冬不拉。”林藏水秀、溪流花香;果木撑天、河渠串连;排楼耸塔、映古融今……难怪伊宁被人们冠以“花园城”、“苹果城”等等美称。在近代史上,伊宁还具有其光荣的历史。早在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中,维族人民表现了不畏强暴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新疆革命党人也聚集在伊宁举行起义并取得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伊宁同样是一个指挥中心,曾相继建立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政权,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直至新疆和平解放。如今,伊宁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城市,也保留着丰富的民族色彩:人们艳丽多姿的穿着打扮,娱乐场所中习见的多民族民间歌舞,中亚与中原建筑形成相融合的屋宇、庭院,以及各民族语言、习俗交汇而成的奇特文化情调,对于我们初来乍到的旅人来说,就好象是进入了万花丛中,无不十分新鲜而魅力夺人。激动之余,笔者亦步熊向辉同志七律原韵和一首:“乍到伊宁眼看花,林涛果浪涧流沙。排楼耸塔融今古,活水虹桥贯美佳。强盛边陲兴祖国,光荣历史映朝霞。草原旷野两相染,塞北江南不枉拉。”
霍尔果斯口岸购物。霍尔果斯口岸位于伊犁地区霍城县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从这里到伊宁市近百公里,距乌鲁木齐约700公里。早在19世纪下半叶,这里便形成中哈两国的重要口岸,也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已发展成为较具规模的边境小城,中哈双方口岩岸之间也有了旅游专车相通,近年还开展了多种日程游以及边民互市贸易等活动。同时,第三国旅游者持有合法证件和有效签证者,也可以从该口岸通行。该口岸交通便利,管理职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全,并投入使用了现代化的批量货物装卸设备。据了解,该口岸年吞吐量达80万吨以上。我们一车旅人下车后,除购票进口岸看边境界线外,大多是在口岸各种门店购物。这里除有大量的哈萨克斯坦商品外,也有不少俄罗斯产品。我也观看了大小多个门店,除选购分俄罗斯国烟送人外,自己则选购了价廉物美且很适用的剃须刀、望远镜以及一些日用品。有不少旅客还大包小裹地购买了减免关税的电器产品和进口首饰。看得出这里的贸易十分活跃。听导游介绍,位于伊犁地区,对外开放的口岸还有都拉塔口岸和木札尔特口岸,年过货能力分别为30万吨和10多万吨,旅游者也均在10万人以上。
那拉提“空中草原”骑马。来到那拉堤草原宾馆是中午时分。大家安顿好行旅午餐后,就由当地的专线车载我们到那拉提牧场,实际也叫做陆地草原。牧场处有不少的马拴在那里,马主们都就地坐成一大排,等候着游人骑马上“空中草原”(也就是那拉提高山草原)。我们一车几十人几乎都报名骑马上“空中草原”。每匹马的马主收了游人200元付款后,便热情地为之服务。有的是被马主拥着双双骑在马上行走,这是很安全的,决不会掉下马来,所以胆小者都让马主拥着骑上山顶草原;有的胆大者,想过足骑马瘾,便由马主扶上马后,听马主叮嘱的方法双手抓住马棕,独自骑在马背上,马主在地上牵着缰绳行走;也有个别会骑马的根本不要马主跟随,而是自己熟练地纵身跃马、勇往直驱。到了“空中草原”,游人们一个个为之欢呼雀跃,大家忙着摄影和赏景后,便又匆匆随着马主们返回牧场。上下来回共约三个小时。游后便知,该“空中草原”位于新源县那拉提山深处,海拔约1600—4100米的中高地区,面积约1.64万公顷。这里以山地草甸为主要保护对象,兼及雪豹、猞猁、兔狲、马鹿等珍贵动物;保护区草类型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低湿地草甸等;再者,其科属繁多,种源丰富,不仅对开展高山草原之研究极为有利,也是观赏被称为“五花草甸”的理想地方。回到山下,尚未日落,借助夕阳,大家又到陆地草原观赏一番。只见这里一片片高深的草被草民们用长刀砍在地上,有的被晒枯后正在缚起或装车运走,有的是草民们正在挥刀而砍,我们真正看到还长在草原上的草就不多见了。然而,草原正中立着一块巨大的横石,上面分别用汉字和蒙文书写着“那拉提草原”的字样,游人们都纷纷在这里拍一张摄影以作永久的留念。
天山山脉赏雪。记得是9月10日这天,我们一行从那拉提草原宾馆离开返程。按旅程安排,返回时不走果子沟了,而是沿着天山山脉直行乌鲁木齐,路途行车共约14个小时,要比来的路程减少四分之一左右。但由于是行驶天山山脉,沿途绝大多数路段是山路,行程约十个小时。所以导游叮嘱大家,中午只能自备干粮,没有午餐地点,直到下山后才有晚餐的地方。大家虽然觉得旅途疲倦,但对一个午餐吃点干粮也无所谓难熬,听其自便、顺其自然了。上天山山脉首先要经过那拉提大山。头天观赏“空中高原”天气晴朗,可返程时却下起了大雨。在雨中翻过了那拉提大山后便行驶天山山脉了。谁知一进入天山山脉就由雨转雪,仅仅个把小时,就大雪封山了。开始大家都耽心司机行车困难并危险,没想到司机笑呵呵地安慰大家说没事,并说新疆的司机行走雪地习惯了,不会有危险。大家放下心后,便有人兴奋地提出要观赏雪景,要求司机停一会车。司机与导游商量后同意了大家的愿望,决定停车15分钟,让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早来的雪景。此时,坐在空调车内的游人都迅速穿上随带的夹衣冲下车,不顾寒风刺骨,在观赏一番雪景后,又几乎千篇一律地在地上捧起雪捏成雪团照相:有的双手各捏一个雪团高高举起;有的捏着雪团做出打雪仗的姿态;也有的捧雪团往口里吃的样子;还有的恋人双双抱住一个雪团做亲热的形状……我是捏成一个大雪团,双手将之捧在胸前,人直立,双眼望着远处的雪景而拍了一张照片。虽然光线不太好,但这确是我珍藏的一张最早月份的雪景之照。
四、游天池
从伊犁返回的第二天,乌鲁木齐又是大好晴天。我们便来到了享有“天山明珠”盛誉的天池景点。这是一个天然的高山小湖,由于周边被山峦包围,其湖面就象一块透明的镜子,故名“天池”。来到这里的游人,没人不说是一种天然的享受。难怪大文豪郭沫若来此游览后,随即写下了“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豪挺笔端”的著名诗句嘿!笔者不才,姑且按游览顺序分几个层面粗略描述一下——
乘坐快艇饱览天池。这个被称为“天池”的小湖泊,坐落在北天山东段博格达峰下的半山腰,海拔1980米,湖面呈半月形,总面积4.9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8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5公里,平均水深40余米,最深处105米。坐上快艇而游,只见清澈的湖水象一块绸布,一艘艘快艇象一把把剪刀,把湛蓝的“绸布”剪成碎片后,即刻又自行恢复。望四周群山,翠绿如茵,丝毫还没有仲秋的感觉,其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遮天蔽日。在快艇上,还看到,天池的东南面就是雄伟的博格达主峰,该峰海拔5445米,主峰两边又有两峰肩连,使之其三峰并起,突兀插云,状如笔架。再仔细一看,其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与天池湛蓝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高山平湖绰娜多姿的天然巨画。据史籍记载,“天池”之名,源于两个世纪前的清乾隆年间时任乌鲁木齐都统大臣的明亮,他亲率骑从来此后,借碑刻“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一句的天池二字命其湖名。昔日,由于这里山高路险,唯有胆大志坚而又精于骑术的人才能到此探险天池。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人民政府才拨专款修筑了通往天池的盘山公路,并在湖畔建起别致的亭台水榭、宾馆餐厅及其它旅游设施,向中外游人开放了这个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1982年,国务院将之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第一批公布名单。我坐在快艇上游览一圈时间虽短,但脑海里却有永远也忘不了的深刻印象。
西王母祖庙烧高香。位于天池东岸山腰的西王母祖庙,需要攀登半个多小时的石阶才能到达。庙前有一个较大的场子,不少工作人员用桌子摆成长方形格式为游客服务,桌子后面站着一排身着道服的向导,游客一到,一个个向导热情地为之讲解、引路。在听了讲解后才知道,西王母祖庙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观,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由于时朝之久,在历史上经过三次大修,最后一次毁坏是在1932年。现在的祖庙建筑,是1999年由乌鲁木齐市道成实业公司投资与天池管理局合作,在原庙址的基地上重建。其重建的西王母祖庙基本保留了原庙的建筑风格。现庙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天池的重要景观之一。在这座庙堂里,使我感到最为新鲜的举动是烧高香。在我所见过的寺庙,如北京的碧云寺、福建的武夷山庙、内蒙的草原寺庙、十堰的武当山庙以及广东、云南、黑龙江等地的寺庙,都未见过巨大的高香。而西王母祖庙虽然不大,可其高香之巨,最高的高香约3米多高,次之有2米多高和1米多高的。当然,其烧高香的价格也不薄,经询问得知分别是999元、699元、399元烧一根。尽管如此高昂的价格,但仍有不少的道教崇拜者不舍价贵,而是纷纷选择高香来烧。甚至有个别人在庙内两重购高香烧后,出庙门后还在外面再选购一支高香烧。我也注意到,凡烧高香者,均有穿着道服的小道士帮助把香烧燃,然后引领烧香人将高香安插在应插的位置上。总之,观察一些烧高香的人后,我为他们对道教的挚着崇拜和虔诚感到了另类人群的味道。后来,在一些描绘天池的游记文中看到,有不少引用三千多年前的古书《穆天子传》记载的神话,即把天池当作西王母晏请周穆王的昆仑仙境“瑶池”,这当然也与西王母庙的正面墙头上亦有“瑶池”二字有关。实话实说,这显然是不够确切的。不过,些许诗文借用古神话和民间传说为天池的神奇刻意渲染一番,譬如说天池就是王母娘娘的沐浴池呀,说小天池就是王母娘娘的泡脚盆呀,等等,听起来倒也是另有一番风趣,由此也就大可不必去指责了。这也就象那些自愿掏重金去烧高香祈求平安与幸福一样,各随自便,顺其自然,旁人无须去挑剔什么了。
天山雪莲与名贵中草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于天宝年间曾写了一首七律《优钵罗花歌》。据后人考证,诗人所写的“优钵罗花”就是雪莲。仅从诗的序文中便将此花描述为“赞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究其“雪莲”一名的来历,尚有待考究。然而,据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称:“塞外有雪莲,生崇山积雪中”。从这类记述至少可以推断明清代即有雪莲之名。据介绍,横贯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其间海拔2800—4000米间的石缝、岩壁、砾石坡地等,均生长雪莲。每年盛夏,雪莲开花异香。其花的外围有十多瓣玉白色或淡绿色的半透明膜质苞片,拢着一颗紫色的半球形花心,亭亭玉立于高山风雪之中,为冰雪王国增添了一片妖娆景色,显示出其胜似梅花的坚贞品格。当地的哈萨克族人,都喜欢攀山采摘几朵雪莲,插在自家的毡房上,以象征吉祥兴旺的生活和纯洁高尚的爱情。当然,雪莲花的主要功效是名贵草药。其性辛热,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酚类、鞣质、糖类等成分。用它泡酒成剂,对医治风湿性关节炎、男性助阳、妇女宫寒腹痛能及麻疹不透等疗效尤佳。另外,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天山山脉上生长的灵芝、贝母、紫草、秦艽、全叶青兰等数十种中草药,都象绽露异彩的明珠,将为祖国的医药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我在返程之际,也情不自禁地在天池景点上光顾
http://www.dy7cd.com/tourist/2004/90306.shtml

其实从旅游的角度分析新疆是个好地方,最简单的就是,新疆“除了大海什么都有”。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