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关东有好多地可以种粮食,当时闯关东的基本上是没有粮食吃的农民,所以要种地养活。当时只有关东有好多没有开垦的土地,要是他们闯上海,是没有粮食吃的。
现实残酷,赚钱辛苦.
没实力呗
这是个地域差别问题,“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
闯关东的人群中以山东人为多。山东和东北都紧邻渤海湾。在地域上比较接近。由于清朝的祖先发源地在东北,而在清朝初年,政府的统治还不稳定。大部分的南方地区反抗也多。为了以防将来汉人可能攻回来时,朝廷能有个退路,就必须保住祖宗的龙兴之地。所以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在山海关与内地山东的接壤处用夯土筑高墙,然后再在高墙上种生长迅速的柳树并长期派军队驻守。这就是所谓的“柳条边”。以这种形式禁止内地的汉人百姓进入东北,这样东北就会一直属于满人掌控。
这样地结果是东北人口少,大片的土地没人开垦,加上自然环境好,土质十分肥沃。而内地,尤其是与东北接壤的山东一带(沿海一带除外),地少人多。自然条件也不是很好,总闹个饥荒什么的。便有一些人冒着被捉的危险去爬“柳条边”。过去了就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当然多数时候都会被抓回来处以相应的刑罚(具体的不很清楚)。因为去关东一带生活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所以叫闯关东。到了清朝末期,政府腐败无能,饱受西方列强的屈辱。内地人民被连年的战火和饥荒逼得没办法便冒着生命危险大举的闯关东。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至于上海,则是在清末时政府无能被迫开放给西方列强的一个小渔村。它当时只是一个殖民文化浓厚的南方港口。那时的山东人怎会舍弃属于中国人管理,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东北,而去那个拿中国人不当人看的上海呢?
跟你讲,上海1842开放之前50万人,1949时600万人.100年间人口增长了近600万.这是与闯关东同期的,难道这600万移民不叫”闯”吗?当时的能人去上海做生意,农民才因为活不下去才闯关东的.所以闯上海的大有人在.不闯上海是因为没能力.吴彦祖讲<天堂口>时就说他讲的是一个年轻人闯上海的故事.所以闯上海存在,只不过不归纳成一个词,实际也是规模不小的移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