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河北 > 旅游游记

石家庄旅游(四)

景点:河北/hebei
出发地:天津
目的地: 石家庄
入库时间:1970-01-01 08:00
游记浏览:38
旅行天数:3
游览景点:["正定"]
出发时间:2014-12-07
旅游简介:正定和游人一起进入隆兴寺后院:龙腾苑,先看到一些经幢,后看到一个大牌坊,正定说有24个大牌坊,人们围在那个义务讲解人,他讲这有一些无头佛像,因为制作时要在佛身上穿孔,所以有时佛头会掉,形成很多无头佛身...
旅行花费:2
游览月份:10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正定 正定

和游人一起进入隆兴寺后院:龙腾苑,先看到一些经幢,后看到一个大牌坊,正定说有24个大牌坊,人们围在那个义务讲解人,他讲这有一些无头佛像,因为制作时要在佛身上穿孔,所以有时佛头会掉,形成很多无头佛身。接着走碑林,里面有一些国家领导人题字,还有一些名人题词,其中有天津书法家华世奎写的碑文,除了隆兴寺沿中山东路西行,看到了网上介绍的正新饸烙店,要了绷肝、糖醋里脊四个菜,两碗饸烙面,牛肉很多,才花了100多元,吃饭后继续走,看到了天宁寺,里面有凌霄塔,俗称木塔,知道了绕塔需要顺时针转,不能反向,天宁寺出来进入中山西路,找马家老宅,没有找到,找府文庙也没有找到,到了县文庙,只有一个大成殿,据梁思成考证是现存大成殿最早的建筑,五代时期的,还要了15元门票,(本来在通票内的)。出来找风动碑(又称李宝臣碑,唐朝文物),是国家保护文物,很费周折,最后在一个楼群的变电站旁边,找到,出来看到在燕赵北大街,接着在中山路和燕赵街交口,买了当地特产马家鸡和薛家状元烧饼,进入燕赵南大街,到了开元寺须弥塔,这里的钟楼是唐代的,也落架重起了,里面有赑屃,有1吨重,在常山影院附近发现,后移至此处。出来后,沿燕赵南大街南走,找梁氏宗祠,也是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现大门紧锁,连标志牌都没有,找焦林书屋自然也找不到了。再走找临济寺,在临济路上,临济寺是禅宗临济宗的祖庭,一休和尚就是临济宗的,里面有创始人的舍利子澄灵塔,临济寺门口很多残疾人要钱,里面正赶上作法事,有意思,我在珠海看过,在天津挂甲寺看过,在这又遇上了,不过看见有女子进入主持室,心里不爽。出来后,远远看见了正定的清真寺,回到燕赵南大街,走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牌坊,到了广惠寺的花塔,确实很漂亮。不过累了,也疲劳了。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墓碑,是为解放战争牺牲在这的战士立的。出了广惠寺,到了最后一站南城墙,城门山有三关雄镇的题字。照了相,城墙还在建设中。做快33回石家庄

正定旅游一天有些紧,不过两天又浪费时间了,正定横向的主要路:自北向南为恒山梅山、常山、中山,纵向的主轴是燕赵大街,东向镇州大街,西向府西街。建议旅游路线:子龙广场---常山公园-天主堂(镇州北街)-府文庙---256医院(正定教堂、人民大学前身)--大佛行宫--荣国府----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正定科技馆---赵云庙---东城墙----隆兴寺---天宁寺---马家大院---县文庙----风动碑---王家大院--开元--梁氏宗祠---焦林书屋---临济寺---广惠寺---南城

附资料

广惠寺

现在只有这座塔了后面还有一个大殿的地基遗址

塔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致刻分为密檐塔、楼阁塔、覆钵塔、亭阁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和花塔等七个大类。其中艺术价值最高,装饰最为华美的当属花塔这一类。现存塔体最大,艺术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河北正定的广惠寺华塔。

塔身由主塔和四隅小塔两部分组成,全部采用砖砌。主塔为四层,耸立正中,通高31.5米,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底层呈平面八角形,四正面辟拱形门供人出入,四隅各附平面呈扁六角形的单层套室状小塔,檐下周围施斗拱。四小塔以青瓦覆顶,上置宝顶。小塔将主塔一至二层环抱,高低错落,主次相依,巧妙秀逸。这个造型又有金刚宝座塔的意味。

华塔建于唐代公元800年前后,四层为塔的精华所在,占到三分之一的高度,塔身呈圆锥体,雕有壁塑,八面八角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狮、师、象、佛、菩萨等,形象生动逼真,恰似一座小型雕塑宫殿。

广惠寺现在只有这座塔了后面还有一个大殿的地基遗址

正定梁氏宗祠

正定梁氏宗祠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镇燕赵南大街东侧218号、“正定历史文化街”牌楼附近,其修建可能与梁梦龙及其父梁相有关,现存大门和建于明代晚期的祠堂。祠堂坐东朝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采用单檐硬山顶,其中原供以梁氏先人牌位,现已改为他用。1997年5月至1998年9月曾重修。梁氏宗祠,亦称梁家祠堂,是正定县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始建于明代,位于正定城内燕赵南大街东侧,2008年10月20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一族自明洪武初年由梁聚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迁居真定(今正定)北圣板村,至梁梦龙六世而大显,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人称“梁阁老”。其曾孙梁清标与兄梁清宽,堂弟梁清远同列“九卿”时称“三梁”,可以说梁氏家族数代为官,“一堂荣五代”,官位显赫,盛极一时。

祠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单檐,硬山五脊,青瓦盖顶式建筑,正面五间均置六抹方格隔扇门四扇,梁架为七檩前后单步廊。结构简洁明快,为明代晚期遗物。

  梁氏宗祠为研究梁氏家族在明、清历史上的社会地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梁氏宗祠,亦称梁家祠堂,是正定县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祠堂始建于明代,位于正定城内燕赵南大街东侧,2008年10月20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一族自明洪武初年由梁聚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迁居真定(今正定)北圣板村,至梁梦龙六世而大显,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人称“梁阁老”。其曾孙梁清标与兄梁清宽,堂弟梁清远同列“九卿”时称“三梁”,可以说梁氏家族数代为官,“一堂荣五代”,官位显赫,盛极一时。

  祠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单檐,硬山五脊,青瓦盖顶式建筑,正面五间均置六抹方格隔扇门四扇,梁架为七檩前后单步廊。结构简洁明快,为明代晚期遗物。

  梁氏宗祠为研究梁氏家族在明、清历史上的社会地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蕉林书屋

忘记第一次去梁氏宗祠具体是那一年了,后来再去就不对外开放了。印象中是燕赵南大街复古改成历史文化街区后开放过一段时间,祠堂就在矗立着新建的那个“正定历史文化街”牌楼附近。那时只进去过一次,里面东东不多,好像都是一些照片和复印件、拓片什么之类。后来再想去人家就不开放啦。据了解祠堂内原供有梁氏先人的位牌60余方,上世纪50年代初遭人为破坏后祠堂挪作它用。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梁氏宗祠因长年失修,残破滴厉害。1997年5月至1998年9月祠堂大修。2008年10月和阿杰去定州曲阳回来后那几天一直住正定,正好是梁氏宗祠列入省保不久。阿杰懒得去,一个电话打给在介值班滴同事,额借了辆自行车就从县文庙跑文化街上啦,到祠堂门口车子没停稳,里面滴狗狗就一阵大叫,吓滴额不知道该不该去敲门。狗一直叫,没一会就有人来给开门了,进得祠堂咔咔,那条狗老厉害啦,吓银!

 院内有块碑,还有个石牌坊滴残件。清光绪《正定县志•坊表记》载:“正定在前朝功名鼎盛,坊表林立,辉映后先,迄今存者无几矣。”此志转旧志所载为梁氏家族所立的牌坊计有11座:“恩荣坊”、“恩褒三世坊”,为梁钊、梁泽、梁相而立;三世一品坊,为梁钊、梁泽、梁相、梁梦龙而立;“青宫太保坊”、“大司马坊”、“少司马坊”、“总督四镇坊”、“翰林坊”、“癸丑进士坊”、“登科坊”,为梁梦龙而立。这些牌坊至光绪年间已“存者无几矣”,仅“青宫太保坊”保存至“文革”前。1966年“青宫太保坊”被拆毁,其构件有的修筑了石桥,有的散失。介块刻有“部尚书梁梦龙”字样的小额坊是文管所后来征集来的。

此坊原立于梁氏宗祠南侧十字街北口跨街而立。该坊系青石雕制,为三间四柱式。坊之四根方柱中,中柱柱身表面浅浮雕龙纹,下部前后施抱鼓石,上饰蹲狮,下施底垫。边柱因有物遮挡,柱表雕饰不清,抱鼓石不可见,但据石牌坊建制分析,边柱下部应于前、后山面施抱鼓石。明间花板上阴刻“青宫太保”四个字。其上大额坊上浮雕二龙戏珠纹,下面小额坊上阴刻“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次间大小额坊亦似饰龙纹,花板所饰内容不清晰。

祠堂内5间正房,坐东向西,为一座单檐五脊硬山顶建筑,正脊为花脊,中间及两侧浮雕变形龙凤纹饰,两端施吻。垂脊前端设脊兽。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单步廊式。三架梁上中置瓜柱,两侧施角背。五架梁下前后用抱头梁承托廊步。抱头梁前端雕麻叶头。三、五架梁间以荷叶墩支撑。金檩下施双层垫板,上层狭长,下层透雕卷草纹。用柱分廊柱和檐柱两种,廊柱柱头两侧施雀替,檐枋与垫板间也用荷叶墩支撑。廊、檐柱下分别施覆莲式柱础和覆盆式柱础。明间、次间、梢间均装六抹方格槅扇门各四扇。后檐廊步下肩以青砖砌筑,墙身抹饰白灰。明间后廊置槅扇门五扇,上为走马板,中间以荷叶墩装饰。地面以青砖铺墁。明间前施垂带踏跺五步。那狗一直叫,吵滴额心烦,谢过人家,就跑到旁边梁家蕉林书屋去啦。(压题照片:梁氏宗祠正房) 

梁氏家族是清明时期正定的名门望族。据《梁氏族谱》载,梁氏原是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徙至真定(今正定)。至七世梁梦龙时,其家族大显。后世子嗣代出高官,尤其是梁梦龙的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兄弟,同为清朝显宦。梁清宽官至吏部侍郎、保和殿大学士,梁清远历任刑部主事、吏部侍中、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等职,梁清标历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梁氏家族数代高官,门庭显贵,在正定城内建有府第、园圃、宗祠和牌坊,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大多不存,保存下来的仅有梁氏宗祠、蕉林书屋和青宫太保坊的部分构件。关于梁氏宗祠的始建年代,无确切文字资料可查。据《梁氏族谱》和《明史•梁梦龙传》相关记载,该祠堂的修建应与梁梦龙及其父梁相有关。《梁氏族谱》记,梁梦龙之父为宫保公梁相。《梁氏族谱•梁梦龙传》载:“……家庭的孝弟闻天下。宦辙所至,有佳山水,辄迎养宫保公,顾而乐之。公乃喜居恒……所获奉金悉以公诸兄弟。宫保公爱少子梦阳尤至,辄以已所受荫与之。自筮仕以至归田,未尝一治第舍,所居皆宫保公所遗。晚始构一小圃,中堂三楹,缘曰锦驰,为客设者。左右室各三楹,列书千余卷。堂之前两旁隙地各半亩,施以栏,杂植花竹,日夕游息其中。”《明史•梁梦龙传》载:梁梦龙(1527~1602年),嘉靖进士,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神宗初,招为兵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后因功升兵部尚书,再晋太子太保。因梁梦龙系明神宗初掌握实权的张居正的门生弟子,备受重用,故在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殁后,梁被劾,遂归古里,居正定城。后在城西雕桥村修建别墅。梁梦龙回到故乡,其父尚健在,他在孝敬父亲之暇,便埋头治家庙,修宗谱,读史著述,不问政治。根据《梁氏族谱》所记和梁梦龙的生平,再结合建筑特点分析,用于祭祀祖先的梁氏宗祠应建于明代晚期。

临济寺

在地图上没有看到是在广惠寺和开元寺之间看到临济路向东就是了!

临济寺不收门票是一座正式的寺院有很多香客到来,这里是佛教临济宗的祖庭。

唐大中八年,即公元854年,义玄禅师从江西黄檗【bo,四声】山希运禅师那里学成归来,一路北上,看到这里民风淳朴,古刹宝寺星罗棋布,一片安定祥和的景象,于是便停下了脚步,来到临济院弘扬佛法。

因为他这个禅风非常峻烈,以棒喝著称,所以说过来参禅学佛的人络绎不绝,那么逐渐他的名声很大很响,就创立了宗派,名叫临济宗。就是以寺院名字来命名的宗派,名叫临济宗。

公元860年,当时的太尉墨君和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将自己城内的宅院舍出来建成寺院,并以临济为额,迎请义玄禅师前来住持,从此,临济寺便从城外迁到了城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方。公元867年,义玄大师在大名府兴化寺讲禅时安然圆寂,众弟子将他的衣钵和部分舍利带回,在临济寺内建塔供奉。当朝皇帝唐懿宗仰慕义玄禅师的禅风,便赐义玄谥号为“慧照禅师”,赐舍利塔名为“澄灵塔”。还赐了一个匾额,镶嵌在塔上,叫唐临济慧照澄灵塔。

据典籍所载,禅宗为达摩祖师所创,他在嵩山少林寺虚空了千万年的幽邃古洞里,九年面壁,自静自观,使西天佛法大意和中土文化嫁接,从而开创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禅宗。禅宗创立之后,代代相传,待到六祖慧能之后,禅宗“一花开五叶”,形成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教派。在这五家宗派当中,门庭最为兴盛的也就是临济宗派了。

日本的宗教占了绝大部分都是临济宗的传人,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看过一个《聪明的一休》吧,一休和尚在电视剧当中,经常看到,什么请回答,然后“嘿”这样一种形式,或者拿大棒子就打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非常明显的临济宗的一种痕迹,那么据调查,一休和尚就是日本临济宗的第三十三代传人。

 开元寺。

进了开元寺首先会是下去的台阶。为什么寺庙下沉这么多呢?原来开元寺基本保存了唐朝的地平面,因为正定是冲积平原,谁家盖房子都会往上垫一个高台,所以说越垫越高,这个寺庙也就越来越低了,基本比我们现在的地平面矮了两米多。

开元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兴和二年,即公元540年,原名净观寺,隋朝开皇十一年更名为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738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为了粉饰太平盛世,便诏令天下各州郡,各建一所寺院,并且以年号为名。于是,名为开元寺的寺庙,遍地开花,并且很多都保留了下来,成为现在我国各地均有开元寺的一个原因。 

巨大的赑屃猜猜有多重?答案后面揭晓。体重之大位于全国同类石刻之首!

这个赑屃是五代时期承德军节度使的记功碑的一个碑扶座,也已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谜底揭晓:巨大的赑屃残长8.4米,高2.6米重107吨。

 须弥塔俗称砖塔,始建于唐朝贞观10年公元636年高42.5米。也是千年古塔!

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九层密檐式方塔。塔身底层砌1米高石陡板,于四角浮雕力士八驱,形神毕肖。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门楣上端嵌“须弥峭立”石额。二层以上塔身渐收,并于正面开一方形小窗,顶端塔刹,中间雕仰莲,金属刹杆装四宝珠。

2005年9月对塔进行了加固和局部维修,此次维修在塔刹宝珠内发现金银器、玉器、铜器、玛瑙、丝、绢、经书等各类文物千余件。

本来以为这塔有窗户能上去呢,结果发现没有其他入口。

钟楼

这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唐代钟楼!其木门仍是唐朝原物!

在钟楼的二层,悬挂着一口硕大的唐代古钟,钟高2.9米,口径1.56米,钟壁厚0.15米,重达11吨。铜钟造型古朴端庄,横断面为能使钟声更加悠扬绵长的正圆形。

我们开元寺这个钟楼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唐朝钟楼,那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这口钟和钟楼的关系,非常微妙。其奥秘还是在1952年的时候呢,华罗庚先生他带着两名数学家,慕名来到开元寺,来查看这个钟楼,那么他在这里摸爬滚打八天八夜,临走的时候给县政府的一些外事办的一些接待员说,他说咱们祖先真是太伟大了,这个钟楼和这个钟他们两个居然是一体的,这个楼的重心全在这口钟上,钟落楼塌,钟的重量正好对楼体起到了锁定稳固的作用,使其更加牢固!

1990年9月19日在清理钟楼底层“水井”时发现了地宫。出土雕刻精美石函一方,被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

可是在那里呢?没见到啊。。。。。

钟悬挂在钟楼二层,从一楼屋顶可以看到二楼悬挂的铜钟。

 “天宁寺”

   被外层院落簇拥的凌霄塔凌霄塔始建于唐代北宋大观二年(1108)奉敕改为天宁禅寺。高40.98米因其以木构为主而俗称木塔

宝塔一至三层为砖结构,四支九层为木结构,外部轮廓逐层递收,给人以稳定柔和之感。其精妙之处在于塔心室四层以上保留着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的塔心柱结构。

在我国现存实物中,仅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结构形式!可见其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塔内供奉的佛像,塔的后面还有一门但是锁上了估计是通往上层的吧。

离开天宁寺和隆兴寺之间有这个叫“正新饸饹hele馆”

饸饹就是荞麦面做的面条加了几片酱牛肉。味道很有特色。这也是正定的名吃吧值得品尝!好像加起来是23元具体是是不是这么多记不清了。

隆兴寺

曾吸引中国古建泰斗梁思成先生三次造访,它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河北正定隆兴寺。隆兴寺之所以被成为“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是因为从隋朝初建到现在,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寺内汇集了宋、元、明、清历代风格的古代建筑。隆兴寺已经成为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整个寺院内有着多处古建筑,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重叠有序的古建筑群。作为隆兴寺第一重殿的天王殿是隆兴寺所有古建中最古老的一处。

其实游览的时候就会发现,隆兴寺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更加意义深刻!

康熙帝的“敕建隆兴寺”石匾

在此先介绍一下隆兴寺整体布局便于后面游览。

首选在天王殿中间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

据说这个大肚弥勒佛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释迦牟尼圆寂后,再过567000万年,弥勒佛要在龙华树下接班,下生到人间广传佛法,被称为“未来世佛”。那么,这位“大肚弥勒佛”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呢?按照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一样,为印度僧人模样,头戴五神福冠,身披袈裟,面容端正,立身合十。那么这位“大肚弥勒佛”是谁呢?

据《宋高传》、《拂祖历代通载》记载,这位永远笑哈哈的弥勒是中国和尚契此“弥勒化身”后留下的形象。传说唐未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县有个挺有名气的“云水僧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此人心广体胖,袒胸露怀,放浪豁达,嘻嘻哈哈。

从此这个疯疯癫癫的契此和尚成了人们的救星,没有多久,人们都认识他了。总是看到他用手仗挑着一个布袋,见着什么东西就乞讨来的东西放进布袋里,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作尚”。

到了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布袋和尚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石盘上,口中念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就圆寂了。布袋和尚死后,人们恍然大悟,说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有人倡导,在一些寺院里塑起他袒胸的胖大形象。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寺院相继效仿。就这样,差不多每座寺院的山门殿或天王殿里都供奉着大肚弥勒佛的塑像。

 向里走第二个大殿就是大觉六师殿但是现在只有遗址了!

大觉六师殿曾是隆兴寺内的主殿,寺志记载着殿内的规模,仅五彩石罗汉就有一百零八尊,高一丈六尺的金装佛三尊,高一丈六尺的金装菩萨四尊,还有其他各种五彩泥塑罗汉、菩萨……加起来约有八九十尊。

这座大殿独特的建筑风格被称为海内孤例,是隆兴寺内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殿阁。它的梁架,是弯梁斜柱的,梁是弯的,中间这两根柱子有点矮,两头翘,中间凹,有这么一个弧度。

 摩尼殿,除了精美的雕塑之外,墙壁上还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彩色壁画,这些壁画工笔重彩,技巧娴熟,是高妙的艺术佳作。壁画原有面积为528平方米,由于历经风蚀,有一部分已经脱落,现存为422平方米。

摩尼殿内槽背壁后的五彩塑观音像,也称倒坐观音。据文载,这个塑像重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悬塑以浙江普陀山为蓝本,下面有喷水兽,吸水兽等,观音菩萨特别独特,一般的是拿着柳枝的,非常正统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很少见到。

这尊观音塑像,高3.4米,比例匀称,姿态优雅端庄,具有温文的女性风姿。使宗教概念与世俗生活中的典型形象交融一体,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观音像。通观整个画面,娴静的观音与壮观热烈的背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统一而又和谐的艺术整体,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雕塑绝技。

 正定隆兴寺内,有一个神秘的建筑---戒坛。这座建筑位于摩尼殿以北,平面呈方形,面宽五间,进深五间,面积为302.76平方米,高17.7米,据考证为为明代,现在的戒坛从石台以上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四角攒尖顶,四面均出檐三层。那么,戒坛神秘之处在哪呢?

现在的戒坛虽然是明清建筑,但是它所处的位置却在隆兴寺的中轴线上,南面是摩尼殿,北面紧邻大悲阁,都是宋代的建筑。戒坛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可见在隋文帝建造龙藏寺之时,戒坛所在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史料上对戒坛的记载却少的可怜,那么,戒坛在明清之前又是什么建筑呢,这个建筑又是因何而来呢?

据记载戒坛原名舍利塔,供奉佛祖真身舍利!

现在,在龙兴寺内立着一块古碑,名为《皇元真定府龙兴寺重修大悲阁碑》,上面有这样的记载:“……境内佛寺,莫大于龙兴。其基始创于隋,今寺内浮图,开皇旧址也。”看来,舍利塔到了元代仍然存于隆兴寺内。

开皇元年,这个塔仍然存在,到了明朝天下大乱,舍利塔残破不堪,不能修复,所以明后期修建了戒坛。

 和一般寺院里的戒坛不同,隆兴寺的戒坛内,供奉的确是一座双面铜佛像。南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药师佛。这尊铜像为明朝弘治6年铸造。这尊双面铜佛像的绝妙之处在于,无论你站在前面或是站在后面,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一个两面佛,简直如同一人一般。

这两尊佛像只是手势不同,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意思。手势是药师佛独有的手势

大家注意看啊我就是一不留神没发现后面还有一个

为什么要把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一起铸成双面佛呢?是说来授戒的人要经过他们两个人的考验。

 戒坛东侧的御碑

转轮藏阁在戒坛的西北部

用“经藏”收藏佛经的形式有“壁藏zang”和“转轮藏zang”两种形式。壁藏为固定式,沿壁立柜藏经,是经藏最基本的形式。转轮藏为回转式,在殿中设立,经橱绕中轴回转,是经藏的一种特殊和演变的形式。随着岁月的流逝,转轮藏在国内保存下来的实物非常的少,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存放的的宋代转轮藏是现存转轮藏中时代最早的。

隆兴寺转轮藏设计精妙,造型精美,很值得细细品味,至于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复杂但是实用性不强的经藏呢?是因为转动转轮藏一周相当于念诵一遍经文的功德!没时间念经的时候或者不识字的人就过来转一圈!其实这也类似于经常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见到的“经桶”道理是一样的。

除了转轮藏,这座转轮藏阁也是被古建泰斗梁思成先生誉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和“建筑中罕有的珍品”!

转轮藏阁是我国仅存四座宋代二层楼阁建筑之一,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移柱造法。所谓移柱造法就是,为了在中间成下那个巨大的转轮藏,将中间的两根柱子往两边移动了一些尺寸。

在转轮藏阁内可以看到,中间的两根柱子和两边的柱子位置不在一条线上,而是向两侧移动了一些尺寸,柱子移动之后,势必会增加上方承重梁的压力,可是现在看来,这种压力似乎并没有增加,其中使用了“叉柱”造法。由下檐外安设弯梁两根,这两根弯梁斜插到承重梁上,与承重梁衔接,以减轻承重梁的荷载,这种造法充分显示了古代建筑师的聪明智慧。

 戒坛的东北方向就是“慈氏阁”了

这是宋代二层楼阁建筑,单檐歇山顶,青瓦中心,绿琉璃瓦剪边,下层前出抱厦,上层出平座走廊。

慈氏阁内供奉的是一尊宋代木雕弥勒菩萨,这尊菩萨雕像身躯伟岸,双足开立于两朵青莲上,高7.3米。弥勒菩萨面目慈祥,头戴佛冠,上身内着衬胸,外穿天衣,下着齐足长裙。右手上屈于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其形为诸天说法状。菩萨身后为轮廓奇特精美的举身大背光,通高9.9米。背光主题纹饰为雕制的卷草纹,内饰花卉,外镂火焰。整个雕像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并且这尊佛像是北宋时期用一棵木料雕刻而成的!

并且这尊弥勒佛是早期佛教中的弥勒形象,传说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又称未来佛。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大肚弥勒佛形象。

弥勒菩萨中的米勒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慈氏。所以,就有了慈氏阁的由来。在慈氏阁内除了有这样一尊特殊的木雕菩萨像之外,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慈氏阁在建造中采用了特殊的在建筑手法。

慈氏阁,也就是底层斗拱和平座斗拱分别用地平立柱承托,平座柱和底柱相依并列,上层柱子仍然插在平座的斗拱上,共同支撑上层的重量。著名古建专家祁英涛称:“此处的永定柱结构是国内现存此种结构最早的实物例证。”

并且在慈氏阁内,殿中只有四根柱子承托重量,原本在中间的两根柱子不见了,一根横梁放于两根柱子上,横梁中间立出一根柱子用来承托二层建筑的重量。减少了柱子的数量,殿堂中的空间自然就增大了许多。转轮藏阁、慈氏阁,两座建筑东西相对而立,虽然造法在唐宋时期常见,但目前已经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

 在“慈氏阁”和“转轮藏阁”后面是两座碑亭,靠西的是“康熙碑亭”亭内所立碑系康熙52年所书《御制隆兴寺碑》。

靠西东的是乾隆碑亭,亭内所立的的是乾隆45年所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

 在“戒坛”的正北门就是供奉存世最大的铜佛像的“大悲阁”了

但是在大悲阁东侧有一块珍贵古碑,就是“龙藏寺碑”。这也是在隆兴寺中最珍贵的一块碑刻。因为去之前没有注意这碑的位置,加上玩的匆忙没有发现。大家有兴趣特别关注一下吧!这里就只好从网上节选照片了。

这座古碑位于大悲阁东侧,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文中记载了隋文帝兴建龙藏寺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的书法艺术极为珍贵。

隋代是由汉代隶书向唐代正楷发展的过渡时期,而这块碑上的文字法度,似楷又余有隶味,是隋唐书法艺术过渡阶段的一个实例。对书法艺术的演变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历代书法家都对这块碑的书法艺术相当推崇。欧阳修评价他是集六朝之大成,开唐楷之先河。康有为成它为“隋碑第一”,后人称它为“楷书之祖”。

 大悲阁中的大佛是奉宋太祖赵匡胤的命令,用青铜浇铸而成的,这尊大佛是当时赵匡胤还愿还的这尊佛像。

在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攻打太原,前后六十日没有攻打下来,于是来到真定府歇假。听说真定城西有个大悲寺,寺内有个菩萨,非常灵验,于是他就来到大悲寺,可是看到其中的菩萨确是泥做的,就问,不是说铜像吗,怎么成了泥像了,当时主持就说是契丹犯境,破坏了,后来和尚又用泥土补上了,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毁佛铸钱。将大佛也做料铸钱了。在这件事之后大佛被毁变成了泥菩萨。

后周时期,赵匡胤只是周世宗柴荣手下的一员大将,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深的柴荣信任,并结为义兄弟,派他做禁军统帅。在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柴宗训刚刚继位后就遇到敌人入侵,赵匡胤奉命出兵,大军行至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发动兵变,赵匡胤旋即回师开封,废掉后周小皇帝柴宗训,建立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虽然赵匡胤做了皇帝,可自己的确是当年义兄柴荣的江山,这样的江山自己能做多久呢,于是就在这尊泥菩萨下许愿。

赵匡胤说:哥哥的债弟弟来还,如果你保我江山稳固,我借一还十。后来果真是江山稳固。回京以后两年没有动静了,这一年正定发大水,将五台山一颗前年神松冲下来了,赵匡胤得知后,是菩萨让我还愿呢,于是就命人将大水冲下的神松雕刻成弥勒菩萨,也就是现在祠氏阁内供奉的独木雕像。可是当年赵匡胤曾经许愿,要建一座铜佛像,那么,铜从哪来呢?这还有一个传说呢。据《真定府龙兴寺铸金铜像菩萨并盖大悲宝阁序》等宋碑记载,在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别铸铜像后还驾京师未几,龙兴寺便出现种种异事。首先,在龙兴寺后菜园内龙泉井中常放出一道赤光,直冲天际,时人皆见,且三年不灭,望气者占之,谓地下必有铜物极多。

 当时,铜挖完之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口古井。现在,在隆兴寺内的龙腾苑中,后面再介绍。

如今,在隆兴寺大悲阁内矗立的正是当年宋太祖赵匡胤还愿而建的铜佛像,佛像立于莲花座上,高22.28米,有42个手臂,分别执日、月、星、辰、裳带、香花、宝剑、净瓶、宝杖、宝镜、金刚杵等法器。佛像面部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全身颀长,比例匀称,衣衿流畅,是中国最高的铜佛像。那么,如此高大的铜佛像,当年是如何铸造的呢?

文记载,当时是三千名工匠,建造地基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续接的方法,共分了7段才将整座大佛铸造完工。第一段铸莲花台座,第二段铸至膝部,第三段铸至肚脐,第四段铸至胸部,第五段铸至腋下,第六段铸至肩部,第七段铸到头顶。

现在看到这尊佛像,很多人会发现,既然是铜佛像,为什么手臂却为木质的呢,原来的铜制手臂去哪里了呢?是谁把佛像的铜手臂卸掉的呢?相传是乾隆皇帝去掉的,因为当时已经有一些手臂掉落,乾隆便头脑一热,把其他手臂都去掉了。

从清朝末年以后,国家无力整修,一直到民国初年,大悲阁楼阁上部坍塌,铜铸大佛无以遮羞,头部裸露在外,任凭风吹雨淋。1933年,寺院住持纯三采访权宜之计,在阁内古须弥座上砌起了一个十丈多高的佛龛以保护佛像。

 1944年,在当时政府的援助下,对大悲阁落架重修,安装上了42个木质手臂,但是受当时条件限制,重修后的大悲阁不仅平面缩小三分之一,拆毁了两侧楼阁,质量也不佳,时隔50年便险情四情。直到1992年《人民日报》记者武培真目睹大悲阁之险状,写出了呼吁重修的文章。1997年国家文物局派专家现场勘查后决定落架重修,历经两年零五个月至1999年9月竣工,两边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一并恢复。

再后面是“弥陀殿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清代大修过一次,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店内供奉明代泥塑阿弥陀佛像。佛像也很漂亮。

 隆兴寺中,最后一个大殿是毗卢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正定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大殿中间是一座铜铸多层毗卢佛像。

1959年的时候,正定古迹遍布,但很多都残破不堪了,为了保护铜像,和大殿一通迁到了隆兴寺。

这座毗卢佛像结构桥面,整体分为三层,每层由四尊铜佛像相连接,三莲花座的每一莲瓣上刻一个小佛,三层共计大小佛像十几尊,另外,每个佛像的头冠上也有佛像。整个毗卢佛上的佛像一共1072尊,人们称之为“千佛墩”。“千佛墩”上的小佛表情各异,是国内佛教的珍品。并且铜像壁非常薄。只有1厘米厚,那么它是从哪来的呢?一直到九十年代,在一次修缮常山公园的时候,从一块桥板上发现,是一块记述毗卢佛的圣旨碑。讲述是万历皇帝供奉的。

 古井置于灵泉井亭内,井亭为重檐录顶式方形建筑,建于明朝天顺七年,房顶开天窗,雨天雨水可落到井内

现在井里都是钱币,能听到哗哗水声但是看不到水面。

 赵云庙和荣国府。

赵云庙只是一个2星景点很是一般,只能说是接着这个题材自己建的人造景点很没意思,还在这发生了一件让我耿耿于怀的事!很是气愤!!!

这是门前赵云故里的雕塑。门票20学生也不打折。

 正定科技馆----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教堂----文庙----王家大院----马家大院

【正定天主堂】

引用介绍:

“这座天主教堂建于清咸丰年间,原本是隆兴寺的西路-帝王行宫的所在地,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多次在那里居住。鸦片战争过后,一位法国传教士来到正定看中了闲置的帝王行宫,于是以《天津条约》为依据,向清廷申请租借,没想到竟得到咸丰皇帝的御批赏赐。就这样,帝王行宫被改建成了天主教堂,成为了北京之外32县的正定总教区。

正定解放后,天主教堂又成为了华北大学的所在地。华北大学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当时的大教育家吴玉章先生任校长,教育家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据记载,革命家刘少奇曾在这里讲过课,吴玉章先生70大寿的时候,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此为他祝寿。当时的华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著名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古城正定紧邻隆兴寺的解放军第二五六医院,在1948年8月至1949年年底是华北大学校址。华北大学,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华北大学成立于1948年8月24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该校把为解放全中国培养政治、经济、文艺、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作为办学宗旨。校长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任副校长,艾青、光未然、艾思齐等都曾在这里任教。

 学校利用了建于1858年的天主教堂作为教学场所,类似于现在大学扩大了的阶梯教室,也作为礼堂和会堂。当年刘少奇同志曾在这里讲课,校长吴玉章的70寿辰也曾在这里举办。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两侧高耸的方形塔楼簇拥着中部大大的尖顶和尖形拱门,显得高大巍峨。拱门前突出一个大而方的平台,三面是高高的石头台阶。教堂青条石作基,窗户及柱头等处镶嵌着一些白色大理石,饰以精美的雕花和图案。这座建筑的方形塔楼解放后不存,但基本形制还在。现在,这里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正定教育基地。

 在教堂东侧有一座南北朝向的二层小楼,与体量庞大的教堂相比,这座建筑小巧玲珑了许多。小楼南北两面均有露台和六柱五券的通透走廊,北面东西两侧有木楼梯直通二楼。当年,丁玲的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如今,这里设立了华北大学展览馆。

 在这座二层小楼的东南百余米的地方,有一栋长长的青灰色二层楼房,这是神甫们的住所,一些细部还留有宗教建筑的元素。这里成为了华北大学学员宿舍。回望历史的深处,那微黄而温暖的灯光从一个个窗口放射出来,燃烧着青春的火焰,散发着理想的光芒。

 这就是孕育新中国的大学,这里成为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成为了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课堂,到处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华北大学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为解放战争、为新中国培养了近两万名干部,其中有曾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的杨桓、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林准、外交部副部长的齐怀远等,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胡松华,著名作家徐光耀等也都曾是华北大学的学员。

正定府文庙位于正定城内常山东路路南,据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正定府文庙由吴中复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创建,之后金、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建国初期,府文庙主要建筑保存尚好,中路为牌坊、棂星门、泮池、泮桥、名宦祠、乡贤祠、戟门、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六忠祠;东路为学宫,前为魁星楼,后为学堂及教学楼;西路为明伦堂。现仅存戟门及其东西耳房。戟门为正定城内唯一一座元代建筑。

  1933年,我国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考察正定古建筑时,来到府文庙,他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写道:“前殿——现在的省立七中图书馆——都是真正元代原构,小小的五间,深两间,悬山顶,真的单下昂,和别致的梁头,都足令人注意”。

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县文庙,尚存照壁、泮桥(已埋地下)、前殿、东庑、西庑和大成殿。

  据清版本《正定县志》卷十一《学校》记,正定公文庙,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从此志所刊“学宫图”和志文记载可知,正定县文庙座北向南,中轴线南端为一照壁,向北依次为根星门、伴池、城门、大成殿、崇量祠、文昌阁、乡贤祠、名宦相位于戟门前东西两侧。兴文阁在伴池东侧,东西围墙南端设义路、礼门。大成殿前东西庑各十三楹。现庙内仅存照壁、戟门、东西庑和大成殿,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照壁残缺,城门与西庑北半部为灰瓦小式建筑,东庑翻修为15间硬顶建筑,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建在58厘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通面阔2353厘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80厘米。前出东西宽1861,南北深1295厘米的月台。大殿在梁架、用柱、斗拱等方面均保留早期风格。梁思成先生鉴定为五代时期遗存,并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专家疑为古寺佛殿所改。

  大成殿,面宽5间,进深3间,面积65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顶部坡度平缓舒展。柱子有明显卷刹,柱头不施普柏枋,仅用栏额。柱头斗拱奇大,补间铺作无华拱,只有柱头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驼峰及斜柱构成。

  县文庙大成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