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甘肃 > 旅游游记

敦煌包车旅游游记攻略

景点:甘肃/gansu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敦煌
入库时间:2016-08-30 19:34
游记浏览:36
旅行天数:3
游览景点:["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出发时间:2013-07-19
旅游简介:敦煌ps:一年之前出发去了敦煌。今年出发之前,把游记发出来。敦煌的游记多如牛毛,我这篇如何呢? 这里下雨了。这个季节的雨惹人喜欢。一个月前的河西走廊,也下着这样一场雨的心情。金城舍不得我,我却对西关什...
旅行花费:3
游览月份:7
旅行游记

1 敦煌 莫高窟 -鸣沙山 -月牙泉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ps:一年之前出发去了敦煌。今年出发之前,把游记发出来。敦煌的游记多如牛毛,我这篇如何呢?

    这里下雨了。这个季节的雨惹人喜欢。一个月前的河西走廊,也下着这样一场雨的心情。金城舍不得我,我却对西关什字和黄河上的铁桥没有好感。自古铁血的战场难得有依依不舍的儿女柔情,更难得霏霏的雨水送河西的风尘登上南下的火车。

年轻的野心总爱大漠的壮美。跑马戈壁,持缨塞北,在帝都拥堵的地上地下呆久的孩子,实在想来一场真正的西二旗大逃亡。无所谓带着书箧还是戎装,唯那种豪气与自由是瞻。201277日下午,京城闷热的天气、83路双层大巴和西站的人潮,每一样都让人窒息。还没出城就已经疲倦。丢掉了北京市政一卡通,终于可以轻松地一路西进,哪怕是窝在天朝火车的座位里熬夜。在长安未央的灰蒙蒙清晨吃过水煎包、喝过胡辣汤,在沉睡的古旧城区踩过大街,在城墙下的朱雀大道遭贼以后,西安火车站里留下了百分之百的回头率——娇妹还是贤妻都不再重要,一身行头和手中的针线炫耀着莫名的骄傲——我,在路上。

K5912000km。汉唐帝国的威武霸气震撼人心。过了金城,出了凉州,路边的风景褪去,唯余下风与石的礼赞。无边际无规律,统一而又在每个个细节上不相同,那种无声的坚韧,怕是百万骑兵的马蹄奔驰而过,也是悄无声息的。河西走廊是不能够打战的,这里等待的是一个旅行者,一个发现者,骠骑将军大概是个诗人吧,少年郎哪个不是诗人?夕阳根本不如血,那种暖黄的温馨犹如将被冷光淘汰的白炽灯。幻想着有人搭讪,我会告诉他们,我们是私奔的亲兄妹。这种颜色里,大唐遗风的气魄里,有什么是不可以包容和消弭的呢。我们是游子,也是归人,游子或者归人是不会为了惨白的荧光落泪的。离开那纷扰的高楼和立交桥已经一天半,要找的那种如豆的烛火,不是就在这里么?入夜,好眠。

清晨掠过玉门镇,这场景是任何一部西部电影的故事发生的地方。莫名地想哭。往前就是沙漠了,我们到家了是么?醉卧的将士们,我回来了。

瓜州,塞外的小城。两天后从敦煌往关内走的时候会再次路过这里,只是路过。慵懒的热风在街道上且行且住,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全部印象。低矮的平顶屋,路边有着卖瓜的小贩。也许可以在这里找家旅店,住到天荒地老。这里哪一天不是天荒地老?

早上九点,有种天亮不久的错觉。敦煌火车站,风尘仆仆,恍惚间有种回家的感觉。下车的瞬间感觉到空气的清凉鲜爽,那是种几分钟后就开始怀念的感觉。为了那种感觉,不惜再走一次、两次、无数次。

出站就见到网上约好的袁师傅举着kael&rylai的接车单。字体不流畅,但很圆润,就像是面前的这个敦煌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话很少,却很踏实。之前他就跟我说,他英文写得不好看,让我仔细看别认错了。这又怎么可能认错?握手以后提起行李就走,那感觉就像是家去,让我忘记了要在敦煌火车站拍照。敦煌站很漂亮,内部装饰是那种粗线条的雅致,比北京西站阔敞不知多少倍。外型是放大版的西北民居,整齐的三级平顶,中轴对称,高低有致,霸气却不奢华,紫禁城又算什么?

敦煌真是一个让帝都人安心的小城。说实话,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孩子,总有那么点过分的精明与矫情。还没出门,就惦记着那张陌生的床会如何,会不会迷失在陌生口音的骗局之中,反而是自寻烦恼了。正如袁师傅所说,西北人是说一不二的,如果不是旅馆需要订金,只要口头约好了,就一定会有人在车站等我们。金钱让人相互不信任,可是在这个地方,金钱关系也近乎沙漠一般单纯。

车向城内开去。一条从没走过的路,中间的大门上有着圆角的敦煌二字,内敛的方正中带着一点谐趣。城门大道其实也就是四车道的公路,却觉得异常宽阔。毕竟离了帝都的拥挤。车的倒镜上挂着一尊佛像,下边摆着一个掌船舵的海轮,祈求平安用的吧。一种说不出来的安心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很庆幸没有从火车站坐公交进城,同样不知道为什么。

从车站进城的路上,我只问了有关敦煌人口的问题,真是统计学瞎了。不过眼睛确实没闲着。是很平常的民房,没有多少高大的建筑,为何会让人如此贪看?要不是袁师傅时不时指着窗外介绍几句——就连如此,所有的应答也只有“嗯”、“哦”而已——许是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里,许是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可以问,这是最真实的城市风情,掉进去了,就很难再开口提问吧。连经过敦煌市标,城中那个反弹琵琶的飞天的时候,都没有一点点惊呼的冲动。有什么好问的呢?敦煌就是这样的,对吧?就应该是这样的,对吧?这个城市是个旅游区,只是没有过分的商业化;这里有外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只是对每个城中的居民来说,就只是平常而已。大概因为生养我的地方也是个小城,所以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我是第一次踏上西域的异乡人,城里的景象亲切得有些出乎意料;这里和我想象的敦煌完全不同,反而和刻在心里的敦煌一模一样——那种确定的,丝毫没有似是而非的感觉。离其实反弹琵琶很美,不光鲜不亮丽但是真的很美。开敦煌很久以后,才开始怀疑,要是选择了驴友聚集的青旅,敦煌还会不会是这样。毕竟敦煌城没有风沙,只是漂满了热风。

旅店是袁师傅帮忙订的,所以我连名字都记不起来,似乎是天缘或者丝路或者其他什么有关的名字,反正俗得挺敦煌的。200元一个晚上的标间,忘了这个价钱是折前还是折后,反正袁师傅帮我们要了一个优惠。是之前就说好的价钱,同样不拖泥带水。不算便宜,不过也贵不到哪里去。房间很大,设施很全,尽可能的精致,虽然来去匆匆,真心没有多少闲情享受这种精致。说真的,就这么一座城,这么一家店,要不是袁师傅跟我们说在旅店休整一下就去莫高窟的话,我真的会忘记我是来旅游的,真的会就这样待下去。

本来是打算先去鸣沙山的。袁师傅跟我们说,这会儿去鸣沙山不是时候,正午的毒晒谁也受不了。要先去莫高窟,光线还好。自然的法则,不得不敬畏。在北京你永远学不会这些。在地铁上在高速公路上,你会在人群中在车流里跳脚,但你永远学不会敬畏。无奈和敬畏是有很大差距的。有一种力量,会让你心悦诚服,而且无比快活。这可以指涉神秘学,不过我在这里没有半点谈神秘学的意思。敦煌确实是个神秘的地方。

莫高窟在城外。公路的两边都是颜色单调的原野。和火车上的感觉又不一样。地和天的是差不多的灰白色,远处的山很模糊,分不出来到底有多远。真实的莫高窟完全没有在地图上那么明显,要不是师傅轻车熟路,估计也得费一番功夫搜索。车不直接到。走完从车场到莫高窟门前这一段,也就可以回去了。高大挺拔的树木,相机里呈现紫色的戈壁,还有写着三危揽胜的牌楼,这一切已经足够。已经感觉到敦煌的唐韵遗风。

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画,凭我那点浅薄的、还有一半是在佛寺的朝拜活动中学到的佛教知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只知道,壁画的用色都颇为大气——虽然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偏好,低调的张扬还是闷骚的内敛都不尽相同——结构简单和谐,修行人大概是不会得心理疾病的,所谓宗教的疗愈,内心的曼荼罗。我能懂的只有这些,不知可悲还是可笑。那九层楼高的大佛很值得一看,过去未来现在三尊佛似乎也与别处不同。在睡佛面前,我关心的只是他身后弟子的众生相,迦叶的微笑和阿难的垂首,不知名的弟子在大笑和大哭。我只是觉得,用这些洞窟来研究历史和艺术,有那么点浪费。我眼里的,莫高窟从远处观看,是个很美妙的整体。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开凿的洞窟,从远处看去毫无区别。不用看内里,单是这整块布满洞窟的岩壁就足够令人震撼。在那座高高的佛楼前合影,楼很高人很小,从头到脚的情侣装很显,这才是在莫高窟的旅人应有的感觉。有点遗憾,要是那尊大佛直接面对着阳光,那该是怎样的盛景。只有其吞万里的汉唐才能把影响里扩展到这里,或许是这里只允许这样的气魄进入。帝都比起极盛时期的长安,什么都不输,却必须在气势上逊一筹。唐朝的气象,唯有在西域可以见到吧。一直对河西念念不忘,想要的东西,就默默藏在走廊的尽头,一直在这里。

回城以后,在一家饭馆吃敦煌特色的驴肉黄面,喝杏皮水。杏皮水这东西就是专卖给游客的,5块钱一小杯珍珠奶茶的分量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很贵,而且走到哪都是一个价钱。要知道大盘的驴肉才卖50还是70(记不太清了,在这种地方会不自觉地豪气),我们三个人要了中盘的都挺足够,虽然是袁师傅让着我们吃,只在我们劝的时候吃几片肉。西北的菜跟北京不是一个量级的。反正店家有送面汤,大碗装的,敞开供应,喝起来是种踏实浑厚的感觉,算是上乘的饮料了,反正比冰糖山楂还是东方树叶什么好多了。不到西北不知道有这么个习惯,一路走一路喝得着。要是嫌杏皮水贵就喝这个吧,袁师傅都说那东西只是尝尝新鲜。不过这一尝真让我想念得紧,离开敦煌以后再没喝到过,进了嘉峪关买的就全不是那个味了。这是敦煌特产的杏子,叫李广杏。将军大概也是像这样大碗吃面的吧?不知道汉朝时候有没有这特制的酱料就。驴肉的味道很鲜,黄面里带着粗粮的味道,吃得很香。

除了黄面,敦煌的水果也是不得不尝的。在鸣沙山玩到太阳落山以后,袁师傅带着我们在已经阑珊的街头寻觅果摊。这家价钱太贵,那家的不太新鲜,连果摊老板都说有当地人帮着挑水果就是省心。不过实在是已经晚了(这季节,敦煌的太阳落山是晚上十点过后),能够挑挑拣拣的地儿也少了。看得出袁师傅有点无奈,用西北人那种最含蓄的方式。不过事实上,水果已经很好了,除了价钱我实在没法评论。惦记了一天的李广杏是白皮的,洗过以后却带着黄色,味道甘美,带点酸,肉质松软,口感爽滑,但是又不像桃子那样溢着水都要散开了。毕竟是少雨地方产的水果,水都藏得结实。还有袁师傅送的自家种的西瓜,比起东部常见的西瓜算小个,味道却不能相比,连瓜瓤看起来都不一样。真的,只有到了西域,才知道什么叫做沙甜,绝不是王婆叫卖的那种。少水高糖的西瓜就如鸣沙山的沙一般细腻,从视锥到味蕾。却也解渴。去雅丹玉门关的时候,袁师傅车上的西瓜真是,无法形容。不用刀子,直接用简单原始的方法分开一个(虽然部分是西瓜肉质的问题,不过没有袁师傅,想来我们还是做不到的),在无人烟的大漠里狼吞虎咽,怎样说都不过分。白兰瓜则是清甜的,虽然我们到了第二天才知道它的味道,一个晚上实在吃不了这许多。

吃过黄面以后回旅店午休。这也是和袁师傅商量好的,不用把行程排得太满,留出空挡,在城里闲逛,或者在太阳最毒辣的时候睡觉。睡觉也是旅行的一种,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地方。

比如你不停下来,就不会清楚地意识到,敦煌是一个绿洲。除了盛产的水果让人信然以外,我们旅店的外边,就是一条河。敦煌的母亲河。也许是夏季丰水,看起来富态腴满。敦煌城小,房屋不高,于是这样一条河流愈发地像城市的母亲了。她叫党河。从来没有听说过她流到哪里去了。她只在这里,陪着这座城。

这么一个有城有河有滨河公园的地方,夜景很美。当然看夜景要有足够的耐心,早上七点钟天色大亮出门,到晚上八点钟回来的时候,太阳依旧骄傲地洒在对面的楼栋上。袁师傅送我们去沙洲夜市的时候告诉我们(真心是随叫随到,从雅丹回来一不小心就闹到了快九点),敦煌的市长是从天津调任的,致力把敦煌建设成小天津。这里和津门还是不一样,没那多大玩家,有的只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和三三两两的散客们。很庆幸这里没有大批的旅行团,这座城承受不住。像现在这样就很好。树上挂满了不甚明亮的彩灯,河滨的喷泉安静地舞蹈,城市里两车道的道路上散布车辆和行人,反弹琵琶默默地看着这空空的街巷。没有大型超市,杂货店老板在安逸地看电视,货架上有一两粒灰尘。这是个安静的小城,这里人的存在都是不张扬的。晚上十点半,依旧不乏散步的,在敦煌市政府门前纳凉的,你却会觉得这个城市静谧到空无一人。他们在安安静静的夜幕下,存在着他们的存在,似乎是可以交叉有相互独立的几个维度,还是我离了北京的拥挤有些不习惯吧?连夜间在街头嬉闹的少年们都彬彬有礼,撞上了我之后连声抱歉——这要是发生在北京地铁上,请各位自己脑补那种种不厌其烦的声音。

当然敦煌也是有沙漠的。79日,傍晚去鸣沙山。就是城边的沙丘。沙漠和绿洲,就这么没有界限地和平相处,不可思议。也许是我傻了,没有沙漠哪有绿洲。下午五点。太阳还跟正午十二点一样。当然我是少见多怪。没有跟驼队。那骆驼瘦的,着实不忍,也提醒了我这里还是个旅游区。袁师傅跟我们说他四岁的小女儿蹭蹭地爬上沙山不带喘的,令我们由衷佩服。当然这事发生在天完全黑了以后。现在袁师傅只是轻描淡写地跟我们说,沙山不好爬。特别是,我们选了一条,少人走的坡道,这样才有大漠行者的感觉。一脚深,一脚浅,踩在这细滑的沙地上,看这伟大沙画艺术家的杰作。其实沙山不高,可是流沙实在是让人进展缓慢,迈开一大步又陷下一半,难免心中焦躁。在沙漠里,什么都比不上耐心难能可贵。所以敦煌的城市性格,大概由此而来?要是没有耐心,阴和阳怎么能和谐相处,沙漠里的绿洲又怎么会存在?所以老子要骑牛出关,所以赤子的心完全不惧怕流沙的陷阱吧!

玉门关,对于这个地方,除了青牛白须以外,实在贫瘠得没有别的意象。不过如今的玉门关,是一个巨大的土墩,如果不说,你会觉得经过了一个烽火台遗址,巨型却不太完好的那种。玉门关边上是成片的衰草,在太阳的炙烤下失去了绿色却依旧顽强,这倒是很应景。想当年这里也是一片绿洲吧,要不如何望得见紫气?其实现在还是,玉门外的不远处就有农田,绿油油地喜人。周围的汉长城也被风化了,毕竟是泥筑的,存留的遗址离关楼好远。匈奴的马匹和赤色的弓弩都不见了,只留下一片望不到边的隔壁,唯有凭想象来复原当年的富庶了——在我想象里,当年的玉门关应该是远近十里都望得到的高楼。在汉朝城防外的荒漠上走着,如同巡逻的士兵,顶着正午的阳光,用被炫得睁不开的眼睛,看天,看地,看一切和江南不同的东西,看一切在帝都的人声鼎沸里寻不到的东西。四周都是差不多的景象,看不真切,却不惜代价地贪看。要是战死在这里,难道不是幸福么?不过我还要守护我的女将军,所以,我们该回了。要是一个人在这里,眼泪一定在掉到地面之前就蒸发了。老聃见到这场景,大抵是不出所料的吧。我穿着江东周大都督的衣裳来到了沙漠。这里和江东的大河,难道不是相同的么?我甚至能看见沙漠里的楼船。有那么一种东西,千百年来都没有变。

袁师傅的小女儿哦,哥哥(或许是叔叔了……)没有见过你,可是祝福你。愿你永远不要被沙中的灰尘迷惑了双眼,永远那样简单地坚持。心中没有太多的负担,没有好高骛远的愿望,沙山也就不过如此了。

我们就这样欢腾地爬山了沙山,看看风景换换心情,多笑笑就不累了,一点也不。月牙泉就在下面,当然还有一个人工的rylai湖,也很漂亮。下沙山就是滑滑梯了,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人类需要发明过山车这种明显违背人类本性的玩具。一路冲下山的兴奋不是远比那种反胃的感觉要好么?自然和反自然的区别,高下立判。在沙山下画画,写出最想说的话,风会带走它们,想听的人会听到。被风吹走的,才是永远不变的。我画的是心形图案,你的呢?

日落是一瞬间的事,太阳下降的速度难以想象。在天空挂了十五六个小时,难道赶着10分钟的路程?紧赶慢赶往沙山上跑,最后也只抓住了最后一丝余晖。不要哭哦孩子,没看到就没看到呗,不会怎么样的。敦煌本身就不是你我可以强求的地方,它是要教会我们宁静的。我们又不是逐日的夸父,在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前,在沙山上躺一躺结束这一天,也算个完美结局吧。哪怕天黑的太快,留下的时间太少。

月牙泉从沙山上看是一弯略带朦胧的清泉。无论阳光多么明亮都驱不走这种朦胧。月牙泉是鸣沙山的梦中情人,在沙山上一步一晃地往前走的时候,月牙泉就是那目标和支持。不过月光下的月牙泉想必少人见过。我也没有见过,在鸣沙山那天的夜空没有月亮——是月亮还没有升起,太阳才刚落山呢。在这令人不辨东西的夜色中,月牙泉的没更加清晰。这时它就是泉水本身,周围的沙山已经陷入黑暗中,泉水反射着那片黑暗,和黑暗中的点点微光。尽管它被沙漠团团包围,但它还是泉水。这也是月牙泉摄人心魄之所在吧。只有这个时候,人们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阳光下它的美笼罩着一层面纱,欲说却找不到言辞。当一切进入夜的怀抱,再也看不清月牙泉的形状,不用寻找的真相悄然浮现了。

早就知道敦煌是个少雨的城市,出门前连带雨具的重量都差点省了。可是我心里一直企盼着敦煌能下场雨,在我呆的这两天里。这岂止过分,简直说梦了。其实也没差,大漠就是大海。在雅丹不是看见本督的大船队了么?魔鬼城显得有些走马观花,逃不出停车拍照的模式。也许真该租一辆越野车去探索没有开发的区域。在这片戈壁上行走,会不会迷路?没有在这辨不清方向过,又怎能说是到过了这里呢?

不过随着袁师傅在公路上走,却完全是另一番感受。眼睛里老是灼人的荒漠景象,不久就要被刺伤的吧。可是总有绿洲在等着你。那是路边的错落村庄。绿色的树木参天挺立,心里只有深深的渴望。这种感觉,已经不是美和愉悦可以形容的。见过荒漠,才更爱绿洲。

袁师傅进站加气的时候,在路边闲逛。这一天跑了要400公里,这么大的地方,远非步力能及,这种距离是连帝都都望尘兴叹。要是这车是烧油的,我立马就给给油价跪了。除了在西域,没有哪个地方能够有如此气魄。所以上天赐予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天然气。一座小城,一大片原野,心有所属,却又有着无限的自由。这就是塞上。这就是到塞上的目的。路边有从平房里探出头来,叫卖夜明珠的。有点遗憾在阳关博物馆的时候没去看夜明珠展厅。辜负了服务员的殷勤。虽然我肯定不买。不过,塞上的事情,不能这么算。

玉门在北,阳光在南;玉门是击戈作乐的军事阵地,萧萧瑟瑟的斜阳断草陪着那永远孤独的城墙;阳关则是通商的关卡,气度复杂,难以言说。同样的是那个时候所盘踞的水源都干涸了。阳关玉门敦煌,本是三座边城,如今只有敦煌在讲着过去的故事。敦煌不悲伤么么?反正这座城和它的人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风,这里的土,似笑非笑地在这里生活,没有期艾的抱怨,安宁而大气,令人难以自持的深邃神秘。那种所以,敦煌的雨,该是怎样的昆山玉碎。

阳关博物馆是私营单位,收费项目比较多。什么通关牒文,什么骑马或者驴车,不过也挺好玩的,有兴致不妨一试。早就说过,西域不是一个让人计较银子的地方,阳关就更不是。阳关烽燧很高,不过也只是遗迹了。看着下面曾经的关城和阳关大道,曾经的绿洲寸草不生,想哭,却没有一滴水。这和环保无关。只恨我再没有机会,踏上那条大道。那是真正的跑马场。就算盛极的时候,这里也不会堵车吧?道路要足够宽敞,哪怕只有一个人走。

无论是离开敦煌一整月的时候,还是提起笔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我这里都下雨了。还清楚地记得,在武威的时候晴好的天突然就下雨了,庆幸终是没偷懒带着雨伞;从兰州踏上开往南昌的火车的那一天,大雨滂沱,一连几天停不下,最终泛滥成了甘肃东南部的水灾。唯独敦煌,这么坚持而固执,没让我见到一滴雨。我是该敬佩它,感谢它,抑或怎么着呢?711日早上,袁师傅送我们上了开往嘉峪关的汽车,跟我们握手道别,那感觉似乎回到了两天前,我们下火车的时候。说不出来是喜是悲,是离别还是再见。就像前一天晚上,在沙洲夜市上游荡,转来转去发现没有什么可以给旅行者留下纪念的地方,只有吃一碗家常到不能再家常的面条,听食客们而不是歌手在唱歌。

这里下雨了。

 

                               笔于2012820日,一月前从甘肃回到南方

2013711日定稿,想念敦煌整一年

 

后记:201379日,终于拿出这篇尘封已久的游记,终于有力气把它写完的时候,北京又一次下雨了。也许是今年北京的雨多,天气使然吧。敦煌的游记多如牛毛,我用了一年时间,只不过想说,这里下雨了。去年的敦煌,一定下过一场雨。


ps:一年之前出发去了敦煌。今年出发之前,把游记发出来。敦煌的游记多如牛毛,我这篇如何呢?

    这里下雨了。这个季节的雨惹人喜欢。一个月前的河西走廊,也下着这样一场雨的心情。金城舍不得我,我却对西关什字和黄河上的铁桥没有好感。自古铁血的战场难得有依依不舍的儿女柔情,更难得霏霏的雨水送河西的风尘登上南下的火车。

年轻的野心总爱大漠的壮美。跑马戈壁,持缨塞北,在帝都拥堵的地上地下呆久的孩子,实在想来一场真正的西二旗大逃亡。无所谓带着书箧还是戎装,唯那种豪气与自由是瞻。201277日下午,京城闷热的天气、83路双层大巴和西站的人潮,每一样都让人窒息。还没出城就已经疲倦。丢掉了北京市政一卡通,终于可以轻松地一路西进,哪怕是窝在天朝火车的座位里熬夜。在长安未央的灰蒙蒙清晨吃过水煎包、喝过胡辣汤,在沉睡的古旧城区踩过大街,在城墙下的朱雀大道遭贼以后,西安火车站里留下了百分之百的回头率——娇妹还是贤妻都不再重要,一身行头和手中的针线炫耀着莫名的骄傲——我,在路上。

K5912000km。汉唐帝国的威武霸气震撼人心。过了金城,出了凉州,路边的风景褪去,唯余下风与石的礼赞。无边际无规律,统一而又在每个个细节上不相同,那种无声的坚韧,怕是百万骑兵的马蹄奔驰而过,也是悄无声息的。河西走廊是不能够打战的,这里等待的是一个旅行者,一个发现者,骠骑将军大概是个诗人吧,少年郎哪个不是诗人?夕阳根本不如血,那种暖黄的温馨犹如将被冷光淘汰的白炽灯。幻想着有人搭讪,我会告诉他们,我们是私奔的亲兄妹。这种颜色里,大唐遗风的气魄里,有什么是不可以包容和消弭的呢。我们是游子,也是归人,游子或者归人是不会为了惨白的荧光落泪的。离开那纷扰的高楼和立交桥已经一天半,要找的那种如豆的烛火,不是就在这里么?入夜,好眠。

清晨掠过玉门镇,这场景是任何一部西部电影的故事发生的地方。莫名地想哭。往前就是沙漠了,我们到家了是么?醉卧的将士们,我回来了。

瓜州,塞外的小城。两天后从敦煌往关内走的时候会再次路过这里,只是路过。慵懒的热风在街道上且行且住,就是对这个地方的全部印象。低矮的平顶屋,路边有着卖瓜的小贩。也许可以在这里找家旅店,住到天荒地老。这里哪一天不是天荒地老?

早上九点,有种天亮不久的错觉。敦煌火车站,风尘仆仆,恍惚间有种回家的感觉。下车的瞬间感觉到空气的清凉鲜爽,那是种几分钟后就开始怀念的感觉。为了那种感觉,不惜再走一次、两次、无数次。

出站就见到网上约好的袁师傅举着kael&rylai的接车单。字体不流畅,但很圆润,就像是面前的这个敦煌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话很少,却很踏实。之前他就跟我说,他英文写得不好看,让我仔细看别认错了。这又怎么可能认错?握手以后提起行李就走,那感觉就像是家去,让我忘记了要在敦煌火车站拍照。敦煌站很漂亮,内部装饰是那种粗线条的雅致,比北京西站阔敞不知多少倍。外型是放大版的西北民居,整齐的三级平顶,中轴对称,高低有致,霸气却不奢华,紫禁城又算什么?

敦煌真是一个让帝都人安心的小城。说实话,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孩子,总有那么点过分的精明与矫情。还没出门,就惦记着那张陌生的床会如何,会不会迷失在陌生口音的骗局之中,反而是自寻烦恼了。正如袁师傅所说,西北人是说一不二的,如果不是旅馆需要订金,只要口头约好了,就一定会有人在车站等我们。金钱让人相互不信任,可是在这个地方,金钱关系也近乎沙漠一般单纯。

车向城内开去。一条从没走过的路,中间的大门上有着圆角的敦煌二字,内敛的方正中带着一点谐趣。城门大道其实也就是四车道的公路,却觉得异常宽阔。毕竟离了帝都的拥挤。车的倒镜上挂着一尊佛像,下边摆着一个掌船舵的海轮,祈求平安用的吧。一种说不出来的安心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很庆幸没有从火车站坐公交进城,同样不知道为什么。

从车站进城的路上,我只问了有关敦煌人口的问题,真是统计学瞎了。不过眼睛确实没闲着。是很平常的民房,没有多少高大的建筑,为何会让人如此贪看?要不是袁师傅时不时指着窗外介绍几句——就连如此,所有的应答也只有“嗯”、“哦”而已——许是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里,许是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可以问,这是最真实的城市风情,掉进去了,就很难再开口提问吧。连经过敦煌市标,城中那个反弹琵琶的飞天的时候,都没有一点点惊呼的冲动。有什么好问的呢?敦煌就是这样的,对吧?就应该是这样的,对吧?这个城市是个旅游区,只是没有过分的商业化;这里有外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只是对每个城中的居民来说,就只是平常而已。大概因为生养我的地方也是个小城,所以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我是第一次踏上西域的异乡人,城里的景象亲切得有些出乎意料;这里和我想象的敦煌完全不同,反而和刻在心里的敦煌一模一样——那种确定的,丝毫没有似是而非的感觉。离其实反弹琵琶很美,不光鲜不亮丽但是真的很美。开敦煌很久以后,才开始怀疑,要是选择了驴友聚集的青旅,敦煌还会不会是这样。毕竟敦煌城没有风沙,只是漂满了热风。

旅店是袁师傅帮忙订的,所以我连名字都记不起来,似乎是天缘或者丝路或者其他什么有关的名字,反正俗得挺敦煌的。200元一个晚上的标间,忘了这个价钱是折前还是折后,反正袁师傅帮我们要了一个优惠。是之前就说好的价钱,同样不拖泥带水。不算便宜,不过也贵不到哪里去。房间很大,设施很全,尽可能的精致,虽然来去匆匆,真心没有多少闲情享受这种精致。说真的,就这么一座城,这么一家店,要不是袁师傅跟我们说在旅店休整一下就去莫高窟的话,我真的会忘记我是来旅游的,真的会就这样待下去。

本来是打算先去鸣沙山的。袁师傅跟我们说,这会儿去鸣沙山不是时候,正午的毒晒谁也受不了。要先去莫高窟,光线还好。自然的法则,不得不敬畏。在北京你永远学不会这些。在地铁上在高速公路上,你会在人群中在车流里跳脚,但你永远学不会敬畏。无奈和敬畏是有很大差距的。有一种力量,会让你心悦诚服,而且无比快活。这可以指涉神秘学,不过我在这里没有半点谈神秘学的意思。敦煌确实是个神秘的地方。

莫高窟在城外。公路的两边都是颜色单调的原野。和火车上的感觉又不一样。地和天的是差不多的灰白色,远处的山很模糊,分不出来到底有多远。真实的莫高窟完全没有在地图上那么明显,要不是师傅轻车熟路,估计也得费一番功夫搜索。车不直接到。走完从车场到莫高窟门前这一段,也就可以回去了。高大挺拔的树木,相机里呈现紫色的戈壁,还有写着三危揽胜的牌楼,这一切已经足够。已经感觉到敦煌的唐韵遗风。

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画,凭我那点浅薄的、还有一半是在佛寺的朝拜活动中学到的佛教知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只知道,壁画的用色都颇为大气——虽然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偏好,低调的张扬还是闷骚的内敛都不尽相同——结构简单和谐,修行人大概是不会得心理疾病的,所谓宗教的疗愈,内心的曼荼罗。我能懂的只有这些,不知可悲还是可笑。那九层楼高的大佛很值得一看,过去未来现在三尊佛似乎也与别处不同。在睡佛面前,我关心的只是他身后弟子的众生相,迦叶的微笑和阿难的垂首,不知名的弟子在大笑和大哭。我只是觉得,用这些洞窟来研究历史和艺术,有那么点浪费。我眼里的,莫高窟从远处观看,是个很美妙的整体。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开凿的洞窟,从远处看去毫无区别。不用看内里,单是这整块布满洞窟的岩壁就足够令人震撼。在那座高高的佛楼前合影,楼很高人很小,从头到脚的情侣装很显,这才是在莫高窟的旅人应有的感觉。有点遗憾,要是那尊大佛直接面对着阳光,那该是怎样的盛景。只有其吞万里的汉唐才能把影响里扩展到这里,或许是这里只允许这样的气魄进入。帝都比起极盛时期的长安,什么都不输,却必须在气势上逊一筹。唐朝的气象,唯有在西域可以见到吧。一直对河西念念不忘,想要的东西,就默默藏在走廊的尽头,一直在这里。

回城以后,在一家饭馆吃敦煌特色的驴肉黄面,喝杏皮水。杏皮水这东西就是专卖给游客的,5块钱一小杯珍珠奶茶的分量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很贵,而且走到哪都是一个价钱。要知道大盘的驴肉才卖50还是70(记不太清了,在这种地方会不自觉地豪气),我们三个人要了中盘的都挺足够,虽然是袁师傅让着我们吃,只在我们劝的时候吃几片肉。西北的菜跟北京不是一个量级的。反正店家有送面汤,大碗装的,敞开供应,喝起来是种踏实浑厚的感觉,算是上乘的饮料了,反正比冰糖山楂还是东方树叶什么好多了。不到西北不知道有这么个习惯,一路走一路喝得着。要是嫌杏皮水贵就喝这个吧,袁师傅都说那东西只是尝尝新鲜。不过这一尝真让我想念得紧,离开敦煌以后再没喝到过,进了嘉峪关买的就全不是那个味了。这是敦煌特产的杏子,叫李广杏。将军大概也是像这样大碗吃面的吧?不知道汉朝时候有没有这特制的酱料就。驴肉的味道很鲜,黄面里带着粗粮的味道,吃得很香。

除了黄面,敦煌的水果也是不得不尝的。在鸣沙山玩到太阳落山以后,袁师傅带着我们在已经阑珊的街头寻觅果摊。这家价钱太贵,那家的不太新鲜,连果摊老板都说有当地人帮着挑水果就是省心。不过实在是已经晚了(这季节,敦煌的太阳落山是晚上十点过后),能够挑挑拣拣的地儿也少了。看得出袁师傅有点无奈,用西北人那种最含蓄的方式。不过事实上,水果已经很好了,除了价钱我实在没法评论。惦记了一天的李广杏是白皮的,洗过以后却带着黄色,味道甘美,带点酸,肉质松软,口感爽滑,但是又不像桃子那样溢着水都要散开了。毕竟是少雨地方产的水果,水都藏得结实。还有袁师傅送的自家种的西瓜,比起东部常见的西瓜算小个,味道却不能相比,连瓜瓤看起来都不一样。真的,只有到了西域,才知道什么叫做沙甜,绝不是王婆叫卖的那种。少水高糖的西瓜就如鸣沙山的沙一般细腻,从视锥到味蕾。却也解渴。去雅丹玉门关的时候,袁师傅车上的西瓜真是,无法形容。不用刀子,直接用简单原始的方法分开一个(虽然部分是西瓜肉质的问题,不过没有袁师傅,想来我们还是做不到的),在无人烟的大漠里狼吞虎咽,怎样说都不过分。白兰瓜则是清甜的,虽然我们到了第二天才知道它的味道,一个晚上实在吃不了这许多。

吃过黄面以后回旅店午休。这也是和袁师傅商量好的,不用把行程排得太满,留出空挡,在城里闲逛,或者在太阳最毒辣的时候睡觉。睡觉也是旅行的一种,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地方。

比如你不停下来,就不会清楚地意识到,敦煌是一个绿洲。除了盛产的水果让人信然以外,我们旅店的外边,就是一条河。敦煌的母亲河。也许是夏季丰水,看起来富态腴满。敦煌城小,房屋不高,于是这样一条河流愈发地像城市的母亲了。她叫党河。从来没有听说过她流到哪里去了。她只在这里,陪着这座城。

这么一个有城有河有滨河公园的地方,夜景很美。当然看夜景要有足够的耐心,早上七点钟天色大亮出门,到晚上八点钟回来的时候,太阳依旧骄傲地洒在对面的楼栋上。袁师傅送我们去沙洲夜市的时候告诉我们(真心是随叫随到,从雅丹回来一不小心就闹到了快九点),敦煌的市长是从天津调任的,致力把敦煌建设成小天津。这里和津门还是不一样,没那多大玩家,有的只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和三三两两的散客们。很庆幸这里没有大批的旅行团,这座城承受不住。像现在这样就很好。树上挂满了不甚明亮的彩灯,河滨的喷泉安静地舞蹈,城市里两车道的道路上散布车辆和行人,反弹琵琶默默地看着这空空的街巷。没有大型超市,杂货店老板在安逸地看电视,货架上有一两粒灰尘。这是个安静的小城,这里人的存在都是不张扬的。晚上十点半,依旧不乏散步的,在敦煌市政府门前纳凉的,你却会觉得这个城市静谧到空无一人。他们在安安静静的夜幕下,存在着他们的存在,似乎是可以交叉有相互独立的几个维度,还是我离了北京的拥挤有些不习惯吧?连夜间在街头嬉闹的少年们都彬彬有礼,撞上了我之后连声抱歉——这要是发生在北京地铁上,请各位自己脑补那种种不厌其烦的声音。

当然敦煌也是有沙漠的。79日,傍晚去鸣沙山。就是城边的沙丘。沙漠和绿洲,就这么没有界限地和平相处,不可思议。也许是我傻了,没有沙漠哪有绿洲。下午五点。太阳还跟正午十二点一样。当然我是少见多怪。没有跟驼队。那骆驼瘦的,着实不忍,也提醒了我这里还是个旅游区。袁师傅跟我们说他四岁的小女儿蹭蹭地爬上沙山不带喘的,令我们由衷佩服。当然这事发生在天完全黑了以后。现在袁师傅只是轻描淡写地跟我们说,沙山不好爬。特别是,我们选了一条,少人走的坡道,这样才有大漠行者的感觉。一脚深,一脚浅,踩在这细滑的沙地上,看这伟大沙画艺术家的杰作。其实沙山不高,可是流沙实在是让人进展缓慢,迈开一大步又陷下一半,难免心中焦躁。在沙漠里,什么都比不上耐心难能可贵。所以敦煌的城市性格,大概由此而来?要是没有耐心,阴和阳怎么能和谐相处,沙漠里的绿洲又怎么会存在?所以老子要骑牛出关,所以赤子的心完全不惧怕流沙的陷阱吧!

玉门关,对于这个地方,除了青牛白须以外,实在贫瘠得没有别的意象。不过如今的玉门关,是一个巨大的土墩,如果不说,你会觉得经过了一个烽火台遗址,巨型却不太完好的那种。玉门关边上是成片的衰草,在太阳的炙烤下失去了绿色却依旧顽强,这倒是很应景。想当年这里也是一片绿洲吧,要不如何望得见紫气?其实现在还是,玉门外的不远处就有农田,绿油油地喜人。周围的汉长城也被风化了,毕竟是泥筑的,存留的遗址离关楼好远。匈奴的马匹和赤色的弓弩都不见了,只留下一片望不到边的隔壁,唯有凭想象来复原当年的富庶了——在我想象里,当年的玉门关应该是远近十里都望得到的高楼。在汉朝城防外的荒漠上走着,如同巡逻的士兵,顶着正午的阳光,用被炫得睁不开的眼睛,看天,看地,看一切和江南不同的东西,看一切在帝都的人声鼎沸里寻不到的东西。四周都是差不多的景象,看不真切,却不惜代价地贪看。要是战死在这里,难道不是幸福么?不过我还要守护我的女将军,所以,我们该回了。要是一个人在这里,眼泪一定在掉到地面之前就蒸发了。老聃见到这场景,大抵是不出所料的吧。我穿着江东周大都督的衣裳来到了沙漠。这里和江东的大河,难道不是相同的么?我甚至能看见沙漠里的楼船。有那么一种东西,千百年来都没有变。

袁师傅的小女儿哦,哥哥(或许是叔叔了……)没有见过你,可是祝福你。愿你永远不要被沙中的灰尘迷惑了双眼,永远那样简单地坚持。心中没有太多的负担,没有好高骛远的愿望,沙山也就不过如此了。

我们就这样欢腾地爬山了沙山,看看风景换换心情,多笑笑就不累了,一点也不。月牙泉就在下面,当然还有一个人工的rylai湖,也很漂亮。下沙山就是滑滑梯了,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人类需要发明过山车这种明显违背人类本性的玩具。一路冲下山的兴奋不是远比那种反胃的感觉要好么?自然和反自然的区别,高下立判。在沙山下画画,写出最想说的话,风会带走它们,想听的人会听到。被风吹走的,才是永远不变的。我画的是心形图案,你的呢?

日落是一瞬间的事,太阳下降的速度难以想象。在天空挂了十五六个小时,难道赶着10分钟的路程?紧赶慢赶往沙山上跑,最后也只抓住了最后一丝余晖。不要哭哦孩子,没看到就没看到呗,不会怎么样的。敦煌本身就不是你我可以强求的地方,它是要教会我们宁静的。我们又不是逐日的夸父,在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前,在沙山上躺一躺结束这一天,也算个完美结局吧。哪怕天黑的太快,留下的时间太少。

月牙泉从沙山上看是一弯略带朦胧的清泉。无论阳光多么明亮都驱不走这种朦胧。月牙泉是鸣沙山的梦中情人,在沙山上一步一晃地往前走的时候,月牙泉就是那目标和支持。不过月光下的月牙泉想必少人见过。我也没有见过,在鸣沙山那天的夜空没有月亮——是月亮还没有升起,太阳才刚落山呢。在这令人不辨东西的夜色中,月牙泉的没更加清晰。这时它就是泉水本身,周围的沙山已经陷入黑暗中,泉水反射着那片黑暗,和黑暗中的点点微光。尽管它被沙漠团团包围,但它还是泉水。这也是月牙泉摄人心魄之所在吧。只有这个时候,人们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阳光下它的美笼罩着一层面纱,欲说却找不到言辞。当一切进入夜的怀抱,再也看不清月牙泉的形状,不用寻找的真相悄然浮现了。

早就知道敦煌是个少雨的城市,出门前连带雨具的重量都差点省了。可是我心里一直企盼着敦煌能下场雨,在我呆的这两天里。这岂止过分,简直说梦了。其实也没差,大漠就是大海。在雅丹不是看见本督的大船队了么?魔鬼城显得有些走马观花,逃不出停车拍照的模式。也许真该租一辆越野车去探索没有开发的区域。在这片戈壁上行走,会不会迷路?没有在这辨不清方向过,又怎能说是到过了这里呢?

不过随着袁师傅在公路上走,却完全是另一番感受。眼睛里老是灼人的荒漠景象,不久就要被刺伤的吧。可是总有绿洲在等着你。那是路边的错落村庄。绿色的树木参天挺立,心里只有深深的渴望。这种感觉,已经不是美和愉悦可以形容的。见过荒漠,才更爱绿洲。

袁师傅进站加气的时候,在路边闲逛。这一天跑了要400公里,这么大的地方,远非步力能及,这种距离是连帝都都望尘兴叹。要是这车是烧油的,我立马就给给油价跪了。除了在西域,没有哪个地方能够有如此气魄。所以上天赐予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天然气。一座小城,一大片原野,心有所属,却又有着无限的自由。这就是塞上。这就是到塞上的目的。路边有从平房里探出头来,叫卖夜明珠的。有点遗憾在阳关博物馆的时候没去看夜明珠展厅。辜负了服务员的殷勤。虽然我肯定不买。不过,塞上的事情,不能这么算。

玉门在北,阳光在南;玉门是击戈作乐的军事阵地,萧萧瑟瑟的斜阳断草陪着那永远孤独的城墙;阳关则是通商的关卡,气度复杂,难以言说。同样的是那个时候所盘踞的水源都干涸了。阳关玉门敦煌,本是三座边城,如今只有敦煌在讲着过去的故事。敦煌不悲伤么么?反正这座城和它的人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风,这里的土,似笑非笑地在这里生活,没有期艾的抱怨,安宁而大气,令人难以自持的深邃神秘。那种所以,敦煌的雨,该是怎样的昆山玉碎。

阳关博物馆是私营单位,收费项目比较多。什么通关牒文,什么骑马或者驴车,不过也挺好玩的,有兴致不妨一试。早就说过,西域不是一个让人计较银子的地方,阳关就更不是。阳关烽燧很高,不过也只是遗迹了。看着下面曾经的关城和阳关大道,曾经的绿洲寸草不生,想哭,却没有一滴水。这和环保无关。只恨我再没有机会,踏上那条大道。那是真正的跑马场。就算盛极的时候,这里也不会堵车吧?道路要足够宽敞,哪怕只有一个人走。

无论是离开敦煌一整月的时候,还是提起笔写这篇文章的今天,我这里都下雨了。还清楚地记得,在武威的时候晴好的天突然就下雨了,庆幸终是没偷懒带着雨伞;从兰州踏上开往南昌的火车的那一天,大雨滂沱,一连几天停不下,最终泛滥成了甘肃东南部的水灾。唯独敦煌,这么坚持而固执,没让我见到一滴雨。我是该敬佩它,感谢它,抑或怎么着呢?711日早上,袁师傅送我们上了开往嘉峪关的汽车,跟我们握手道别,那感觉似乎回到了两天前,我们下火车的时候。说不出来是喜是悲,是离别还是再见。就像前一天晚上,在沙洲夜市上游荡,转来转去发现没有什么可以给旅行者留下纪念的地方,只有吃一碗家常到不能再家常的面条,听食客们而不是歌手在唱歌。

这里下雨了。

 

                               笔于2012820日,一月前从甘肃回到南方

2013711日定稿,想念敦煌整一年

 

后记:201379日,终于拿出这篇尘封已久的游记,终于有力气把它写完的时候,北京又一次下雨了。也许是今年北京的雨多,天气使然吧。敦煌的游记多如牛毛,我用了一年时间,只不过想说,这里下雨了。去年的敦煌,一定下过一场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