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 3 邂逅文艺风 m50创意园 -1933老场坊 -南京路

浙江
浙江 zhejiang
经纬度:120.049188
29.284574
旅游评分:4.7分
旅行费用:¥7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9-04 22:56
游记浏览:13

  漫游上海滩的第三天,依旧小阵雨转阴。
  一直在犹豫一天的时间应该去周边哪个城市或者景点走走,前一天才定下来明天的杭州行,去看看西子湖畔的传奇风景。从上海到杭州的交通问题不是问题,因为这两个城市之间光高铁就有4、50趟,更不用说动车和其他了。所以即使是提前一天买车票,座位也绰绰有余,当然,这种情况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期肯定不适用。
  因为今天在上海的文艺之旅我计划的第一站是苏州河畔的M50创意园,地图上显示离上海火车站特别近,步行也就1公里,公交反而比较绕路,所以正好顺路先直接去火车站买票。



【我是攻略】:从地铁上海火车站站1号口出来,就是自助售票处了,大厅里有好几台自助售票机,用二代身份证和现金或者银联借记卡就可以买到D或G车的车票,很方便,排队的人也少。

   顺利买到沪杭的动车票之后,走上火车站前的广场找去M50方向的路,才回头看清上海站的真面目。第一天到这里的时候,直接从地下通道去坐地铁了,都没机会看看它的样子。不过见到也不觉得特别,没有特殊造型和设计,普普通通一座大楼。或许因为这是87年才在原东站的基础上改建的新客站,而不是老上海沪宁铁路上1909年落成的著名老北站,所以没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我是攻略】:M50创意园苏州河艺术中心附近,莫干山路50号。没有很近的公交站,如果不想步行的话,建议打车前往。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大约1公里的步行路线是:穿过车站广场南边的秣陵路走到白玉兰人口文化广场南边的人行天桥,过天桥往东走上长寿路,等过了穿桥而过的苏州河,下桥往北走上西苏州路,在路的尽头就能看到莫干山路的标识和M50创意园的入口了。



   苏州河不在苏州,苏州河发源于太湖,苏州河其实是吴淞江的别名,苏州河这名字最早是英国人起的,苏州河有5000年的历史,催生了几乎大半的古代上海,如果你不知道关于这条江河的典故,或许你也听说过或者看过娄烨的那部《苏州河》,知道达和牡丹的故事,这条曾经一度肮脏暗涌的河里,诞生过美人鱼的传说。
   2000年底消除黑臭,2010年鱼虾重现,如今的苏州河已然不是曾经那条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流,这条上海人的“母亲河”,此刻平静而波澜不惊的蜿蜒在城市中,带着灵秀的气质。







 

   沿着苏州河走上一段,就能看到转角处的莫干山路路牌,M50的黑底白字也赫然出现在这条东西方向的路南边。
   像北京的798,广州的红专厂、TIT创意园一样,这里也是在曾经的旧厂房基础上,转型成艺术家的圣地。M50是莫干山路50号的简称,原来的上海春明粗纺厂。05年的时候这里被命名为M50创意园,这6、7年间,许多艺术家、画廊、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甚至是律师事务所纷纷进驻这里,给曾经空旷的厂房平添了浓浓的艺术气息。
   只是这里的规模尚小,只有4、5栋联排的厂房,和几座零散的矮房,但是几乎每间厂房都已经被利用起来,或者是文艺范儿十足的展览兼售卖,或者是安静的工作室。















   园区里少有人迹,倒更觉得透着一股子清高和特立独行的劲头,小众的艺术不是亲民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读懂的,那些寥寥几笔和简单的色彩所构成的几何空间,折射着画者的思想,或许你恰好与之契合,看穿它的本意,那就可以称得上伯乐了。
   而我,不过是好奇的看客,赞叹他们的独具匠心,佩服他们用线条和色彩就能创造出一个臆想的世界,犀利的、独特的、讽刺的、温暖的,安静的走近它们,被视觉俘虏,多多少少也被熏陶了。











   即使你不能透过这些作品与作者交流,但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创意里,总也会有那么一两个画面是你特别钟情的。在空旷到回声可以在墙壁间反射的老厂房里,那个画面就会久久的停滞在那块雪白墙壁上了。
   关于艺术的世界,总有种声声慢的情调,教你低声细语小心轻放,它从不拒你千里之外,只是默默等待一个与它共鸣的人。



   我们在厂房的通道出口处等一阵雨小了,才继续上路。
   沿着莫干山路往西去,找那段出名的涂鸦墙。果然没走多远,就看见右手边的墙壁上开始出现色彩斑斓的图案,那些不知名涂鸦发烧友们没有给这段600多米长的高墙留下任何喘息的空间,跳跃张扬的画面一个挨一个一直延伸到与昌化路汇合的路口转角,像一排着了火的青春。







   去年的时候就有传闻说这面600米的墙或会被拆除,虽然至今没有动静,但肯定也是早晚的事情,因为墙内目前仍是一片荒地和看上去被废弃的危楼,杂草丛生无人打理,但是相信地产商是不会放过这里的,远处密集耸立的商品房,应该就是这一带的明天。所以,感兴趣的朋友建议趁早前往。
   沿昌化路往北,过了昌化路桥,去找地铁中潭路站,坐4号线去1933老场坊,另一个文艺范儿的小众景点。在中潭路上找到间小小的吉祥馄饨解决了午饭,点了份蛋黄蛤蜊肉大馄饨和荠菜虾仁大馄饨,馄饨是吃不腻的~

   从海伦路站的3号口出来,就更离不开google地图了。
   去找这个老场坊也是前一晚的临时决定,只因为那天在中共一大会址里免费领取的几份关于上海吃喝玩乐的宣传册里看到关于它的介绍,说这里是上海的一块特别的文艺聚集地,至于如何特别,等见到了就知道了。
   为了这份特别,我们在虹口区这一带的老民巷里穿行了好久。







   这一带的民居几乎看不到什么与现代化有关的元素,都是低矮陈旧的样子。弄堂里靠墙停着自行车,街道狭窄,偶尔有一两辆小摩托从背后突突突的开过去。
   有不少三两层的小楼看着就像不就会被拆除的危楼,那些看上去新粉刷过外墙的,就肯定住了人,大多是这一带的上海老人,守着这片熟悉的环境,过着平淡简单的日子。
   一楼临街的房间几乎都半掩着门,或许因为采光不好,或许因为街坊邻居都是熟络的朋友。门口就是自家的领地,堆满了或多或少的绿植,搬个小竹凳就围成一圈开始拉家常,旁边有猫,难以形容的安逸感,时间仿佛在这里都掉了节拍,不推着你往前冲,也不赶着去做什么。
   总觉的这样的画面,会从上海的发展进程中被飞速抹去,用不了几年,这一带就会有颠覆性的变化,画面中的这些都会不复存在。那些所谓的小老百姓生活,也会被贴着前卫标签的推土机挤到城市的边缘,拆迁会让他们过上大城市人应有的生活,只是这样毫无防备的邻里间亲密接触,也会被水泥森林阻隔了吧。



   1913老洋行是辽宁路上最显眼的后现代建筑,但是我要找的,是沿河再转一个弯到沙泾路上的另一座特别的建筑。这一代离外滩不远,直线距离大约也就1公里,远处的东方明珠在建筑物上轻而易举的露出尖顶。



   从这里开始,应该就算是“老场坊创意聚集区”了,各种外形特异的旧厂房沿河而立,看名字就知道大多是20世纪初就建起来的,而且基本都拜英国人所“赐”,他们的设计让这些建筑具有了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
   工业时代的老厂房,在现代被成功的改为他用,做餐厅,做茶座,做创意产品贩卖,做设计作品展出,开派对,搞时装秀,曾经的纱纺厂成了艺术的摇篮,是比大商厦大酒店更有新意的艺术空间。总觉的这两种原本毫不搭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般配感。



   等看到这个挂着1933号牌的火车头出现在眼前时,我才确定眼前这座威武霸气的混凝土建筑,就是我要找的1933老场坊了。



   还没进去之前,先来讲讲它为什么这么特别吧。
   历史退回到1933年,一名英国设计师发挥了他的建筑天分,设计出一套精密的房屋结构和建筑工艺的大楼,作为当时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场。没错,这里曾经是个宰杀牲口的屠宰场。当时全世界有那么多屠宰场,可是这一座的建筑规模却称得上是当时全世界的前三甲,并且是现在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它的历史价值可见一斑啊~
   那么,当时花了三百多万白银斥巨资打造的这座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罗巴西利卡式风格的宰牲场到底有多拉风多奇葩,还是得走进去看一看才知道的。





 

   从火车头旁边的偏门一进去,就立觉得穿越了。
   外层那一整圈密布着花格窗的方形外墙里边却是另一片天地,且不说那些饱含文艺范儿的各式商铺,正中间一座高大的圆柱形建筑物就已经够夺人眼球了,原来这就是老场坊的特色之一——外方内圆。更特别的是,正中的这座圆柱形建筑与外围的方形墙体是彼此相连,一座座架空的廊桥错落有致的把空间分割成形状特殊的区域,线条在空中交汇,就好像那些凝固的青灰色混凝土在空中伸展出无数触角。





 

   突然觉得自己走进了一座奇特的迷宫,迷失了方向感,只好跟着直觉随意找一个缺口就走进去。体会一下当年置身其中的牲畜会有什么感觉呢,生冷诡异,一步一步向死亡靠近却浑然不知。
   牲畜有专用的“牛道”,人有人走的楼梯,牛道的设计为了动物行走的便利,还特别设计了防滑的糙面。那些八角形的伞形柱有力的撑起层层墙体,墙顶的射灯虽然打着暖光,但是营造出的气氛却依然森冷。







 

   而最特别的,还是老场坊正中间的这个圆柱形的中空建筑——“中心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中心圆正是当初屠宰牲畜的车间,你还愿意走进这个透出阴暗光线血腥往事的大门吗?当然,如果你就此止步了,是绝对看不到下面这些更奇特的画面了。
   这个中心圆占地面积可不小,弧度优美的法式旋梯在其中旋转而上,纵横交错的廊桥迷宫一般连通到对岸,亮着光的房间是你想不到会开在这种环境下的高档餐厅,不知道在这里用餐会是何种感受。



   绕着旋梯一直上到顶层,没想到居然是一个600平米透明地板的“空中舞台”。后来百度了才知道,这个特别的空中舞台,已经成功承办过很多发布会、设计展和派对了。
   虽然只有4层(因为净空高,大约相当于普通楼房的2倍,也就是差不多7、8层的样子),但是直接走上去还真有点儿心悸,总觉得没有安全感。只有小孩子们胆大无忧,好奇的在上边嘭嘭嘭的跑来跑去,人是越长大越胆小了吗。





   附上当时发的一条有gif动态图的实况围脖,新浪围脖控们可以跟我一起低头体验一下它不一般的舞台感受。

   在这座庞大迷宫里走着走着,就走到这个巴西利卡厅,空旷大厅里回荡的是浓厚的欧式复古风情,这里太适合开派对了,甚至适合结婚典礼,我不靠谱的这么想了一下。



   从中心圆出来,走过曾经专门给牲畜走的廊桥到外围的方形建筑去,来来回回找了半天,总算找到通往顶层天台的楼梯。









   高处的风景总是有不一样的视角,视线可以轻而易举的越过那些低矮的民宅,一片豁然开朗。偶尔飘着些雨星儿,不妨碍有人在这里拍写真,也不妨碍姑娘们在这儿私密的聊天。



   视线所及的城市里,可以找到一个关键词,叫做“混搭”。
   旧时光赋予上海的印记未曾磨灭,被很好的保存下来,和那些最本土的事物一起比邻而居,新时代和旧时代在这片土地上参差不齐的存在,有点儿不和谐,但这,就是上海。

   未察觉的,就在这座大迷宫里耽搁了将近2个小时,还是赶紧继续上路吧,去完成今天最后一个任务,到南京路上买伴手礼。





   环保的跟着地图多走了点儿路去找公交站,一路上仍旧遇到这样典型的上海人家。
   自制的晾衣杆,像是一家跟一家比长,窗台外的花花草草也是少不了的,以前的石库门被改装上防盗门,街道弯曲,偏僻的地方稍显落寞和跟不上这座城市的新节奏。没有哪座大城市能够繁华到顾及每一个角落。
   公交从宽阔大街穿到拥挤小巷,经过旧城改造中的城市鸡肋,满目皆是赫然写着拆字的残垣断壁。这里离繁华的南京路只相隔几条街道,却判若云泥。像所有那些渴求发展的城市一样,这些拖泥带水的淘汰品将会像一根鱼刺一样被拔掉,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的过渡,因为没附带什么历史价值,所以就失去了必须保留的存在感,惋惜之情乏善可陈,消亡和除旧迎新都是必然的。

   南京路上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城市心态了。
   公交车横穿过南京路的时候,步行街上的人流呈现出的几乎是一种接近失控的状态,不是周末,只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但是到下班时间了,而且今天是七夕,或许可以解释人潮汹涌的原因。
车停在九江路附近,下车回头往南京路步行街上走。
   路边墙上大号的某服装品牌广告,暖色的射灯照亮了无数上海人的心声。微博金句有云“爱上一座城,大抵因为这里住着一位你爱的人”,换我来说,爱上一座城,大抵因为它契合你的性情,有你爱的气质,和长久生活下去的愿望。



   走上南京路以后,所有的老字号大楼就接踵而至了,特殊的造型和颜色标明了它们的身份和地位,永安百货、和平饭店、哈同大楼、美伦大楼、东亚饭店和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上海第一食品公司(新新公司)、上海第一百货(大新公司),等等诸多老字号鳞次栉比。百年前的远东第一商街,如今的中华商业第一街,确实难以形容的繁华和优雅。











   

   等我和老妈提着大包小包的上海特产从商店走出来的时候,吹起微凉晚风的南京路已经在黑夜里绽放光芒了。
   远处七重天宾馆的外墙上巨大的温度计显示此刻南京路上温度24,夏末秋初七夕乞巧,甜蜜情侣填满街道。远在羊城的李先生独自在家,又是一个没法一起过的情人节,我发了条微博圈上他送上一朵电子玫瑰聊表心意。

   关于上海的故事,到此就要画上完美的休止符了。不长不短的三天时间里,我亲自丈量了一座有历史的城市,也是有未来的城市,而它的过去和未来,我在同一个时空看尽。
   下回分解的将是钱塘杭州。人间天堂vs十里洋场,谁又胜谁一分呢。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