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还要对答毛主席语录!

发布时间:2016-11-02 23:03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11

计划经济时期购买物品需要票证,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会感到不可思议,但对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人来说,却永远不会忘记。当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在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时,都要手攥一把票证。


1、买纽扣

1967年,正是文革高潮,处处闹革命。到商场购物都要互敬军礼,互说革命话,所以很多年长者不愿到商场购物,以免答不出相应的毛主席语录和革命话。

“要斗私批修。同志,我买几个扣子。”

“为人民服务。你要哪一种?”

“抓革命促生产。这种多少钱一个?”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每个5分钱。”

“下定决定。我来六个,共三角钱。”

“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拿好了,慢走。”

缝衣、缝纽扣得用线,买线还得带上线票!


2、请宝书

文革时期,称祖国为“红色江山”,称毛泽东著作为“红宝书”。人人都渴望能得到一套“红宝书”,为解决供不应求的局面,只得按计划供书,人们凭证取书。“红宝书”严禁“买”与“卖”,只能“迎请”与“敬献”。


3、廉价的查抄品

文革中后期,部分查抄物资由各区“查抄办”发售给“革命群众”,便出现了“查抄物资处理购物证”。票证上方印有“最高指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似乎是在提醒购物者:狠抓阶级斗争,是有实惠可得的。


4、眼药水瓶的妙用

文革时期,一位作家就被下放到某农场成为农工。当时,食油的供应比粮食还紧张,每个农工每两个月只供应一两油(那时是16两为一斤),这实在是在少了,作家最终想到了用眼药水瓶将油滴于菜中的办法,后来每个农工都好像得了眼病,纷纷去买眼药水。


5、三选一

一张票证,雨伞、草席和铁锅,三种物品只得选一种。当年人们选择最多的是铁锅,锅、盆、饭盒之类的商品供应紧张,万一用来炒菜做饭的锅坏了麻烦就大了。这样一来,就剩下了大部分草席和雨伞,直到年底票证要到期了,人们只得不情愿地买了雨伞和草席。


6、走后门儿

“走后门儿”就是买东西不走正门儿,在后门儿靠人情买东西。“走后门儿”的东西大多是副食店里经营的副食品,如肉、蛋、鱼、罐头及调味品等等。当时百姓流传这样的话:“粮食不足,副食补。走后门儿,不是朋友就是亲属。”



7、瘾大的烟民

烟票也有讲究,按工作性质、职务高低,进行甲乙丙等级制的供应,烟民国度中竟也讲等级,实为罕见。


8、分肥皂

肥皂在票证时代的供应一般每人每月一块,也有0.1块的,还有0.9块的,非常不好分,这需分皂师的细心与耐心,这也是票证时代的数学之应用。


9、珍贵的煤票

买煤需凭煤本按户供应,三口之家和三口以上之家的供煤标准不一样。平房之家主要用煤球,但买来的煤球,煤灰比煤球多,必须把煤灰再用水和好,揉成煤饼往墙上一贴,又省地又好干。这煤饼整齐地贴在墙上,已成为当时一景。


10、镇宅之宝

票证时代,除了各种票之外,家家户户都拥有的几种购物本、副食本、工业本等等都是人们的命根子。万一什么本子丢失了,待补发也要等上半年,这半年什么东西也休想买了,生生能把人急死。


[p=25, null, left]真的是什么都要票,小编也是看醉了,站友们呢?庆幸没生在那个年代里。

稀饭票


卫生纸票


粪票


觉悟票


肝炎病副食品卡


分娩专用酒票


购粮奖胶鞋证


产妇病人肉票


民工口粮供应票


小学生早点专用票


生育,结婚,死亡棉券

再也没有小巷深处和大街上那首尾不见的排队购物长龙;再也不用每年尺尺寸寸,每月斤斤两两,家家户户年关月头都要数来点去的票证;再也不见街上流行的黑、灰、蓝色的棉袄和制服。

本文内容由 我斯 提供

[我要投稿](责任编辑:bigworld)
  • 上一篇:徐州实现集中供暖 连云港淮安南通推进不顺利
  • 上一篇:尘封77年的爱情:93岁奶奶台北忠烈祠见丈夫灵位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