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仅应注重经济效益增长,也要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建设企业文化。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上海的地标建筑国际饭店的企业文化就搞得有声有色、很有水平。
壹 办培训
24层的国际饭店一度是中国人的骄傲。早在国际饭店建设施工时,投资方四行储蓄会会长吴鼎昌和饭店首任经理卢寿联就开始谋划员工招募培训事宜。根据饭店经营与规模,欲建设一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能接受现代化管理、具较强应变能力、技术过硬和能熟练操持英语的员工队伍。饭店通过上海各大报刊刊登“国人自建远东最高楼于静安寺路即将开业,招聘具有中学程度侍应生(即服务员)”的招聘广告。
广告一见报,因待遇不薄且每月发两次薪水,应试者蜂拥而至。上世纪30年代,高中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高中生的加入,保证了应聘人员的文化素质。随后国际饭店委托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应聘考试。考试分笔试和口试。笔试为“3+1”,即语数外加综合常识。口试则为智能与态度应对等项。通过初试复试和决试三阶段筛选,饭店在众多应聘者中录取了72名作为首批侍应生,可谓百里挑一。
卢寿联深深懂得高水准服务对饭店成功经营的意义。为了让侍应生适应今后工作环境和节奏,他高价租下常德路新闸路一幢洋房,建立“侍应生训练所”。有人不解:侍应生又不是上层管理人士,值得如此高投入?卢寿联坚定认为:创造一流服务,就需要一流的第一线员工。自身若没有生活体验,如何能明白客人需求?
玉不琢不成器。培训课程安排非常紧凑,中华职教社排出最强教师阵容,由美籍教师罗旭脱太太教授英语,著名戏剧理论家洪深等也应邀执教,对这72名侍应生作集中、系统、正规、严格的强化训练。每天清晨6时起床,在哨声中集合出早操。训练完毕,8个人一桌吃早餐。餐后扫地、倒痰盂、揩楼梯、清洁教室卧室。上午8时45分开始上课。午餐时间12时。下午1时继续上课到4时。5时至6时课外体育运动。6时晚餐。晚上6时30分至8时夜自习。8时30分就寝。侍应生业务训练课目极重实际,分学科:精神讲话、应用文、外语、侍应学、中西菜谱及酒谱、心理学、账务须知等;术科:体育训练、劳动训练、技术训练、参观实习等。培训历时9个月,饭店遵循“严师出高徒”祖训,考试频繁,处罚严厉。
饭店还不惜工本聘请沪上一流犹太西服师,为他们定做制服,展示出上海旅馆业从未有过的新奇与气派。当首届侍应生列队行走在大街上,不凡气质,配上挺刮的高级燕尾服、闪亮的帆船店徽,一时轰动上海滩。
饭店开业后,针对中国旅馆业人才缺乏状况,第二任经理林勉之敢于打破常规,从沪上大学生中选拔人才苗子。1943年5月,前往沪江、圣约翰、大同、震旦、复旦、之江等大学张贴布告,采取半工半读形式招收一批“工读生”。前来应试的有70多名大学生,经考试录取36名。工读生每天下午5时开始培训,课程设旅馆理论、服务规程、餐务常识和侍应实习。晚上10时下班。一个月试下来,工读生制度取得良好开端。这批大学学历侍应生,将国际饭店整体服务素质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尽管此事曾在上海各界掀起波澜,各大报刊竞相讨论,《大学周报》记载更为详尽,毁誉参半。但饭店高层咬定青山不放松,最终确实收到满意效果。能坚持到底的工读生均受到经理室重用。
贰 编杂志
饭店除了给予新任工作人员固定训练程序外,平日还鼓励职工进修和学习。饭店在成立9周年之际,隆重出版了中国旅馆业第一本杂志———《帆声》月刊。《帆声》在出版界内独树一帜,一方面提倡旅馆文学,发表有关旅馆业的学识和参考资料,另一方面鼓励旅馆从业人员研究与写作,使旅馆事业也成为一种教育化的公共事业。
经理室对《帆声》相当重视,总经理孙立己和经理林勉之亲自挂帅担任杂志社正副社长。经理室秘书兼人事科主任奚均礽兼总编辑。
《帆声》征稿范围基本围绕旅馆业展开;征稿对象以本饭店员工为主;征稿内容大致分为十类:研究性、报道性、介绍性、修养性、文艺性、记事性、调查性、掌故性、推广性、读者信箱。
翻阅目前存世的7本《帆声》杂志(其中第3期和第7期系孤本),可以看到有杂志社领导的贺词;有旅馆业专家特意为《帆声》创刊撰写的如何管理旅馆的讲义教材;有介绍世界几大著名高层建筑的随笔;有指导冬令进补的保健型小品;有国际饭店14楼摩天厅的特写;有修养讲座:饭店对员工自身修养抓得挺紧,认为职业青年的“本钱”不是钞票,乃是高尚的品格德行、丰富的知识技能、康健的身心体力、诚恳的待人接物和奋斗不息的精神;有食谱简介:作者利用从事餐饮业优势,教读者如何调配鸡尾酒、制作牛肉浓汤等,并答应若哪位读者对国际饭店某个菜肴有兴趣,而欲知其烹饪手法,可来信向编辑部咨询;有抒情诗歌;有小笑话、生活散文、人生心语;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连载;有旅游散记;有侍者日记:年轻侍应生把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详细记录下来,显示平凡岗位不平凡理想不平凡事业;有直接根据英文原版书刊翻译过来的译著;有描写侍应生业余生活的独幕话剧;有编后记。
《帆声》杂志16开大小,每期28页、选登长短不一近30篇稿子,加起来洋洋洒洒上万言。从文学角度评判,《帆声》跟《生活》《语丝》尚不能比,但与一般综合性期刊没什么区别;从外语角度出发,基础扎实,两种语言运用自如;从编辑角度考量,相当不易,要知道1个总编辑加上2个责任编辑都不是科班出身,且在饭店均担任固定职务,上班必须专心致志本职工作,组稿审稿排搞只能抽空进行,受制于有限时间和精力,凭借业余水平,却能编出完全专业杂志。
叁 搞联谊
饭店为答谢员工一年来之辛劳,会于小年夜中午假座14楼摩天厅召开“员工同乐会”,请吃年夜饭,还可携带一位眷属或亲友参加。平日里侍应他人的,当日成了座上客。12点钟刚敲过,整个摩天厅几乎坐满,洋溢着欢乐和喜气。
孙总经理致辞,林经理讲话,然后品大菜观演出。演员多数由员工自己客串。第一个节目小提琴独奏,琴声悠扬;接着是钢琴与小提琴合奏;男女声二重唱和独唱;梅派的《四郎探母》赢得一阵阵掌声,但风头立刻被摩天厅驻唱红歌星欧阳飞莺小姐盖过,她的反串《玉堂春》声情并茂,引得“再来一个”此起彼伏,欧阳小姐返场加唱《何处不相逢》和《卖糖歌》;前沪宁沪杭铁路局名票友会计科的孙士徵和曾闻名上海的云社票房票友秘书处的蒋茹之小姐分别演唱了评剧《鱼藏剑》以及京剧《借东风》,两人的舞台功架和唱腔一瞧便知是登过台亮过相的;《帆声》总编辑奚均礽夫人是前青岛名票友,凑热闹献演一段《苏三起解》,她咬字准确,再配上14楼领班马知平的京胡伴奏,相得益彰;餐务部李名章也是一位票友,一曲《武家坡》接一套长棍术,歌声豪迈、铜棍翻转;多才多艺的赵景阳先唱一段《打严嵩》,后露两手绝活,表演从摩天厅驻演魔术师那儿偷学来的“巧连数字”和“燃钞复原”,简直像真的一样;大力士庄和德舞动石锁如飞,肌肉发达、身材健美,这时欧阳小姐禁不住众人喝彩,重新上台演唱了成名曲《教我如何能忘你》;而谱曲此歌的陈歌辛恰巧来到会场,被主持人一眼盯上,顿时起哄,让陈先生用俄文演唱一曲《伏尔加船夫曲》,陈歌辛浑厚男中音博得一致好评;摩天厅驻演杂技团潘玉珍兄妹表演的杂技,惊险刺激。虽说这些节目平时天天演,但员工们上班顾不上看,这天可谓一饱眼福。
肆 打比赛
国际饭店员工中不少人都爱好文体活动、擅长各类球技棋技。经理室鼓励员工利用休闲时间积极开展文体活动。鉴于饭店游艺室开放后常爆满,尤其乒乓台旁更是热火朝天,个个欲试身手,所以决定举办乒乓球公开赛。首先是团体赛,由各部门分别组队报名参赛。比赛采取单循环制。然后是个人赛,分甲乙两组展开。甲组采取双循环制,乙组采用淘汰制。获奖部门和职工均由饭店给予奖品留作纪念。
饭店内部比了不过瘾,随即冠军孔雀队挑战新雅酒楼队,大战7个回合,结果孔雀队技不如人,以1比6败下阵来。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象棋赢了回来。国际饭店的棋手5比0大胜对手。
员工中不乏篮球好手。饭店以“帆声”命名,组一支篮球队,经常趁余暇去戈登路(今江宁路)球场练球。待配合熟练再与外界过招,免得重蹈孔雀队覆辙。
饭店西餐部理事张祖望绝对铁杆足球迷。那年月没有电视实况转播,只能赴球场看球。每逢本市足球比赛,他场场必到。人家踢不如自己踢,于是向经理室倡议,组织一支足球队。会踢足球的员工也不少,所以很快成立甲乙两队,借用饭店前面跑马厅场地训练。还请来威震沪上、原东华足球队队长、林经理大学同学李宁当足球队顾问,指导战术指挥比赛。
伍 爱生活
游艺室里另有围棋、军旗、跳棋等棋类,近千本图书,30多种杂志和三份报纸。员工们下班后(早班)或上班前(晚班),都乐意去游艺室坐坐,消磨点时光,增加点知识。
每当春光明媚或秋高气爽,饭店均会组织员工外出旅行,徜徉大自然,缓解工作紧张带来的压力。
国际饭店乐队名声在外,曾为上海响应“新生活运动”举办的团体婚礼伴奏。自第1届一直吹到第15届。
除了文体活动,经理室极其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专门在《帆声》杂志里辟出一块《同仁小志》栏目,把近期员工的红白喜事以及弄瓦弄璋等一一收集通报,使员工倍感温馨,从而忠心耿耿为饭店服务,工作起来特别卖力。(作者:徐鸣)&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