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莫斯科的游客都知道,莫斯科有一处可远眺全城的名胜叫麻雀山,过去叫列宁山。这里方圆数公里,春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秋冬红叶飘零,白雪压枝,脚下的莫斯科河和山上的莫斯科大学主楼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绝美的俄罗斯风景油画。中国人喜爱的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词作者、著名诗人马杜索夫斯基从麻雀山得到的灵感创作而来。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就坐落在麻雀山附近。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中国驻俄大使馆见证了中国与苏联及俄罗斯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旧馆换新颜 当年记者任代办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日,中国和苏联建交并互派大使。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了“国字第一号”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几乎与此同时,在王稼祥到任之前,中国政府任命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戈宝权为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兼临时代办,并即刻开始建馆工作。戈宝权成为新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戈宝权接到国内指示后,即刻拜会苏联外交部,接着即前往位于莫斯科克鲁鲍特金巷十三号的原国民党政府驻苏使馆,执行大使馆的保管和接收工作,同时着手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原国民党政府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翌年在莫斯科建立大使馆,馆舍是当年苏联赠送给孙中山先生的—幢十八世纪的别墅式建筑。一九四九年,这里成为新中国的首个驻外大使馆。
一九四九年十月三十一日,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一行乘专列抵达莫斯科,受到高规格的欢迎。在克鲁鲍特金巷十三号,王稼祥主持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异国升起,标志着新中国已走向世界,新中国的外交官走上了国际舞台。
荒郊变黄金地段 使馆成景区
今天的中国驻俄大使馆位于莫斯科友谊街六号,馆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占地十数公顷,是外国驻俄使馆中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使馆之一,常引得到使馆出席活动的他国外交官的艳羡。
他们或许不知,麻雀山附近过去算是莫斯科的郊区,只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莫斯科大学、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中国大使馆等相继建成,这里才逐渐成为市区一部分。由于这里环境优雅,学术氛围浓厚,如今已是莫斯科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
苏联解体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成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
使馆门前是一个小池塘,周围绿树环绕,是夏日休憩的乐土。隔着一条马路即是莫斯科大学校区。馆内同样湖水荡漾,绿树成荫。使馆主建筑内部按照中西风格装饰,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上世纪九十年代,馆内又新建了网球场和室内游泳池等各种设施,这样既可以让馆员们有个身心放松之处,同时又是一个开展外交活动的好地方。
有趣的是,随着中俄旅游、文化交流的加深,到俄罗斯旅游观光的中国游客日渐增多,现在中国驻俄大使馆也被精明的导游连带“开发”为麻雀山一景。每天大使馆门前都会停上几辆旅游大巴,中国游客纷纷站在“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的门匾下,在异国的“家门”前“咔嚓、咔嚓”忙个不停,记录下“到此一游&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