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名牌“钟山表”下月将告别中山陵景区

发布时间:2016-12-14 10:42 发布:上海旅游网 浏览:13
3月的南京,春意醉人。一个阳光暖人的上午,王美华和稽必芳两位女士结伴到中山陵赏梅,赏梅前她们踱步来到南京手表厂。去年,她们俩双双从手表厂退休。听说厂子要搬出中山陵风景区,她们特地再来看一眼这个曾经工作过30多年的老地方。


  厂门依旧,却添了几许沧桑。老厂长武中奇亲笔题写的“南京手表厂”几个大字依旧在目,只是落款“武中奇”3个字中已少了一个“奇”字。一侧墙壁上10多块铜牌,似乎还在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当年的风光……

  下月搬出风景区

  厂内,这个花园式工厂看上去是那样安静,也是那样有序。多年弃用的大礼堂已经开拆,职工宿舍区也在拆迁中,拆迁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下一步就是厂房。几乎所有的职工都知道,厂子要拆了。厂长赵建强说,拆迁正在有序进行。一位负责拆迁的领导告诉记者,按照市政府的“拆迁令”,这里在4月底前就要基本拆完。


  南京手表厂脱胎于上个世纪50年代成立的江南钟表厂,60年代迁至四方城一带。但现在,曾风靡一时的“钟山表”,早已停产。偌大的厂区,除留下几个车间用于机芯生产外,其余的基本已经租赁给他人,做油墨的,做服装的,做工艺品的……租金成了手表厂一块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手表厂还有400多号职工,约是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车间内,职工依旧坚持在岗位上,略显陈旧的生产线还在运转。夹板车间一工人师傅面对记者的到访,没有太多的话语,他说对这个厂还是挺有感情的,希望厂子搬迁后能有好地发展。


  生产计划处王处长今年已经63岁,退休返聘。他告诉记者,现在厂里主要生产机芯出口,月产量大概在4—5万个。

  想当年“一表难求”

  1958年就已进厂的退休老工人高秀珍,见证了南京手表厂的整个兴衰史,如今回想起当年的辉煌还难抑内心的自豪。


  “上个世纪70年代是手表厂的鼎盛时期。那时,可以说是‘一表难求’,排队买表,很常见,还得凭券才能买到。”高秀珍说。


  生产计划处王处长说,当时一块“钟山表”只有30元左右,与一块120元的“上海表”相比,价廉物美,非常抢手,厂里月产量最高达到20万块,手表厂上缴的税收名列南京市第6位。


  但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进口电子表、石英表占据市场,国内组装手表的商贩也多了起来。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钟山表”开始萎缩。


  受冲击的不仅仅是“钟山表”。当年像“钟山表”一样的老字号,都陆陆续续走了下坡路,或退出江湖,或勉强维持。一些坚持下来的老手表厂,现在多半也在靠组装生存。南京手表厂的兴衰,实际就是国产手表业的一个缩影。在南京手表厂,有一块牌子“南京台友钟表有限公司”引起记者注意。一旁的职工说,那是当年为了应对市场冲击,手表厂与一家台湾企业组建的合资公司,生产过“时友”牌石英表,但未能止住手表厂下滑的趋势。厂区一个关于“时友”的告示牌上写着“定牌生产:庆典纪念表、广告礼品表、万年历台表……”短短几行字告诉来往的人们,这里基本不再批量生产手表了。事实上,“时友表”也已退出消费市场多年。

  另觅他居静候“知音”

  主管部门南京轻工产业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伴随着整体搬迁,南京手表厂将在南京麒麟门征地约30亩,新建厂房,从事手表机芯生产,此外还将提供精密机械加工服务。


  采访中,对于厂区即将外迁,手表厂职工表现得比较平静。这也许不是他们目前最为关心的。他们期盼的是,能在搬迁后尽快改制。通过改制,厂子发展起来,自己也能有个比较好的奔头。曾经与南京手表厂有过共同辉煌,也有过共同困境的上海手表厂,1999年破产改制后重获新生。这给了职工们信心和希望。


  其实,早在两年前,南京手表厂就已迈出了招商改制的步伐。曾有香港、天津两家手表生产企业前来探索过合并重组,但后来一直没有实质进展。这次搬迁,主管部门再次对南京手表厂提出了招商改制的要求,并把主业定在有市场价值的手表机芯生产上。


  目前南京手表厂仍是全资国有企业。

  ■ 记者观察

  老名牌将往何处去

  南京是座老工业城市,凡是上了年纪的南京人都能如数家珍地列出一批曾经令他们无比向往的老品牌,像“熊猫”缝纫机、“三乐”洗衣机、“青松”电视机、“伯乐”电冰箱、“大桥”自行车等,如今都已逝去。


  与这些已经逝去以及其他正在逝去的老品牌一样,人们此时此刻对“钟山表”也提出了同样一个问题:“何去何从?”


  我们也几乎同样能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要正视老品牌价值,让它重现辉煌”;一种是,“老品牌已失去生存的环境,不具备足够的市场能力”。


  去年夏天,南京手表厂在太平商场低价展卖库存的“钟山表”时打出了一句煽情、又令人回味的宣传语——“一段激情岁月的历史见证,一段难以忘怀的遥远记忆!”而当时难得一见的热销场面,又让人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怀旧,珍藏纪念,是当时热销的唯一动因。一位经济学家说,这些老品牌从诞生那天起就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它是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对于他们的远去,我们无须指责,也无须惆怅,我们需要做的是“回头总结”,然后是“向前发展”。

  • 上一篇:江苏景区“搬到”印度“叫卖”
  • 上一篇:详细规划昨开始公示 玄武湖规划四大亮点解读
  •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