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中坞的那个北大资源学校,附近有便宜的小旅馆吗?价位在100元以下的,就两天,

发布时间:2024-05-16 23:21 发布:上海旅游网

问题描述:

问题解答: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给道德教育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特殊的使命。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无疑在整个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近年来,高校德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道德现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道德迷茫、弄虚作假、抄袭舞弊等等。本文拟对往往被视为无关本质的校园公德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 校园公德问题不容忽视

公德即社会公德的简称,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主要指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尊重他人人格、讲究卫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校园公德是社会公德在校园中的具体体现,是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目前,高校中确实存在一些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公德失范行为,现将校园公德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概述如下。

乱丢废物。在观察、走访的一些学校中,在校园公共区域内、特别是教学楼门口,扔弃的烟蒂和吐出的痰迹随处可见。在楼道、尤其是教室里,基本上都发现有空饮料瓶、废纸片和食品包装袋等。随机问访一些学生,大多数认为这样做是无意识的,部分则是回答 “方便”。

损害公物。典型的是在书桌、椅子上刻划,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在教室的墙壁上涂抹。上面写出的内容大都是消极颓废、甚至是思想不健康的语言垃圾。这不但破坏了公物,也污染了人们的视觉及心灵。

语言不美。部分学生说话便带出脏字,而且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也坦诚地说:“不是故意的,只是习惯而已。”一些学生当别人意见与己不同时,尤其是当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制止时,往往恶语伤人,庸俗不堪。

举止失范。一些学生在教学楼道内大声喧哗,破坏了教学环境应有的宁静与和谐;课间休息时坐着书桌脚踩椅子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部分谈恋爱的男女生在校园内勾肩搭背、搂搂抱抱,甚至旁若无人地当众接吻。这些缺乏羞耻感的行为,令视者极不舒服。

节约能源意识淡漠。相当部分的教室,经常是课后无人主动将电灯、电扇等关掉。即使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也总是“想不起来这些事情。”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则是近百人的大教室中,总共只有几名学生自习,但灯也是全部照开不误,他们离开时则扬长而去,灯光照亮后来者。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离不开公民的道德建设,即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践行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公德意识,文明的行为方式,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秩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论语中有“行已有耻”之言,意即自己做事要用一种耻辱感来约束自己。上述现象看起来似乎都是些日常小事,而且这些行为确实只出现在部分学生身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对与错、美与丑、荣与耻等是非轻则模糊,进而混淆,甚至颠倒。如此等等问题的存在,若不重视、不解决,势必影响学校的风气、育人的环境及高校的形象,也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环境及公民素质。

二、强化校园公德教育刻不容缓

强化校园公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推进,使人们对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确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道德教育途径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一个人只有言谈举止、行为活动符合基本道德,践行着社会公德,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大学生是社会公民,而且应当是优秀公民。在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高校依然可以说是接受全面、完整、系统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是经过多年系统教育后的成型期。这里有专门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良好的公德意识,同时还有严明的校纪校规。所以大学既是学生形成完美的公德意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升华为“慎独”境界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化等问题出现,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环保连着你我他”连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身体力行,但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环境竟施以上述行为,这实在发人深省。一个不爱护自己学习环境的人能爱护更广大的社会环境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强化处于基础地位的校园公德教育,是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的切实要求。

强化校园公德教育是增强德育实将效性的需要。相当一个时期,尤其是自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实施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得到极大加强。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不够理想。我们的德育就是要通过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范教育来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知道为智,体道为德”,道德的“知”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在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把它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最终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知行割裂,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社会公德的培养。校园公德方面的某些不良现象虽然是小事,但作为道德行为习惯,它是道德修养的直接体现,也可以说是检验德育实效性的具体尺度之一。如果说一个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仅仅缺乏社会公德、校园公德,其荒唐可笑不言而喻。一个不能“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起码道德准则”的大学生,又何谈道德、理想、信念呢?所以校园公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高校德育的一面镜子,因为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强化校园公德教育是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道德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更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高校是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它一方面传承传统道德,另一方面倡导适应未来发展的新的道德理念。高校担负着培养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就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到能否实现以德治国。大学生只有成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才能使高校实现通过培养道德高尚的个体、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功能。由于高等学校是创造、传播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的殿堂,是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场所,所以它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角色赋予了他们特有的文明属性,同样也赋予了大学校园特有的文明属性。高校应以其良好的校园道德风气、文明环境、精神面貌等自身道德建设的成就,在社会上起到示范作用、辐射作用,以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如果说道德迷茫、拜金主义是受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那么连小学生都能遵守的行为规范一些大学生为何做不到呢?从道德的“底线教育”抓起,从德育的细节教育抓起,这是解读道德教育成功范例的启示。所以,高等学校的校园公德问题值得深思和进一步探究。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