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河南 > 旅游游记

这里是[河南] 不是“荷兰”

这里是[河南]   不是“荷兰”
这里是[河南]   不是“荷兰”
这里是[河南]   不是“荷兰”
这里是[河南]   不是“荷兰”
景点:河南/henan
出发地:天津
目的地: 洛阳 龙门石窟 白马寺 老集 登封 少林寺 中岳庙
入库时间:2016-07-21 22:43
游记浏览:40
旅行天数:3
游览景点:["天津","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青年宫","老集","洛阳","登封","少林寺","少室山","嵩山","三皇寨","登封","中岳庙","天津"]
出发时间:2013-10-06
旅游简介:女皇真的太美了!【序】  最最最早“河南”给我的印象就是“河南;荷兰傻傻分不清楚”。好像很国际化的地名。 地理位置也很特别,虽然叫河南,但整个省并不完全算是南方。还有河南话也很有意思。哈哈,说了这么多...
旅行花费:3
游览月份:10
旅行游记

1 女皇真的太美了! 天津 -洛阳 -龙门石窟 -白马寺 -青年宫 -老集



【序】



  最~最~~最早“河南”给我的印象就是“河南;荷兰傻傻分不清楚”。好像很国际化的地名。  地理位置也很特别,虽然叫,但整个省并不完全算是南方。还有河南话也很有意思。哈哈,说了这么多傻话,还是要普及一下地理知识。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曾长达五千年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更是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举世闻名的古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圣贤文化、武术文化、宛商文化等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姓氏文化、诗词文化、礼仪文化、戏曲文化等博大精深;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源地。






{正题开始}


  9.30晚八点多我们一行人自驾自【天津】出发,同样是开了一夜的车,早上7点多到达【河南洛阳】,下了高速公路就来到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尊“大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 画册

http://lvyou.baidu.com/pictravel/a7a247dee6b82336131aa203


  这次旅程开始习惯了多拍些照片,原来每一次按下镜头都是很有目的的,以至于出片率不是很高,倒是我爸爸喜欢走一路拍一路,看到什么都拍,他说说不定好片子就在不经意出现。而且我发现多拍一些,记忆就能多保留下来一些。

来到河南感受到的就是暖和的天气,基本天津高了至少有三度,在天津已经有点冷了,听说当天天津还在下小雨,但是在这最高气温还有29度呢。爸爸妈妈还带了很多厚的衣服根本用不上。不过这几天河南基本都有轻雾,天都有点灰蒙蒙的,以至于之后在远方我平台拍龙门全景也不是很清晰。好在没有下大雨已经感恩了。

  停车场停了车,我们往景区那里走,会过一座大桥“龙门桥”,到达桥的对面转弯到桥下,会来到“青石广场”,看到沿河的绿荫大道,很像到了杭州西湖。在这里的票务中心买票。这条路走到头就到了【龙门石窟】的“西山石窟”大门。(其实在去这里之前我翻阅过一些驴友的介绍,说精华的部分都在“西山”这边,包括那尊“大卢舍那佛像”,东山石窟比较少,而且破坏的比较大,在没有看到大佛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最先进的是“东山石窟”,

因为“西山”这边在我看来,被破坏的也不小。


  走过“龙门桥”,对面就是这个石牌。因为正逢国庆佳节,周围摆了很多花卉。

  从石牌位置右手边的公路下去,转弯就可以下到桥下,走到通往龙门的大道,这里像个花园,又像是杭州西湖边,河边吹吹风很舒服,尤其是一夜没睡觉,也清醒一下。












  听路过的导游说这块石头叫“牡丹石”,急忙拍了一张,因为后边有大批的旅游团排队拍照,但是在之后的洛阳城里到处可以看到有卖这种石头的,不知道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







  这里我要稍详细的放一些【龙门石窟】资料。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国家AAAAA级景区,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另外两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将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而皇帝又以真龙天子自居,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因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一直在等待看到“卢舍那大佛”,但一直以为自己身处东山,待会到对面才能看到,不过在中途看到一个很高的楼梯平台,我以为会和刚刚看到的一些小石窟差不多,(有些石窟是建在半山腰的,都要走楼梯爬上去看,之后再下来。)爸爸因为开了一夜的车很累,就说让我们上去看看,他和妈妈不去了。但是我们上去看到的就是我一直像看到的卢舍那大佛,当时我有点傻了,上楼梯最后那一刹那,大佛出现在我眼前,当时我在想怎么东山也有卢舍那大佛?还是这尊佛和卢舍那大佛很像?最后我明白了我们游览的一直是西山,后来我们把爸爸妈妈叫了上来。





  在游览过程中,爸爸突然发现路上有个老太太很面熟,聊了一下发现不仅是老乡,还算是住得不远的街坊,身在外乡有一点好处就是原本不认识的人们,此时倍感亲切。


  出了西山过另一座桥,到达对岸东山景区,要注意出了西山就不能回去了

  在东山,爸爸看到一面石壁对我讲,这面石壁上的断层剖面纹路是斜的,可以看出这座山虽然现在看是直上直下的,但是看纹路,之前应该是倒下来过,又历经岁月看到现在的样子。


  走下了东山就来到一个河边平台,可以看到“大卢舍那佛”全景。










  下个目的地是【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山腰,其建筑古朴浑厚,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该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后),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为“香山寺”。当时的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霄,石像七龛,浮图八角”。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


  在路上可以看到众位高僧的石像。





  寺中有很多碑亭,文献亭,既可以让游人休息,也可以学习。


  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衣钵塔:香山寺第一任住持僧履公寿之塔。

  在寺中有一处地方很特别,看到聚集那里的人很多,过去一看原来是“蒋宋别墅”。这是一座二层青砖小楼。清雅而古朴。小楼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是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题写的“蒋宋别墅”四个大字。蒋介石曾在这度过五十大寿。


  资料记载:香山寺里的这座蒋宋别墅建于1936年——当年,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洛阳分校主任、洛阳地区警备司令的祝绍周联合河南省府,由当时的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主持修建。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此居住36天后,这座别墅便处于沉寂状态,75年里从未面向世人开放。


  我们首先走进长廊右侧的会议室。室内正中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桌上铺着军绿色的桌布,桌子正前方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会议室的一角,一台美式电扇引人注目。工作人员说,这台电扇是是根据资料记录复原出来的,反映出蒋介石一贯亲美的倾向。

  正对着会议室的,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会客厅。柚木地板、高级沙发,客厅中央铺着厚厚的地毯,客厅正前方同样是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而画像的侧面则是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天下为公”的牌匾。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当前十八罗汉和精美的佛龛供奉在白马寺,三世佛原安奉于洛阳潞泽会馆大殿内,洛阳博物馆重新在新馆开辟故宫文物展览,把三世佛造像移于洛阳博物馆新馆中展出。



建筑资料介绍:


山门


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寺门外有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于1935年迁移至此。

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全名分别是“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和“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山门内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


接引殿


在一般的寺院中较为罕见。它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该殿在清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时重修,是寺中修建时间最晚、规模最小的佛殿。


清凉台


位于寺院后部,建于汉代,以青砖垒砌,长42.8米,宽32.4米,高6米的高台建筑,台上中心建筑为毗卢阁,与四周的配殿、门楼、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处院落,称为“空中庭院”。

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相传这是汉明帝少年时的避暑读书之处,后来让给两位高僧下榻。毗卢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阁内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作原料而铸造成的,共计5050尊。毗卢阁两侧的配殿分别是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内有二位高僧的塑像。清凉台的东西两侧还新建了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的中华古佛和印度政府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毗卢阁


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焚经台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


齐云塔


白马寺以东250米处,是寺院的附属建筑。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女真士兵烧毁。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

现存宝塔建于金朝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如今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这座塔是洛阳一带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与白马寺东西相望、交相辉映。

因为当天出了白马寺山门爸爸已经筋疲力尽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再往远处走,没有到塔下去看,也不知道有这座塔,是出了大门我看到街上的宣传画,得知寺中还有一塔,不过我们后来住的旅馆,从窗外就可以远远望到这座塔。


石榴树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


天王殿

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

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

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

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大佛殿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

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2500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

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从此这一形象深入人心,成了慈悲和快乐的化身。


这座殿后面供奉着关公像,爸爸特意向殿中的老师傅确认了一下,这在其他寺院是很罕见的。


大雄殿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


毗卢阁

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

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正中三主佛背后佛龛为清朝香樟木佛龛,榫卯结构,至今仍可拆卸。


接引殿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

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

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爸爸不让我在这拍照

这一天到过的寺院给我感觉很清静,而且有点不习惯,不习惯听不到寺院中听不到佛教歌曲的声音。



  未来总体规划


  白马寺将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扩建2012年5月洛阳市公布,未来的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被划分为多个区域,规划设计门前广场、中轴礼佛区、国际寺院区、菩萨道场区、佛学院区、综合服务区、公共服务区以及绿化隔离区等,新编制的白马寺总面积达1300亩。白马寺红围墙内古建区现有面积48.6亩,在扩建中将全部原貌保存。,预计总面积将达到1300亩。其中国际寺院区预留了包括印度风格佛殿泰国风格佛殿在内的10个外国佛殿的建设用地。


  目前印度佛殿基本已经完工,泰国佛殿还在建设当中,刚进景区检票大门左侧就可以看到,非常明显。即便不进景区,远远看去也能看到这些建筑。

 







  白马寺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释源美术馆”,在“清凉台”东边的“藏经阁”一层。这里经常会做不同的展览,这次我看到的是河南当地一位有名的美术家王旭的个人画展《离尘》,展出的美术作品多以油画和水彩画居多,主题是探讨圣灵佛性,特别的是画面中的主体“生灵”都是在人们印象中比较肮脏的昆虫,像是苍蝇、蚊子、屎壳郎这些。绘画笔触也非常随意,并不是大众能够轻易接受的那种细腻画质。看过整个展览,给我个人的感觉有点懵懵懂懂,一知半解,觉得能感受到他传达的思想,但似乎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是我还没发觉的。





  马路对面就到了洛阳老街,也叫【老集】。白天是一条十字商业街道,到晚上就是热闹的夜市。不过这里的街道卫生做的不是很好,地上都是垃圾。最早查阅资料,洛阳老街有一个标志性的鼓楼建筑,很想去看看,我也觉得有鼓楼的地方它的周围也是这个城市最中心,也最具代表的地方。   在街上问了几个人,基本不是游客就是外地来打工上学的人,都说不清楚。于是我们也就走着看了,说走到哪算哪,其实这样也不错,不预知就会有惊喜。  进到照片中这牌红灯笼的大街大概两百米就会看到十字路口,如果往左走就会看到鼓楼了,我也是后来看电子地图知道的。当时因为看那条街没有很多人,不觉得后边会有什么风景,就选择右边的街去逛了,右边的一条街真的很长,也很熙攘,可以尝到各种当地或是外地的小吃,很多之前都没有见到过。




  这家店卖的是“湖南香豆腐”,以前只听过臭豆腐,还没吃过香豆腐。价钱也不便宜,5块钱几小片豆腐干,煮过之后浇上汤料。还有一种香肠,我觉得和腊肠没区别,店主说它是湖南上山跑的小猪的肉,无污染,口感好,价格2.5元一个。

  整条街两边的建筑非常破旧,像是大大的写着“历史”两个字,大概当地居民就是不想破坏这种感觉吧,为算是人类文化遗产了。不光是建筑古老而已,就连招牌,或是商品都没有一丝现代感,这才是我特地来这里想看到的。快走到街尽头的时候看到了大门楼(当时以为这个就是我想看到的鼓楼)。


  这个大城楼原名丽京门,于09年3月10日正式更名为【丽景门】。丽景门是一座重现古都洛阳风貌的城楼,当地有句话“不到丽景门 枉来洛阳城”,看来这次是没枉来。

  离开这里的时候发现马路边开始有人推着夜市的那种车来来往往,后来我看网上到过这里的驴友游记,原来到了晚上这里就是更加热闹的夜市小吃街。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