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辽宁 > 旅游游记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沈阳故宫
入库时间:2016-08-13 16:23
游记浏览:33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01-21
旅游简介: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沈阳不是一座旅游城市,所以市内的旅游景点不多,但是来沈阳有一个景点不能不去,这就是被称作“陪都宫殿”或“留都宫殿”的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始建于...
旅行花费:1
游览月份:4
旅行游记

1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故宫

沈阳不是一座旅游城市,所以市内的旅游景点不多,但是来沈阳有一个景点不能不去,这就是被称作“陪都宫殿”或“留都宫殿”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至清崇德元年(1636年),历时11年基本建成。是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建造的宫殿,(后又经乾隆皇帝扩建)称盛京皇宫;顺治皇帝福临在此即位称帝;也是清朝迁都北京后,皇帝巡幸和祭祀祖陵时的行宫,全部建筑有90余所,300多间,占地6万多平方米,

沈阳故宫是全国仅存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宫殿,也是除北京故宫外,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它在建筑艺术上继承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融汉、满、蒙各族艺术于一体,有很高历史价值,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紫禁城。被誉为“关外紫禁城”。

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200471日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的中心,紧挨着繁华商业街中街。

沈阳故宫的门票是60/人,和北京故宫的门票价钱一样,参观后觉得有些贵。

这里要给要去沈阳故宫的人打点预防针,沈阳故宫很小,和北京故宫没法比,充其量规模只相当于皇帝的行宫或规模较大的王府。有人考证,故宫东路的大政殿不算皇宫的一部分,因为大政殿在解放前还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状态,它与故宫中路居住宫殿之间是一条公共道路,大政殿广场就像现在的市府广场一样,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会场所。建国后,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边砌上了围墙。再加上故宫西路的建筑和太庙等是乾隆时期才修建的。所以,现在故宫中路的建筑才是传统意义的皇宫。

在故宫门前的道路上,东西两侧各立着一座木牌楼和下马石碑。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麟趾宫、永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仰熙斋、嘉荫堂等。

故宫虽不大,但经过近年的不断修缮,整座皇宫也是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显得富丽堂皇,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金碧辉煌。    

买门票进入故宫的正门大清门。

大清门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崇政殿

走入大清门,是一庭院,左侧是翔凤阁,右侧是飞龙阁,北望正中在高台之上的是俗称金銮殿的崇政殿。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

只见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

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皇帝的龙椅宝座高高在上,背后是贴金雕龙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宝座上高悬“正大光明”匾。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举行登基称帝大典,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翼门,来到第二进院。左右两侧是协中斋、霞绮楼、师善斋、日华楼。院中北端可见位于高台之上的凤凰楼。    

凤凰楼

    凤凰楼为帝后妃子们的读书处。共有三层,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当时盛京城内最高建筑,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东方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现在的凤凰楼已经不许游客登楼参观了。

后宫

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登上高台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来到第三进院,就进入嫔妃居住的后宫了。与崇政殿对比,嫔妃居住的后宫地面高出崇政殿不少,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宫低”。 

院中有五座宫殿,居住着皇太极的所谓“崇德五宫”后妃,: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和东西配宫。

清宁宫    

      院中正中最大的宫殿是皇太极和皇后居住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内部设施是东北民居特有的风格,东侧进门南北方有取暖的锅灶,南北西三面全是火炕,称“万字炕”,上铺两侧毛毯锦缎,茶几桌案,最为奇特的是大殿地面下面竟然是取暖的地龙,外侧西山墙上有一座宫殿中不常见的烟筒。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清宁宫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关雎宫

     东宫关雎宫:宸妃,博尔济吉特 海兰珠的寝宫。

    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麟趾宫里间为起居、梳妆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间为飨客、用膳和礼佛的场所。

    次东宫衍庆宫(含义是福庆长久):淑妃,巴特玛的寝宫。

    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后来的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宸妃的亲姊妹)的寝宫。顺治皇帝福临出生在这里。

    庄妃即孝庄皇太后在清朝历史上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643年,皇太极病逝,庄妃帮助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战胜多尔衮等强大对手登上帝位;顺治死后,辅佐八岁的孙子康熙继承帝位,并尽力教养幼主,随后又帮助年幼的康熙消灭了妄图篡夺皇权的鳌拜集团。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太宗、世祖、圣祖三朝,辅佐两代幼主,为开创清朝鼎盛局面,费尽心血。

     东西配宫:其他嫔妃的寝宫。

在清宁宫的后面,是一个高耸的砖砌烟囱,这是整个后宫内唯一的出烟口,后宫内所有房间的火炕和灶台全由这个烟囱排烟,由此可见当时采暖排烟的技术相当成熟。也可解释为什么后宫地面比前殿地面高的原因了,因为后宫地面下全是排烟道。

烟囱

神杆

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在院子中有一根高耸木杆,叫“神竿”,尤其是其顶端一个铁碗直面天空。这个神竿叫“索伦竿”、“还愿竿”,是宫中按满族萨满教习俗举行祭天典礼时使用的。祭祀时在神竿上面的碗内放置祭祀用的碎米、杂肉等,喂食“神鸟”,以示答谢天神之意。满族供奉的神鸟就是乌鸦,这是满汉文化不同之处。

离开后宫,下台阶,走进位于故宫最北端的御花园。花园以环绕皇宫的库房等建筑为围墙,有磨坊、厨房等。

整个御花园规模不大,小巧玲珑,透着秀气。院中亭、台、桥、树、草坪、假山、流水应有尽有,各显娇艳。

最北端的宫门叫后宰门,出了此门就是商业街—中街。

从御花园向西走,来到西路,这里的建筑是乾隆皇帝增建的。

西路建筑中以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溯阁为主,前有戏台、嘉荫堂,后有仰熙斋和九间殿。

文溯阁

西路最重要的建筑当属文溯阁了,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说起文溯阁,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主持编纂的我国历史上卷帙浩繁的一部丛书,它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该书分经、史、子、集四大卷,收书3400余种,计有7900余卷、36000余册,约有8亿字;各科学者360人参加编纂,历时10年;成书后又抄录成7部,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的文津阁、辽宁沈阳的文溯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淙阁、杭州的文澜阁,史称“七阁藏本”(即北4阁、南3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文溯阁的建筑与故宫中的其它建筑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阁内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

200多年来,历经战乱,原7套《四库全书》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3套(目前分藏于台北、北京、兰州),沈阳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便是保存下来的一套。但现在阁中函匣内确是空的。

1966年,因中苏关系恶化,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处于备战的需要,也为了保护《四库全书》,经文化部批准,国家决定将这套《四库全书》由沈阳拨交甘肃省图书馆保管。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沈阳有关方面多次向文化部申请,想要回《四库全书》,但甘肃省以在甘肃能更好的保护《四库全书》为由,不予归还。并于2005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投入5000余万元、在兰州修建新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看来沈阳故宫要回《四库全书》的愿望是无法实现了。

仰熙斋内是《故宫博物院历史陈列展览》,通过照片、实物等介绍了1926年建立的公立博物院以来的发展历程。

保极宫
继思斋
太庙
颐和殿

碑亭
戏台

在西路、中路 和东路之间有西所、东所。西所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东所有颐和殿、介趾宫、敬典阁。在大清门旁还有太庙。这些建筑基本上也是康熙、乾隆时期建的。

最后来到东路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

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


大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衮帅兵入山海关,直取中原。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

十王亭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独有的。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王亭这组独特的建筑。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博物馆内陈列的艺术品也很丰富,有明、清两代的书画精品,陶瓷、雕刻、织乡、漆器等工艺品也不少。

结束了在沈阳故宫历时三小时的参观游览,步出大清门,回望古香古色的沈阳故宫:满清在中国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从这里开始,并最终随着大清王朝在北京故宫的覆灭而成为了历史。

如今岁月荏苒,宫阙依旧。

 

2013年4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