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青海 > 旅游游记

七月青海行——佛教圣地塔尔寺

七月青海行——佛教圣地塔尔寺
七月青海行——佛教圣地塔尔寺
七月青海行——佛教圣地塔尔寺
七月青海行——佛教圣地塔尔寺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塔尔寺
入库时间:2016-08-14 05:43
游记浏览:26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02-06
旅游简介:佛教圣地塔尔寺七月青海行佛教圣地塔尔寺每年到了七月,北京就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尤其是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这段日子里,经常出现俗称“桑拿天”的闷热天气。天空灰蒙蒙的,到处湿漉漉的,闷的不行,一动一身...
旅行花费:1
游览月份:7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佛教圣地塔尔寺

七月青海行————佛教圣地塔尔寺

每年到了七月,北京就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尤其是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这段日子里,经常出现俗称“桑拿天”的闷热天气。天空灰蒙蒙的,到处湿漉漉的,闷的不行,一动一身汗。每到这时候,就想到一个天气凉爽的地方避避暑,躲开这讨厌的“桑拿天”。

说到避暑的地方,首先想到的是东北黑龙江、吉林,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林海和常年积雪的长白山;或者内蒙古,那有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大草原;或者北戴河,那有浩瀚的大海和凉爽的海风;或者云南,那里有清凉的天气和到处盛开的鲜花;或者是西藏,那里有伸手可及的白云和高耸入云的雪山。

哪个地方天气又凉爽,又有蓝天、白云、雪山、草原、漫山遍野的牛羊,还有浩瀚的大海和一望无际的鲜花。

青海,对青海。哪里有青南高原湛蓝的天空和低矮的白云;有祁连山常年不化的积雪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有绵延起伏的茫茫草原和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有河湟谷地上万亩的油菜花海和扑面吹来的阵阵花香;有像海一样宽阔的青海湖和湖面飞翔的南迁候鸟。

尤其是那里的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0让忍受“桑拿天”煎熬的我们羡慕不已。

青海因地处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性气流及青藏高原气团影响,形成寒冷而干燥的气候特征。省会西宁的海拔是2400米,月平均气温(日均最低—日均最高):四月份6--12℃、五月份12--19℃、六月份15--20℃、七月份20--26℃、八月份20--26℃、九月份15--22℃、十月份12--16℃。青海湖的海拔是3000米,月平均气温(日均最低—日均最高):四月份2--10℃、五月份3--15℃、六月份6--18℃、七月份15--22℃、八月份12--20℃、九月份3--15℃、十月份2--10℃。所以西宁被誉为中国“夏都”。

青海的凉爽气候与国内各地动辄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形成鲜明对比,一到夏天全国各地的避暑“大军”便纷至沓来,各网站上的旅游博客更是纷纷以晒照片的方式关注这个清凉宜人的地方。

到青海乘凉去!是许多人夏季的心愿,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加入到青海避暑旅游的大军中。

我买了715日的火车票(因为票太紧俏,网上根本买不上,只好找票贩子加价才买到卧铺票),坐北京西西宁西的T175次车,经山西太原、吕梁 -- 宁夏中卫--甘肃兰州青海西宁,中午12点出发,第二天9点到西宁。

西宁火车站正在新建,所以火车都在西站停靠,西站离市中心比较远,从这里打车到市中心要花20元。西宁市的中心在城中区和城东区,主要的景点、清真寺和小吃街都在这里,所以我选了一家位于城中区东大街上的一家经济酒店住下,这里到东关清真大寺和大十字都只有一站地。到西宁市的旅游集散中心西门体育馆也不远(西门体育馆外的广场是去各地旅游车发车和游客集合的地方)。

安顿好后,已经11点多了,我决定抓紧时间先到塔尔寺去看看。

西宁的天气果然凉爽,估计也就20℃,天有点阴,要下雨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夏天,中午时分也得穿两件衣服。想想这时北京天气得389℃,哎,美,舒服!

塔尔寺位于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又名塔儿寺。

塔尔寺

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藏传佛教四大中心之一。

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得名于大金瓦殿内为纪念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宗喀巴.罗桑扎巴于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农历10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莲花山坳),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西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多卷。

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到最后形成藏传佛教,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和改革。15世纪初叶,宗喀巴推行“宗教改革运动”,割除藏传佛教界的种种积弊陋习,整顿教规,清净佛门,并吸收众家之长,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创建了“格鲁派”。

“格鲁”是藏语译音,意思是善规。因它的教规对僧人要求十分严格,故得名善规,又因该派僧人在做法事时戴黄色的帽子,戴黄帽子成为该派的标志,所以也被称为“黄教”。格鲁派在藏传佛教所有教派中创立最晚,但后来发展最快,成为势力、规模最大,信徒最多的一个教派。黄教寺庙更是随处可见,班禅和达赖都属于格鲁派。

1415年,明成祖封宗喀巴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明宣德皇帝加封为“大慈法王”;被信徒尊为“佛陀第二”。

1419年农历1025日,宗喀巴大师在拉萨甘丹寺圆寂,享年63岁。

传说,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也是我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圣地和中心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从西宁市内到塔尔寺,坐公共汽车的话,可先坐车到长江路和南山路交界处的管理站下车,这里离西门不远,公共汽车站名就叫“管理站”,问当地人都知道。这里有直达塔尔寺的公交车,这里是始发站,票价3元,几分钟发一趟车。大约45分钟到达终点站鲁沙尔镇,下车后,沿着一条商业街向山上步行十分钟,便可看见塔尔寺的过门塔。回西宁市还在原地方上车。(塔尔寺的开放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5时。)

山门外的广场


过门塔

汉式的石狮子

过门塔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它系砖块建成,有雕砖斗栱,有一大两小三个门洞,门洞上也是一大两小三座白塔,门洞上方书写着“塔尔寺”三个金字和用藏文雕刻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音)。因昔日进出塔尔寺必经此塔,因此而得名。



转经筒

穿过过门塔的大门,门内两侧各有一组转经筒。

嘛呢经筒,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是最常见的,筒用金属做成,外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发间的“掩嘛呢叭咪哞”,即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藏传佛教徒普遍认为常念这六字真言,平时可消灾免祸,死后可升入天堂。用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筒,口中默念真言,祈求佛祖保佑。转经筒要按顺时针方向转,不可转错方向。

再往前走,便是位于寺前广场中央的塔尔寺标志性建筑----八宝如意宝塔





八宝如意塔

八宝如意宝塔是由八个连在一起的白塔组成。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清1776年。这八个白塔造型大同小异,也是典型的喇嘛塔,因形状像瓶子,也称“瓶塔”。塔身高六米多,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第一座塔是莲聚塔: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据记载,佛祖是从他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会行走,共走了7步,每走一步均现出一朵莲花般的云彩,即所谓步步生莲花

第二座塔是菩提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佛。释迦牟尼出生于帝王之家,父亲期望他继承大业,但王子天性聪慧,悟性极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后终于弃家出走,经过艰难的苦修不得解脱之后,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风清之际参悟了六道轮回,终于成佛。因些佛经中常以菩提比喻成佛。

第三座塔是四谛塔:该塔用于纪念佛祖初次讲经说法而建。

第四座塔是降魔塔:佛经中常将不同于佛理的见解和作为称为外道邪魔。在佛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同各种反对思潮的斗争,佛教最终拥有了广泛的信徒,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降魔塔就是为纪念这一过程而修建的,并有欢庆佛教获得胜利的寓意。

第五座是降凡塔:释迦牟尼出生之后3天,其生母即故去,哺育他成长当归功于姨母摩诃波波提,传说佛祖成佛之后,又为超度其姨母而降临人间,使得摩诃波波提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女人。

第六座塔是息诤塔:佛教形成之后教徒内部常出现有关正道的争论,该塔即用以纪念佛祖以慈悲之心平息争执。这是祝寿:顾名思义此塔用以纪念教徒为佛祖恭祝寿诞而建成。

第七座是:胜利塔。

第八座是:涅盘塔。



八宝如意宝塔前方左侧是塔尔寺的山门,应是新修的,在山门外售票处买门票,要想进塔尔寺里面参观就要在这里买门票了,票价:80元。

塔尔寺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山坡上,有大金瓦殿、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文殊菩萨殿)、释迦殿、依诂殿、、大拉让宫(吉祥宫)、花寺、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时轮塔、菩提塔、过门塔等,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600余亩。寺内殿宇高低错落,、布局严谨、风格独特、交相辉映,气势壮观、规模宏大。

其中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

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皇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到过塔尔寺。

塔尔寺依山坳走势而建,是由一个一个单独的寺庙院落组成,所以没有统一的围墙和大门。进入每个寺庙院落时都要单独验票,总共有5处院落要验票,所以票一定保管好,别半道丢了。如果你对佛教不是很感兴趣,不进寺庙里,只在外面看看建筑,照照相,走一走,也可以不买门票,省80元钱。因为塔尔寺内佛像是不允许游客拍照的。

这是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让人感到一丝寒意。


小金瓦殿----护法神殿

我买了门票,沿着山坳向里走,第一座院落是护法神殿,又被叫做小金瓦寺

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和家神陈列供奉。

看完出来向里走,路边出现了一座白塔,叫时轮塔


时轮塔

此塔是因九世班禅大师于1935年在塔尔寺为僧俗大众讲授大灌顶法而缘起的。1942年,欧曲多杰羌遵照九世班禅大师生前的意愿筹资修建这座时轮大塔,以示纪念,又称太平塔

据传,当时班禅大师要塔尔寺四面建4座佛塔,如此将会永保塔尔寺风调雨顺,四季太平,佛法兴盛。因寺院原本建有四大金刚本康及镇山塔,故只建此一座而未再建。

时轮塔高13米,造型为藏式瓶形塔,三层基座承托塔身,第三层四面雕设有:中为时轮金刚十字咒文宝龛,两侧和小塔,塔两侧和四角上形似楞八椤柱。这些砖雕既是大塔的装饰物,又似塔瓶身的支撑物。塔瓶颈由粗而细依次安有刹杆、铜制镏金法轮,项部装有覆盘、仰盘及日月宝鉴。时轮塔第三层基座四面设有4个塔龛,内供四大开王,意在守护四方。第四层向南一面中间有一塔龛,供有金刚力士护法神像,塔瓶形处设有一大塔龛,内供时轮金刚塑像。此塔造型别致,庄严挺拔。


祈寿殿

时轮塔旁有座小巧幽静的院落,叫祈寿殿,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门前院墙上的两幅砖雕,左边叫“鹿鹤同春”,右边是“葡萄刺猬”,都是寓意吉祥的意思,塔尔寺的砖雕艺术历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细腻而闻名。

祈寿殿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系一独立的小庭院,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

大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犹如一幅优美的木雕画图。殿内外柱头梁枋都饰以飞禽、走兽、花卉、文纹,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

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十六罗汉和四大金刚等佛像三十多座。

据说这座祈寿殿是为给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祝寿而建。传说七世达赖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满天的花雨落下。故祈寿殿也被叫做“花寺”。

(进祈寿殿需要验门票。)

下一个院落是大经堂。验票进入院子。院子三面建有两层的回廊,一些信徒和僧侣坐在回廊中避雨,院子大门正对着的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大经堂。

     



大经堂院子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之感。



大经堂内景(偷拍)

参观完,出来绕到大经堂后面就到了塔尔寺最重要的建筑大金瓦殿。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 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梵教法幢金匾。

大金瓦殿



佛像(偷拍)

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巨型的转经筒

大金瓦殿右侧是弥勒佛殿,左侧为释迦摩尼殿。

弥勒佛殿原称“贤康贡玛”,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殿内塑有一尊弥勒佛十二岁身量佛像和一座该殿创建人沃赛嘉措的银质灵塔。

大金瓦殿旁边是九间殿。

九间殿又称文殊菩萨殿,为汉式硬山顶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面积592平方米。初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扩建。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间为一单元,由北向南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

沿途路过大拉浪、居巴扎仓、曼巴扎仓、丁科扎仓等院落。




大拉浪由经堂、华门、牌坊3座殿堂组成,为汉藏合璧式建筑,是塔尔寺总法台的居住处,达赖、班禅曾驻跸于此,也叫行宫。

居巴扎仓(密宗学院)系藏式平顶建筑。曼巴扎仓、丁科扎仓属汉藏结合建筑。

“扎仓”是喇嘛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地方,一般不许游客入内,只能在门口看看。

塔尔寺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还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



最后是藏经楼,也是塔尔寺中最高最新的建筑。

塔尔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寺内四大扎仓、印经院及各殿堂和活佛府邸积累了大量以《甘珠尔》、《丹珠尔》及《宗喀巴师徒全集》为代表的各种版本的藏文古籍,由于寺院条件所限,寺内藏书及木刻经版分散于各处,致使有些藏文古籍善本、孤本濒临失传。因此,尽快抢救、整理寺内藏文古籍,新建综合藏经楼是塔尔寺活佛、僧众梦寐以求的心愿,也是十三世嘉雅活佛等老一辈活佛未尽的遗愿。

2002828日,塔尔寺得到李嘉诚先生的李嘉诚基金会《西部教育计划项目》向塔尔寺捐款五百万元和各界信徒的善款一千万元,新建藏经楼工程开工,2007年竣工开光。






藏经楼

藏经楼为木结构藏式建筑,高五层(25米),殿内主供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鎏金像,周围供奉3米高八大菩萨、1尺高千尊文殊菩萨鎏金像,二层以上珍藏《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以及印藏两地译师班智达的论著文集。第4层和第5层仿照西藏大昭寺而建

藏经楼旁边就是酥油花馆。这里有用酥油花制作的佛像。

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其中尤以酥油花最为有名。

壁画,是各个殿宇墙壁上绘画,它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壁画堆绣在塔尔寺的庙宇大殿里随处可见,但酥油花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到塔尔寺千万不要错过!(酥油花都是冬天制作,温度升高酥油就融化掉了,所以能在夏天看到酥油花就更难得了。)



酥油花

酥油花是用酥油塑制而成。包括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楼阁、动物等等。

酥油是牛奶的提炼物,在藏区应用普遍,不仅用来食用,还用来作为寺庙中长明灯的燃料。

酥油晶莹洁白,松软细腻,容易调合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艺术花朵。塔尔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故事等。

相传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1594年,酥油花传到了塔尔寺,经该寺艺僧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塔尔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会,也称“灯节”。届时,喇嘛们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摆到寺外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观赏。许多人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彩,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参加灯会。

酥油花固然绚丽多彩,但制作过程却非常艰辛。必须要选在冬季制作,由于凝固的酥油气温稍高便会融化,所以作坊内要保持低温,僧人在制作时若手温升高,就要将双手浸入冰冷的水中去降温。制作时一般是先搭架子,之后捏成各种形象,需要上色的部分预先就将颜色掺入酥油内揉好。制作的时候需要非常地细心,最细小的地方都不能够马虎,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

以前灯节结束之后,酥油花均被重新用作燃料。自从建立了酥油花馆之后,当年的作品就可以被保存在这种有空调的玻璃柜子中供人参观,一般可以保持一至两年。但因为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酥油花出现,所以游客每年都可以观赏到新的艺术品

参观完后,爬上寺庙对面的山坡上,远眺塔尔寺,金碧辉煌的大金瓦寺和藏经楼上的金瓦,被雨水冲刷后更显得熠熠生辉。






塔尔寺的整个寺庙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式平顶的风格,形成了汉藏结合式寺院。独具匠心地把汉式的三檐歇山坡屋顶、斗拱、方亭和藏式平顶密梁的碉式结构、梯形窗、异形柱等结合在一起,以及藏式檐下砌鞭麻墙、中镶法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生动和谐。





大金瓦殿、小心金瓦殿、大经堂等采用了汉族式院落形式,主殿与亭阁间杂配合。完美地组成一座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塔尔寺不愧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人文景观!



                                                                                           2013年7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