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自救技巧

地震自救技巧
地震自救技巧
地震自救技巧
地震自救技巧
景点:雅安/yaan
出发地:雅安
目的地: 雅安
入库时间:2016-07-24 16:58
游记浏览:33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行驶车辆避震","公共场所避震","户外避震","学校避震","家中避震"]
出发时间:2013-04-21
旅游简介:地震自救技巧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芦山县政府报告初步估计当地伤亡上百人。雅安挺住,为雅安加油!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7.0级地震,另一个...
旅行花费:0
游览月份:4
游记目录:
  • 地震自救技巧

    行驶车辆避震 -公共场所避震 -户外避震 -学校避震 -家中避震

旅行游记

1 地震自救技巧 行驶车辆避震 -公共场所避震 -户外避震 -学校避震 -家中避震

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芦山县政府报告初步估计当地伤亡上百人。雅安挺住,为雅安加油!

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7.0级地震,另一个数字请你停下来……

当地震来临的时刻,请学会保护自己……




辟谣

【流言】

地震来时躲在“生命三角”内存活机会最大! 当建筑物倒塌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重力会撞击到这些物体,使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真相】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不过,库普和他的小组所做的“实验”根本不能算是对地震的研究。曾对1999年土耳其7.8级大地震进行详细调研的抗震减灾专家佩特指出了库普犯下来一个严重错误:将炸药爆破导致的房屋倒塌等同于地震中可能出现的房屋倒塌。库普将炸药置于承重柱内部,爆破时柱子一折房顶就会像一张大饼一样平塌)下来。但真正的地震给房屋造成的破坏却并非如此。地质学家和抗震工程学家告诉我们,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时,可能发生各个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所以,尽管观察地震造成的废墟,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不过,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发生的方向,也就无法知道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三角“求生空间”。强调“生命三角”可能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原本你指望用来支撑“三角”的支撑物很快就倒下了。在一次日本利用振动台进行的地震模拟实验中,佩特博士就看到一台巨大的冰箱划过整间房屋,在翻了几个跟斗之后将实验中的“儿童”挤扁。同样,你或许从网上看到地震过后汽车旁形成“生命三角”的照片,也许觉得沉重的汽车会一直呆在原地。可实际上,汽车在地震中很容易被掀起来甚至翻倒,但你头上却未必有危险的高架路面。

【结论】

谣言破解。“生命三角救生法”所教导的“在地震来时,要到桌子、冰箱、沙发,甚至报纸堆旁蹲下”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你无法预知所谓的“生命三角”在哪里,而在“生命三角”形成之前,你可能早就先被飞来的各种杂物打伤。

美国红十字会灾难教育部前总管罗伯茨强调,根据对加州地震生还者所作的综合统计,地震最危险的伤害因素并非轰然塌下的屋顶,而是四处乱飞的家什和碎玻璃。“伏地、遮挡、手抓牢”的地震口诀正是针对这个。这个口诀教导大家,在地震来临时要赶紧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


地震自救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由此可见,虽然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地震,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从而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 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家中避震】

1、冷静判断。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记住: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

2、就近躲避。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发生地震时,如没有条件迅速撤离到室外,则不要急着往外跑,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

3、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坚固家具附近、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以及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

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4、做好自我保护。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更不能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两次机会: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如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会滑落下来,是很危险的。



雅安景点图片

【平时家庭】

防震的准备工作

对大衣柜、餐具柜橱、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炉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装修房子时绝对不可以砸掉承重墙。要加固水泥预制板墙,使其坚固不易倒塌。

临震时家庭的应急准备

在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1、准备紧急备用品:

(1)饮用水(2)食品、婴儿奶粉(3)急救医药品(4)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绳索、手纸等,打包并放在便于取到处。

2、清理好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护墙要清理,拿掉花盆、杂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3、进行家庭防震演练,包括紧急避险、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震后心理干预常识


一、心理干预的概念:

  精神医学范畴中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安全地渡过危机。一般说来,大范围且严重的心理危机多出现在突发性灾难之后,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三、心理干预的具体应用:

  1、我身边有个人,每当想起灾难的事情就会很恐慌,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她?   首先,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她的身边,给他/她安全感。除了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让他/她感到身边有人在陪伴他/她,您也可以给他/她一些柔软的物体怀抱,如抱枕、布娃娃等。

  当恐慌结束后,必须告诉他/她是因为刚才想起的事情引起了恐慌,其实他/她现在非常安全。如果这个人经常有这种恐慌情形出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2、他/她的亲人在这次灾难中遇难了,每当独处时他/她就会哭泣,我该怎么办?    首先,不要劝阻他/她哭泣,陪在他/她的身边,让他/她尽情的哭泣,您可以适时地递上面巾纸让他/她擦泪以示关心。

其次,如果他/她跟您诉说遇难亲人的事情,您应该静静的听他/她讲述,不要劝阻。   3、怎样做好儿童的基本心理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受影响的孩子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3、地震后,除了语言安慰,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2)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3)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