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相拥的地平线—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泸沽湖

彩云相拥的地平线—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泸沽湖
彩云相拥的地平线—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泸沽湖
彩云相拥的地平线—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泸沽湖
彩云相拥的地平线—玉龙雪山,香格里拉,泸沽湖
景点:迪庆/diqing
出发地:丽江
目的地: 香格里拉
入库时间:1970-01-01 08:00
游记浏览:31
旅行天数:7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09-17
旅游简介:香格里拉一部老外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让世人知道了中国西南部有一个神奇、神秘的地方:香格里拉。无数旅行者的亲身体验,又让香格里拉成为现实中的“世外桃源” 我10年前和现在的两次身临其境的旅行,触摸...
旅行花费:5
游览月份:7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香格里拉

一部老外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让世人知道了中国西南部有一个神奇、神秘的地方:香格里拉。无数旅行者的亲身体验,又让香格里拉成为现实中的“世外桃源”

 我10年前和现在的两次身临其境的旅行,触摸到了这片彩云相拥的地平线。想象与现实,那么相异,又那么相像。或许可以写出特别一点的旅行体验?


 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写作《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来自奥地利奇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洛克从1924到1935年在云南省西北部探险,寄情于高山峡谷之间,踏遍了中国西部壮丽雄奇的雪山冰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系列了文章和照片。滇西北这片世外桃源般的神奇土地及其文化,成为终身未娶的洛克大半辈子的精神依托和伴侣,以至于他到弥留之际,都“宁愿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他的长篇纪实散文,把富于异国情调的滇西北民族风情以及雪山冰峰的气息带给读者,也引起他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的注意和兴趣,并引发了希尔顿创造“香格里拉”意境的灵感。



 希尔顿写的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闯入了神秘的中国藏区,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发现了他们眼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宁静的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这里有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现在我们已经身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

香格里拉的天空里,神鹰在翱翔。



 这里是普达措国家公园,以碧塔海、蜀都湖和霞给藏族文化自然村为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香格里拉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间,属,是“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距香格里拉市城区22公里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有明镜般的高山湖泊、水美草丰的牧场、百花盛开的湿地、飞禽走兽时常出没的原始森林。碧塔海、属都湖两个美丽的淡水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开阔的视野,高远的天空,满地粉红色的杜鹃花,从脚下,一直伸展到远方的山坡。我们并没有感觉是身处山野,只是因为初来咋到呼吸有点紧,才意识到是身在高原。


 这里有不同于平原的气息,有高原特有的和清新的味道。之前在同伴的怂恿下买了一小罐压缩氧气,后来根本用不上。也许是植被丰茂,并不感觉明显缺氧。




 眺望着远处天与山相连并不明确的界面,还有眼前绿茵茵的草地,亮眼的小花,清澈的水流,以及时晴时雨的天气,让人感到有点不亦真亦幻。这就是所谓的“世外桃源”的感觉吧?



香格里拉的花季里,杜鹃花开满湖边和山坡。一头扎进花海,镜头对着哪里,哪里就是是一幅好景。



铺天盖地的色彩缤纷,让游人的眼睛不够用。




10年前第一次来,被壮阔的花海气势震憾了。


这次我更关注花事的细节,关注她丰富的色彩、美丽的形态,关注她与其他高山植物的和谐共生。


    香格里拉高山草甸有的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冬春旱季是草原,到了雨季就成了湖泊。6月,那里的水还没有蓄起来,还是一处天然牧场。


   前一次是与草场“亲密接触”,这一次只能“居高临下”了。这对保护草场生态有好处。



    这里原来是牧民的夏季牧场。辟为国家公园以后,放牧点有了规划管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普达措国家公园植物种类非常丰富,以长苞冷杉为主,在不同的海拔及阴阳坡上生长着着杜鹃箭竹忍冬云杉高山松高山栎、红杉、红桦山杨白桦等。

 



    很多树上长满了类似青苔的附生物,让这片森林更具有原始、沧桑的感觉。

 



     有的树上的长满了“胡须”。这叫“长松萝”,是一种地衣植物,是菌类和藻类的共生体,也是滇金丝猴喜欢的食物。不是那些树年纪大了,而是因为空气纯净才能长出来,当地人把它们当作“空气质量探测器”。

 



 草甸和水生植物,主要为蒿草草甸,水生植被主要为香满群落、光叶眼子菜群落、狐尾群落、梅花藻群落等。

 



 普达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内还有许多珍禽异兽。主要有国家一级一类保护动物黑颈鹤,二类保护动物猕猴猞猁云豹金猫黑麂、马麂、毛冠鹿、,林麝藏马鸡、绿尾红雉等等。我们赶得太急,没有撞见这些“偶像”,却是一路与“牛哥牛姐”们不期而遇。



香格里拉建立了国家公园后,开辟了游览栈道。属都湖步行长度约3.3公里,碧塔海步行长度4.4公里,可以一路欣赏高原草地的绝色风光。



管理方不建议游人进入草场,但还是经常有人“气壮如牛”、“奋不顾身”。

    嗨!快退回来吧!


    在香格里拉旅行,需要一点运气。10年前那次,遇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好天气,那真叫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这次到那里,天空老是象绑上了几层纱布,玩起了朦胧。但是高度决定视野,平视和俯瞰会有不同的感觉。



    夏季看花海,秋季看缤纷。不同的季节到香格里拉,会有不同的趣味和感受。


 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以前是茶马古道的枢纽,曾经是中国保存的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这里古属建塘,相传与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


    独克宗古城里的一家民宿。门前的装饰很有特色。

    那场火灾之后,伤痛正在恢复。



    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在香格里拉,不一定要语言相通,一个笑容,就可以入乡随俗,或者入乡问俗。



 大名鼎鼎的松赞林寺。这是我10年前拍下的全景。那时候从草场远眺,松赞林寺突出地耸立在开阔的草原高坡上,除了寺院群落和一些朴实的民居,还没有更多的建筑。

 



 这次留意拍了一些近景。作为香格里拉独有的宗教精神所在的松赞林寺,是藏民族心向神往的圣地。 

 



 松赞林寺是公元1679年五世达赖和清康熙皇帝敕建“十三林”之一。它不仅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落,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该寺依山而建,外形犹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有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


 寺院建筑坐北朝南,为藏式碉房式楼,木式结构,屋顶饰镀金铜瓦,殿宇屋角饰兽吻飞檐,具有汉式寺庙建筑的特点,可以说荟萃了藏汉族宗教文化的精华,扎仓大殿宽敞恢宏殿,殿中供奉的诸多佛像。

 重新恢复的100多幅壁画,多为佛教故事、密宗和历史题材,绘画精巧,色彩绚丽。壁画的颜料全部采用矿物原料制作而成,黄色选用金粉,白色为银粉,能保证壁画色彩长久艳丽不褪色。 



从松赞林寺的台阶上远眺,草原上俨然建起了一座新城。

10前还叫做中甸县,县城只有一条像样的主干道。那次我们是从丽江坐小面的一路颠簸过来,渐入佳境,慢慢适应了高原环境,虽然住在在简陋的旅社,却没有经历高原缺氧的体验。这一次是从香格里拉机场“空降”,下了飞机,一头扎进灯火通明的香格里拉县城的酒店,同行中有人发生了“高反”。这位朋友后来戏说:这也算是一种“富贵病”。以后再来,最好是坐牦牛车。



    现在寺院周边的那些民居还在,看起来还是那么朴实。

悄悄改变的是人。我们看到,与10年相比,这里的老乡收入在增加、文化在提高、见识在增长、意识在更新。

 



    雪山和梵音每天都朝夕相伴,高原的雄鹰一直在盘旋。

    离别前,双手合拢,道一声“扎西德勒”!



 去丽江的途中,司机停车加水,我趁机拍照。

 香格里拉县境内的公路现在是很好了。10年前走这段路,小面的像是随时会被颠出路外,滚下山区。同行的小伙伴戏称为“颠脏公路”。而现在,这一段滇藏公路成了景观大道。



 从高处俯瞰泸沽湖。

 那还是10年前去的。这次行程紧,就没有进去。贴几张当年拍的图片重温一下。

 洛克认为:“香格里拉”这一奇妙的世界,它的原型地,就在中国的滇西北地区,并包括了四川木里等地区。现在一般也把泸沽湖列入大香格里拉的范围。



 相传元朝末年,蒙古族的一支部队在战争中败退泸沽湖,并定居于此,与当地的土著人走婚,繁衍后代。《徐霞客游记》中对泸沽湖有文字记载,将泸沽湖及其附近的三个小湖描述为“四池”并记载湖中有三岛,即“池上有三峰中峙”。泸沽湖自然造型十分优美,周围山峦环绕,神姿仙态,洲湾堤岛,或隐或现。湖岸曲折婀娜,逶迤伸展。

摩梭女的风姿,独木轻舟的典雅,此起彼伏的渔歌,堪称“湖上三绝”。

    乘坐当地独有的“猪槽船”游湖,赏心悦目,也有点刺激。要知道,猪槽船仅有一根独木挖空做成。不是说“独木难支”吗?要是------可是没有“要是”。湖面上,水静映出倒影,风轻沁人心脾,还有划船的摩梭女的歌声相伴。




清晨的泸沽湖。早早来到湖边,静静听湖水拍堤,听鸟儿欢叫,竟然忘了猴年马月,直到小伙伴找来催促赶路,才无奈作别。一步三回头啊!

真的还想再去。啥时候再约?



 丽江古城,已有800年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的政治中心,大旅行家徐霞客记述丽江古城:“居庐骈居,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皆比”。由此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高原集镇。

 10年那次,喜欢居高临下,一览众山。



 这次更留意古城里有意味的细节。

 丽江古城里的水。能看清水里都有些什么?仅仅是颜色,你能分辨出几种?丽江并不临江,但是从玉龙雪山下来的清泉,是这座古城的生命之泉。

 走在古城里,贴着街面上的淙淙流水,跟着水里自在的鱼儿信步游移,每一家客栈都似曾相识,每一处宅院却又各具特色,引人驻足观赏。


这里是一个可以感受民族风情的地方。

    一回首,街角的一个纳西老人,倏然触动了我的心弦。好想听她漫漫絮叨一些久远了的前尘往事,关于茶马古道、四方街、木府……也想问她一些正在身边发生的变化,比如酒吧、餐馆、客栈的红灯笼----

   无论是纳西族、藏族、彝族还是汉族,不管是来自国外、沿海还是内地,不论贫富,不分等级,古城都用一种平和迎接每一位来访的客人。人们可以不问身份、来历,都很自然地相逢一笑,互相问好。



    这里是一个可以寻梦的地方。

    当东巴文字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三角梅开得正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气息和青鸟,如何感觉到、捕捉到,欣赏到,要靠我们的慧眼慧心。

 


     这里是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

    到了丽江,我还在问自己,为什么来丽江?那石桥,或许留下马帮蹄印,那客栈,可曾慰藉多少旅人的凄苦?丽江承载过沉甸甸的人生,所以,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沉静。

    或许是为了寻一个梦,或许是为了忘却一段情,或许是来享受一段“柔软的时光”,或许什么也没多想,随意而来,随性而去,只是看看风景发发呆。

    不必探究每个人为什么来丽江。我相信,每个离开丽江的旅人,都带去了一份思念和回味。

 

  

    这里也是一个容易引发心灵共鸣的地方。

    这座古城有着太多的诱人之处,多到可以迷失自己。弯弯曲曲的小径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蜿蜒,典雅的翘角楼鳞次栉比,小巧精致的店铺琳琅满目,人们尽可以安静且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想你自己的心事。

 




 这里更是一个摆脱压力放松心情的地方。

 四方街上有一群纳西族老人,拉着手围着圈,踏着轻快的节拍跳着舞,伴奏的曲子有浓郁的民族的味道。大家用一种古朴的舞姿,最原始的身体来表达内心的欢愉,不问出身,只为快乐牵起温暖的手。



    我无从细读关于纳西文化的厚重文本,只是从我捕捉到的那些微不足道的镜头,便无法停止对这里人们的喜爱和对这座古城的敬重。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心灵的香格里拉,而现在我看到,香格里拉就在纳西人的舞蹈里。



悠扬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引得好多游人按捺不住,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参与者脚步有点凌乱,但是好像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激情,唤醒了沉睡着的记忆,让他们陶醉而忘情。


 《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中那一隅“被群山拥围的,出奇的肥沃富饶的”人间乐士,被作家冠之以“蓝月谷”这样一个梦幻般的名字。这样一个山谷果真像“蓝色的月亮”一般,没有存在的可能吗?实际上,只要仔细阅读小说就可以发现,所有串连故事情节的环境场当中,作家对蓝月谷的描画是最清楚、明确的,几乎就是写实的,从山谷的轮廓、地理面貌、气候。物产,到农耕区域的大小范围;从地质结构到水利灌溉系统的布局;从人文环境的特色到居民的文化、婚俗、性格特点、民族服饰,作品都有所涉及,却都点到为止,留有让读者猜测联想的余地。

 

洛克从1922年到达中国云南丽江之后,就以那里为大本营开始对玉龙雪山周围大片山区进行探险考察。他在自己的日记、文章和给朋友的信中写到:“过去十年的时光是令人振奋的,于我而言,单调的生活并不是不堪忍受的……在我所生活的地方,不知道什么叫“沮丧”……没有人在为生存而忙碌……。”

 洛克在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的前言中深情地回忆道:“那逝去的一切又一幕幕重现眼前;那么多美丽绝伦的自然景观,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奇妙森林和鲜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风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随我走过漫漫旅途,结下深厚友谊的纳西朋友,都将永远铭记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忆中。”


 在丽江古城到白水台的一路上,我看到了类似的景观。传说和现实,竟是那么相近。

 10年前看的白水台,拍了一个近景。



这次拍了个远景,注意了白水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生态,是一个系统。观景,也像欣赏一幅长长的画卷,或是观赏一部连续剧,一不留神,惊动人心的精彩就遗憾地溜走了。

如果只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唉--------



 去玉龙雪山的途中经过的牦牛坪,俯瞰着丽江坝子。洛克在《国家地理杂志》上介绍过的金字塔式的雪山,并不止贡嘎山和阿尼玛卿两座,他还用不少的篇幅和大量照片对丽江玉龙雪山和丽江坝子做过细致、生动的描述。

我拍下了这样的景色才理解了,玉龙雪山和丽江坝子,为什么是天涯孤旅的洛克大半辈子的“家”和心灵的归宿。



    乘坐缆车上玉龙雪山。随着高度上升,居高临下地俯瞰山色,感觉是“我欲乘风归去”-----



    玉龙雪山。4506米高度。云雾依旧缭绕,但是山头的冰雪悄然消失了,山坡下的冰川几乎融化了。




10年的玉龙雪山。同一个季节、同一个位置拍下的。山头冰雪终年积着冰雪。山坡下冰川林立。


    这次看到的。冰雪基本上都化了。


10年前同一位置的景观是这样的。

   



    原来这一片都是厚厚的冰川,现在正在逐渐消退。

    不禁怅然若失。



    玉龙雪山下,有一个顽强生存的纳西族。

 四方街上接纳着来自四方的人们,它能在八面来风的冲击下,依然保持着自己纯正的民族文化吗?丽江男人和女人的生活习俗在青年一代中正在逐渐消失,但是我看到了,他们自己心里造就的一座新城正在顽强地成长着。



在高原上亘立了亿万载的玉龙雪山是沉静而从容的,被雪山拥着走过八百年尘世沧桑的丽江儿女也天然承袭了这份秉性。这种骨子里的奔放和从容,不仅让街面上走着的丽江古城人一个个气定神闲,还濡染了走近她的来自不同国度和地域、有着不同肤色和语言的人们。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生命的年轮,玉龙雪山的涧溪洗涤着灵魂的尘埃。

 站在神往已久的雪山脚下,默默地仰望雪山,仰望着这座被称作为“神灵居住的地方”的圣山。那皑皑的白雪发出耀眼的白光,迷糊着我的双眼,而银雕玉塑般的千年冰峰直刺蓝天,显现出气势非凡的豪迈。逶延而去的雪峰,在蓝天云雾的映衬下,恰似一条凌空飞舞的玉龙。

抬头望,大团大团洁白的云朵,正静静集合在高原的蓝天里。我觉得,它们正在守望着开满杜鹃花的土地。太阳辣了,它会侧过身来,为草木鲜花搭一处凉棚;大地渴了,它会化作云雨,及时降下甘霖。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仅应该为香格里拉祈福,而且可以是守望香格里拉的一片小小的云朵。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