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情愫—和顺---腾冲行

 古镇情愫—和顺---腾冲行
 古镇情愫—和顺---腾冲行
 古镇情愫—和顺---腾冲行
 古镇情愫—和顺---腾冲行
出发地:广州
目的地: 和顺 腾冲
入库时间:2016-08-14 20:02
游记浏览:25
旅行天数:3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4-03-10
旅游简介:古镇情愫和顺 前几次到腾冲也去了和顺,但都来去匆匆。这次时间相对充裕,出发前在网上预订了客栈,要在古镇住下来,去寻访这个“极边”之地厚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乡野习俗。 这是腾冲县城西南面的一个小坝子,火...
旅行花费:0
游览月份:2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古镇情愫-和顺

    前几次到腾冲也去了和顺,但都来去匆匆。这次时间相对充裕,出发前在网上预订了客栈,要在古镇住下来,去寻访这个“极边”之地厚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乡野习俗。

 

 

   这是腾冲县城西南面的一个小坝子,火山环绕,山清水秀,阡陌桑田。古镇就座落在坝子南端台地上,由东到西顺势而建,镇前一条小河蜿蜒流过。




这条小河叫陷河。




    镇口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阳温敦”等字样。是的,古镇最早叫做阳温敦,“敦”即边地“碉堡”之意。600年前明朝大军南下戍边,这里成了屯兵要塞,由此开启了古镇的历史。斗转星移,南疆安定,要塞将士落地生根,一代代传下来,古镇的名称也由“阳温敦”到“河顺”,进而“和顺”。和而顺——儒学的精髓,透着古镇文化源于中原的血脉关系。




















    和顺曾是马帮重镇,也是著名的侨乡。腾越一带自古就是茶马古道西南段上重要一环,几百年来“走夷方”的和顺人把挣来的血汗钱带回家乡,修桥筑路建宅院,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格局。抗战中那场收复腾冲的战火把老县城化为一片焦土,而距县城不过几公里的古镇却有幸完好保存了下来,成为腾越古地的经典代表。


双虹桥
















古镇里巷道纵横





    在客栈主人引领下,沿着火山石铺就的小路,穿过窄窄的巷道,终于来到下榻的客栈。宅子依山势而建,两院三层,七八间客房。





在夕阳的辉映下,这幢历经200年风雨的老宅依然气度不凡。


前院

后院


二楼





中厅。乌亮的紫檀家具、发黄的老照片、仍在走时的美国挂钟和还能转动的英国缝纫机,这一切都在默默地向客人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据说,上世纪20年代,和顺溜日学生就有十余位。骑马者照片就是客栈主人祖上在日留学时拍的。

 

晚上在古镇里逛了许久,抹黑回客栈,远远看到门楼上的红灯笼,心中一片暖意,有回到家的感觉。

 


古镇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都不刷油漆。

 

标间100元。

 

     接下来的一周里,除了按计划游历周边那些想去的去处外,还有充裕的时间流连于古镇。


清晨去镇上十字街的早市体验当地百姓的市井生活。


腾冲人的最爱

 

和当地人一样,也来上一碗稀豆粉,再烤上一块香米粑粑。

 

 

 

时尚正在悄悄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

 

傍晚漫步陷河边是最惬意的事,白昼游人如织的嘈杂喧嚣淡去,夕阳下的双虹桥、古牌坊、洗衣亭恢复了宁静,这才是最自然本真的和顺。



节孝坊







雨州亭


    游古镇,毋须向导,一切只随心意,走在深邃悠长的小巷里,斑驳的岁月触手能及,和顺先辈亦耕亦商亦儒的风雅随处可见。那一处处依山傍水的宗祠,那一栋栋典雅气派的宅院,那一座座充满温情的洗访衣亭,还有那些凝聚了百年心血的月台闾门、石桥牌坊、家具匾额,虽早已被风雨退净色彩,但更显出古朴灵秀,构筑成和顺特有的文化景观。





古镇融合了徽派、江南民居以及南亚、西方的建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我的团长我的团》大量外景是在古镇拍摄的。巷子里的这个院子就是“小翠”的家。



历史上古镇乡民们一般按宗族姓氏分巷道而居,各巷道口都有一个牌楼式建筑,这就是闾门,也称总大门,有中式、西式、南亚等风格。


闾门



闾门前,宗祠前,或大户人家门前,必建有半圆场地,这就是月台,是乡党们交流信息的场所。

 


有的还建有照壁以“遮蔽风水”。




刘氏宗祠。 相传,600年前到这里戍边的军士为刘、李、寸、尹、贾、张6大姓氏,结拜为兄弟,世代相传。各家族都建有宗祠。



李氏宗祠



寸氏宗祠



贾氏宗祠



张氏宗祠

   

在古镇,随意走进一间别具特色的老宅,都恍如时光穿越到了久远的过去,如梦似幻。





著名侨领寸尊福故居。



“司马第”气派的大门。



征得主人同意,里里外外参观了一番。








比美大院。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198师师部曾驻扎在这里。





法国产的玻璃。





老两口退休后,从昆明回到家乡,在老宅开起了客栈。



弯子楼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老宅。祖上曾开办了腾冲商界著名商号“永茂和”,有上百年的历史,现被辟为“民居博物馆”。


大门


上房



中房



下房





上面这些铁家伙都是上个世纪初的舶来品。


最能体现和顺人温情的恐怕要数洗衣亭了。男人们赶马邦,走夷方,心中总是惦念着家乡的婆姨,于是陷河边就有了这一座座能遮阳避雨的洗衣亭。









沿着陷河往东北方走,就来到龙潭一带,这里是古镇旅游开发最早的区域,游人们一般都去的。白岁坊、元龙阁、艾思奇故居就在这里。


百岁坊



野鸭湖边长长的走廊。

 


松花糕

 


高黎贡山腹地的“江南水乡”。


龙潭

元龙阁。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


艾思奇故居



    到了和顺,图书馆一定要去看的。试想,早在上世纪20年代,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小乡场上就建起了图书馆,这的确是个传奇。1944年,中国军队第二十集团军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指挥了收复腾冲城的战役。



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建筑中西合璧。





这把挂在这里八十多年的铜锁见证了图书馆的历史。



现馆藏书七、八万册。



80周年馆庆纪念牌。





     图书馆隔壁是文昌宫,滇缅抗战博物馆就建在这里。据说是国内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







展出的6000多件文物、1000幅老照片,不乏珍品、绝品,真实再现了那段艰辛岁月。





献上一朵小花,以表崇敬。



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一定有美食。中午随便走进一家小食店要一份大救驾,试着揣摩当年明永历帝逃难中吃到腾冲炒饵块时的心境。晚上回到客栈,点上几样古镇特色小菜,喝上一杯乡间酿造的米酒,一天劳顿随之遁去。




大救驾



锅子,费工费时,味道极美。




“鸡脑”——以鸡脯子肉为主料,配以海虾等烹制而成,为古镇特有。



“头脑”——古镇特有的一种甜品。过去在过年时才能吃到,寓意新的一年头脑聪健。



肉丝炒棕包米,腾冲人喜爱的一道菜。


 

     迎着初升的太阳告别了古镇,将前往更南边。

 


脚步在镇口慢了下来,忍不住一次次回头,耳边仿佛响起了马邦铃声,又仿佛看到了赶马汉子对年轻的妻子温柔一笑,身影便消逝在巷尾深处。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