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甘肃 > 旅游游记

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

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
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
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
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
景点:甘肃/gansu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张掖
入库时间:2016-09-02 04:49
游记浏览:46
旅行天数:2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02-20
旅游简介: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从西宁到张掖很近,向北走227 国道翻过祁连山,就到了河西走廊上的张掖了。(西宁到张掖没有火车,高铁正在修,2014年底通车)。但走227 国道不但...
旅行花费:2
游览月份:7
旅行游记

1 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

塞上江南金张掖----“甘州”初印象

从西宁到张掖很近,向北走227 国道翻过祁连山,就到了河西走廊上的张掖了。(西宁到张掖没有火车,高铁正在修,2014年底通车)。但走227 国道不但要翻过祁连山,中途还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大阪山,路上要走8个多小时,所以,我选择了坐火车从西宁到兰州(三个小时),再从兰州坐直达嘉峪关的火车到张掖(三个小时),这样走比较绕,但比较安全,等高铁通了,就不用这样走了。

我买了上午7:45点出发的T9205次车,这趟车是直达嘉峪关。不巧,昨天早晨甘南发生了地震,所以所有西行的火车全都晚点1个多小时。

火车驶出兰州,一路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在青海常见的绿色不见了,满眼是一望无际的荒山和荒滩,不见一丝绿色。这里和青海只相隔一座祁连山,但气候和祁连山南麓的青海已是大不相同。只有在路过金昌和武威才看见大片的农田和树林。


经过三个小时,火车终于到了张掖。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属于甘肃省西北部。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张掖古称“甘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是甘肃省名“甘”字的由来。(“肃”是肃州,即现在的酒泉。)

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下辖甘州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面积40874平方公里,人口131万。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少数民族。



张掖街景


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坐落在黑河冲积形成的三角洲之上,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瓜果飘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诸如“甘州不干水池塘”、“半城芦苇半城庙(塔)”、“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以及“四面芦苇三面水”、“水六庙三一居处”等许多民谚俗语,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所以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的佳句。







明清街

我放下行李,在甘州城里随便走走。

先来到了市中心的鼓楼。



镇远楼

鼓楼是镇远楼的俗称,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楼于明正德二年(1507)建在一座砖包的高台上,台基宽32 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基座有字洞通向东西南北与四条大街衔接。楼上四 面悬有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晴雪,北为居延古牧。现鼓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是以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工艺精湛,浑厚 雄伟。钟高1.3米,口径1.15米,重600公斤。钟身饰有飞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图案。此钟古代多用来报时或火灾报警。这次来的不巧,鼓楼正在维修,所以没能登上镇远楼一观甘州城风貌。

山西会馆

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云集的重镇,从山西等地来的晋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主要进行边贸活动,用运城的盐换取皮毛和其他日用品进行贸易,余利甚多。晋商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

山西会馆位于张掖市小南街,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

山西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如山门,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造型奇特,威严凝重。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

所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现在会馆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所以没有开放,但站在门外,也能感到建筑的精美。

山西会馆大门



砖雕

张掖炒炮

张掖的小吃较有名,西北人爱吃面食,所以张掖的小吃也主要是面食,比如搓鱼子、拉条子、臊面、酿皮、炒炮、揪面片、 鱼儿粉等本地小吃,诸如兰州拉面、,焖羊肉、羊肉焖卷子、鸡肉焖卷子、新疆烤羊肉串、陕西肉夹馍到处是,且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张掖特色,回味无穷。除此之外,张掖的豆腐脑、灰豆汤、醪糟、马场酸奶等特色饮品,也是张掖人的最爱。还有张掖的卤肉,卤鸡爪等各种卤味,张掖的凉粉,鱼儿粉等小吃,都会让人在这个城市流连忘返。

肉夹馍
牛肉面(5元一碗)

美食广场

在张掖停留的时间短,不能把每种特色食品品尝个遍,只能挑着吃几种。我首先来到一家叫“孙记炒炮”的面馆。张掖因黑河贯境而过,历史上农业就很发达,这里种植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质地优良,口味绝佳,孕育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炒炮”也成为当地人青睐的面食之一。

在西宁时就听说西北除了拉面、面片外,还有一种面食叫“炒炮仗”。原来,说某人火气大,就说“你是不是吃了炮仗了”,没想到居然有“炮仗”这种面食,所以早想见识见识。 

张掖炒炮尤以“孙记炒炮”最为出名。“孙记炒炮”的店面坐落在县府街和明清街的十字路口。这家坐落在市区繁华地段的老字号面馆,创立至今已有35年历史,历经孙家两代人精心经营,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和特色,该店炒炮柔软筋道、光滑顺溜、易于消化、回味悠长,如佐以猪手、排骨、调味小菜,那犹如一道饕餮大餐,深受消费者青睐。孙记炒炮面馆先后被省、市授予“特色名店”、“特色美食店”、“诚信单位”等荣誉称号,“孙记炒炮”也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在张掖有个说法:“东拉西炮,穆斯林的老臊”。东拉指东街拉面,老臊指张掖的臊面包子,西炮就是指西街孙记炒炮。

孙记炒炮

高朋满座
排队领“炮仗”
酱肉
“炮仗”

一幢二层小楼上赫然挂着一块醒目的红色招牌,上书四个金色的大字——孙记炒炮。

走进店门,上二楼,店面挺大,桌子上放着一些大水壶,大家都从大壶里倒上一碗煮面的汤边喝边等。

炒炮”两个字,乍一听上去,不是被当成炒制火药的,就是被认为是制作花炮的。说起来“炒炮”还有个名字——炮仗子,似乎还真的和花炮有点什么干系,其实差的十万八千里也,

炮仗子,顾名思议就是爆竹,焉耆回族叫炮仗,是回族的一种汤面,就是把面条揉的很硬很滑,比一般面条的面要多揉几道,揉好面之后,醒上十多分种,然后把面条揉成直径0.3厘米那么圆,掐成3厘米左右长,个个如小炮仗一般。 

“炒炮”只是取其形——把面搓成筷子粗的圆面条,然后揪寸段于开水中煮熟捞出,。因寸段面条形似鞭炮,故名“炮杖子”简便快捷的炮仗子汤饭,一般用生氽法制作,在锅里添好凉水后,再放上鲜羊肉,适当的辣椒、熟清油、味精、青菜、西红柿等,将炮仗子面在锅内滚上几滚,放入葱蒜姜、花椒面、胡椒面、酱油、醋、盐,其味不胜收,吃到嘴里有放炮仗的味道,吃着火辣辣的,越吃越想吃,令人胃口大开。

如果把面煮成八分熟,捞入炒勺,拌肉丝、寸段蒜台、葱丝、葫芦片及各种调味品爆炒的,就叫干拌炮杖、炒炮杖或炒炮;如果煮熟后捞入事先勾兑好的肉菜汤中,就称汤炮杖。

“孙记炒炮”不是清真的,所以炒炮煮熟后,将切为小粒的豆腐用卤汤炒熟,面煮熟捞出与卤水豆腐汤炒均匀,用大碗盛出,上面覆一层卤肉,一碗地道的“炒炮”就上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孙记炒炮”有一个特点,就是每碗面上都铺着一层特制的卤肉。这种卤肉都是用上好的排骨或大骨头精心卤制,制作起来十分讲究。孙家炒炮之所以大受欢迎,除了面上的功夫,据说也和他家特制的卤肉有关。炒炮相配的卤肉制作极为繁杂,要选用上好猪肉,洗净切成十多公分见方小块,加入调味品、中药材等佐料,用老卤汤文火慢炖好几个小时,熟后切片,再用卤汤相伴,卤肉肥而不腻、香浓四溢。所以“孙记炒炮”很受汉民的欢迎。

我要了一大碗汤炒炮,和一碟孙家特制的卤肉骨头。

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炒炮,面够劲道,汤也够鲜;那卤骨头更是喷香可口,入口难忘。这些天在西宁老是吃牛羊肉,今天终于吃到香喷喷的猪肉了。

张掖的紫皮大蒜也是有名的,基本上全都出口。大口吃炮仗,大口吃肉,大口嚼蒜,吃的叫一个香。

难怪在张掖有这么多人喜欢吃炒炮,也难怪孙家炒炮生意会这么火爆,天天都是高朋满座、宾客云集。

 

黑河湿地公园

吃完炮仗,坐车来到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公园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城郊北部,与市区紧密相连,是由河流、草本沼泽、湿草甸等天然湿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沟渠等人工湿地构成的郊野公园。

来到这里,你会发现大西北也有柔美的一面,张掖虽然地处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但却见大片的湿地、大片的芦苇和花朵。公园里在湿地上修了步行道,游人可以沿着步行道在湿地上漫步,欣赏满眼的芦苇、鲜花和不时飞起的野鸟。




芦苇丛

湿地是张掖生存发展的生态屏障。也成就了旧时张掖 “塞上江南”的美誉。旧地方志称:“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民间流传着 “甘州不干水池塘”的谚语。据志书记载,旧时张掖城内外举步见塘,抬头见苇,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特别是城区北郊的沼泽湖滩,旧称“北湖”,芦苇蒲草成片相连,山泉湖水碧波荡漾,水鸟云集,鱼翔浅底,草木繁茂,荡舟水草之中,尽赏四时美景。“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便是古城张掖美丽景色的真实写照。





2013年7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