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旅游|崇阳县提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咸宁旅游|崇阳县提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咸宁旅游|崇阳县提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咸宁旅游|崇阳县提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发地:武汉
目的地: 咸宁
入库时间:2016-08-26 01:34
游记浏览:52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07-30
旅游简介:咸宁旅游|崇阳县提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崇阳县提琴戏,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枝奇葩。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至少有100多个社团,3000多名专业农民提琴戏演员,这还不算业余的。每天...
旅行花费:1
游览月份:7
旅行游记

1 咸宁旅游|崇阳县提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阳县提琴戏,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枝奇葩。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至少有100多个社团,3000多名专业农民提琴戏演员,这还不算业余的。

每天都有戏看,一年365天不间断


崇阳县提琴戏,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枝奇葩。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至少有100多个社团,3000多名专业农民提琴戏演员,这还不算业余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的传承延续,也为崇阳县赢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5月末的一天,武汉晚报记者在崇阳见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87岁老人甘伯炼,他脱掉外套,现场清唱几句《王世强逼租》,右手食指、中指、小指点在左手手心,边唱边打着点子,让人领略到提琴戏厚重历史感。


崇阳提琴并非西洋小提琴


提琴戏,因其伴奏的主要奏乐器——“提琴”而得名。提琴是中国古代拉弦乐器,此提琴并非西洋的小提琴,而是民间自制的一种大筒子胡琴。

《崇阳县志》记载:大约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岳阳花鼓戏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人,先后率班到崇阳、通城演出,后来戏班解散,蒋在崇阳华陂定居,以教戏传艺为业,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提琴戏。咸宁旅游

提琴戏源于岳阳花鼓戏,至少也有100多年历史。传入崇阳时,岳阳花鼓戏在当地称为“小丝弦”。岳阳花鼓戏的声腔包括琴腔、打锣腔及民间小调,流入崇阳的,主要为琴腔及小调部分。因崇阳山区经济困难,艺人们摸索着仿制一种“提琴”,短筒长,琴轴似板胡,琴筒似京胡,琴轴琴杆为木质。因演奏者以虎口夹住琴杆,将琴筒抵在腰间站着也能演奏,故民间艺人称之为“提琴”,提琴戏也因此而得名。

提琴戏的传统剧目有120多个,唱功戏居多,武功戏较少。大戏有《孟姜女》、《白蛇传》等;小戏有《张广大拜寿》、《双合莲》等。有些剧目如《打花井》、《落花桥》等,是其他剧种没有的。

每天不唱唱对不住自己


崇阳县城沿河大道420号,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崇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蔡亚君解释,“将这里说成热闹,是因为提琴戏传承人甘伯炼住在这里,他不仅对提琴戏有贡献,而且年轻时办厂经商赚的钱,都投入到做善事中去了。”他建议记者到崇阳四处走走,看看有多少“伯炼路”、“伯炼桥”,“都是甘伯炼老人出资兴建的。”

虽然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来到崇阳,你就来到戏窝子。”解放前,甘伯炼跟着师傅,在大山中唱戏。解放初期,他结合亲身经历创作提琴戏《王世强逼租》、《婆婆嫌媳妇》等曲目。大山深处,田埂塘边,随时可以看到提琴戏。“换现在说法,这些戏曲全是正能量的东西,让我们振奋精神。”甘老笑起来,恐怕只有正能量的文化艺术,才能流传下来。

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虽然有各自的工作,但因为甘伯炼老人,都爱上提琴戏。已在武汉一家央企退休的儿子,前不久回崇阳老家,还特意要甘老唱一场提琴戏,“他想听我现在的喉音怎么样了。”每天不唱一唱,甘老觉得对不住提琴戏,对不住自己。

提琴戏对崇阳影响至深,每两年举办一次提琴戏剧文化节,现在已连续举办8届,每届一般8天-10天,每天3场,整个现场人山人海,像过春节一样热闹。前来欣赏的,不仅有本地人,还有通城、岳阳等外地爱好者驱车赶来欣赏。甘伯炼老人同时还参与组建了崇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将提琴戏发扬光大。


村民自发请唱提琴戏


起初,以为崇阳当地可能会专门安排几个人来演唱提琴戏,记者觉得有打扰之嫌,后来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原来,崇阳当地每天都有提琴戏演出。

当晚8点,崇阳县文昌提琴戏剧团在白霓镇严垅村有一场演出。距离演出还有两个小时,记者从县城驱车半小时,就拐进一条乡村水泥路。沿路,看见有小车、摩托车进去。“十有八九,是来看提琴戏演出的。”崇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蔡亚君显得有些自豪。到达舞台现场,果然周边的乡间小道上,以及村民门口,停放着摩托车、小车。

成立于2008年的崇阳文昌提琴戏剧团,目前带学徒共有22名成员。今年以来,已演出65个晚上,而团长余姐云脸上丝毫看不出疲惫,正在和演员一起忙碌。据说,每年仅这个剧团就要演出250场左右。除了在本县演出,还经常受邀到邻县演出,一些红、白事上,都可见到他们身影。无论是山区,还是县城,都留下提琴戏演员的足迹。余姐云说,平均每位演员月收入3000元-4000元。咸宁旅游

这一场演出,是严垅村村民集体请来的,大家图个快乐热闹,图个好心情,费用是村民自愿给,多少不限。

晚上8点,天黑下来,在一阵鞭炮声中拉开提琴戏《窦娥冤》序幕。台下,男女老少或坐长板凳或坐椅子,津津有味地观看,时不时爆发哄笑声和掌声。演戏中,偶尔插播崇阳方言,虽然记者听不懂,但借助舞台旁边的LED屏字幕,也知道其意思。

21岁男子传承提琴戏

21岁男子庞文祥,算是全县3000多名专业演员中,年龄最小的。在甘伯炼老人眼里,这就是提琴戏“后继有人”的最好例证。很小时候,庞文祥就跟着外婆在大山中演唱提琴戏。虽然不是很懂,但外婆的一招一式,让他觉得很好玩。从好玩到成为职业,庞文祥顺理成章。

18岁开始跟随当地汉剧团王东平老师学习提琴戏,并在演出时在戏里跑龙套。伴随着剧中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他渐渐从害羞变得开朗起来。而且,受剧情感染,也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

为了保护嗓子,师傅要求他多喝水,少吃辛辣。有时他忍不住吃了辛辣的,马上又戒几天辣味。咸宁旅游

这么年轻,将提琴戏当成生活一部分,家人和朋友支持吗?庞文祥瘪瘪嘴,至今父亲不赞成,觉得提琴戏只能当成业余爱好,不能当成饭碗。父亲在深圳做物流,要他过去一起干,收入也很高,都被他拒绝。在庞文祥心中,如果喜欢的事,不去做,一辈子都会觉得遗憾,他甚至借用一句广告词回答记者,“我的人生我做主。”

遇到没有演出的日子,他就将自己的另一门手艺派上用场,帮助别人搞装潢。进入崇阳县文昌提琴戏剧团已有三年,他很热爱这个团队,经常四处奔走演出。庞文祥说,自己走到哪里,就想唱到哪里。这,不正是提琴戏所需要的传承与发扬?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