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甘肃 > 旅游游记

河西走廊片段游

河西走廊片段游
河西走廊片段游
河西走廊片段游
河西走廊片段游
景点:甘肃/gansu
出发地:重庆
目的地: 敦煌 青海湖
入库时间:1970-01-01 08:00
游记浏览:78
旅行天数:5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6-05-03
旅游简介:河西走廊片段游先来几张预告片: 非常早的时候,敦煌就是我心目中的圣地了。某徐跟我说他毕业旅行想去敦煌的时候,我脑海中突然一帧一帧闪现出这十多年间我对这篇广袤荒凉的土地的追寻画面:十几岁的我宛如脑残粉般...
旅行花费:3
游览月份:4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河西走廊片段游

先来几张预告片:















































    非常早的时候,敦煌就是我心目中的圣地了。某徐跟我说他毕业旅行想去敦煌的时候,我脑海中突然一帧一帧闪现出这十多年间我对这篇广袤荒凉的土地的追寻画面:十几岁的我宛如脑残粉般崇拜着霍去病这个传奇人物,连带着对他建功立业的西北地区爱屋及乌;高中语文课上借着书立的遮挡看完了杀手的一本皮都磨成白色的《文化苦旅》;电视剧《大敦煌》播放期间,每天都要眼含热泪写完几页日记才能安心刷题;大学刚得了笔记本就在蚊帐里看央视纪录片《敦煌》;研二得了室友通知立刻租了自行车骑去浙江美术馆看联合敦煌研究院的展出……敦煌的形象连同过往的情感和记忆一同浮现,这次是真的要踏上这片土地了。

我们是以兰州为中转站去往敦煌的。中午的时候听老张说酒泉下雪了,而兰州的太阳还是很热烈的。傍晚时分,火车出了兰州市区,近处的荒山都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再往前走就变成连绵的雪山了。雪虽不厚,但已难见地面踪迹,星星点点的房屋散落在山脚。间或一阵风吹过,在山间卷起纷纷扬扬的雪,这场景让我想起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林教头“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列车就在这茫茫白雪中驶入黑夜。
 

早晨六点多到达敦煌,并没有那么冷。到住的地方稍微收拾一下就赶往莫高窟,离市区也不算太远。游客需要先在数字中心看两场关于莫高窟的科普电影,电影的质量和特效都使其显得不那么鸡肋,很值得一看的。观影结束后乘坐摆渡车去往莫高窟核心景区。经过一小片荒漠,核心景区倒显出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秀气挺拔的白杨映衬在淡蓝色的天空下,与浅灰色的山壁相映成景,并没有我想象中佛教圣地的庄重严肃,反而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导游讲解是必需的,淡季可以参观十多个洞窟,洞窟里的壁画和石像大都经过清代的重建了,颜色鲜艳,比例不甚协调。魏晋时期的还比较质朴,有些壁画是表现某个场景,有些是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佛经故事。内容虽然繁杂,细节却很突出:打猎时紧绷的神经和肌肉、赴宴时的放松随意,辩法时的激烈与心机都很精彩。这时期的佛像多多少少有些印度人的影子,人物形体消瘦,是魏晋时期的审美。到了隋唐,佛像一个赛一个的高大,人物形体丰满,穿着暴露,神态安详,已经完全是汉人的形象了。而这时期的壁画内容掺杂了个人的主观臆想,喜悦、愤怒、虚荣,有些甚至与佛经的本来面目大相径庭,但场面却是宏达震撼,洞窟内部的建筑风格也愈发大气,这又是一个时期的缩影。可以想象当年的这是一个异常璀璨的佛国世界,而如今壁画已失去光彩,塑像残破不全,洞窟内清晰可见国外侵入者肮脏的语言和烟熏火燎的痕迹。这个“吾国学术之伤心地”实在是看一眼就少一眼了,但是我却莫名感觉到它的生机与活力,也许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它。







       从莫高窟回到市里已经下午两点多,天气又干又热,本来计划去的敦煌博物馆也就作罢了。休息到四点多出发去鸣沙山,公交还是很便利的。防晒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实我最担心的是相机防沙的问题,在网上搜了半天,还是决定自己做防沙处理,于是把相机包成这副熊样。

进入景区大门就能看到一座座绵延起伏的沙山,在风力的作用下,优美的沙脊弧线显露出来。鸣沙山并不高,只是因为沙子的缘故爬起来比较费劲,大多数人还是沿着沙脊爬,这里的沙子还算紧实坚硬一些。某徐把所有的装备都承包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一步步地爬,不至于消耗太多力气。走了不到十分钟,起了一阵大风,刮了足足两分钟的时间。在这期间除了沙子打在身上噼里啪啦的响声外,我什么都听不到,只能站在原地背对风向,动弹不得。黄昏的阳光已经没有那么毒烈,可是在这光秃秃没有任何景色的沙地里,阳光依旧很刺眼。这才刚刚开始,我真怕风就这样一直刮下去,还怎么往上爬。最难受的是鼻孔里,干干涩涩的,动一下都很困难,更别说张嘴喝水了,感觉肚脐眼里都是沙子。啊啊啊我究竟为什么要跑到这里来?周末难道不应该待在床上喝喝酸奶听听音乐刷刷微博吗?!为什么我要站在这满目慌遗的沙漠里?虽然生出这些抱怨,但我心里还是挺满足的,终于能稍微体验一点在沙漠里的感觉了。我这只是走了不到十分钟,没有任何负重,有充足的水源,周围也有许多游客,还有“向导”在前面开路,就已经很糟了,真是无法想象那些打通河西走廊、开辟丝绸之路的勇者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玄奘好在成功完成了任务,可我相信在他之前,一定有抱着同样目的西行的僧人死在茫茫途中,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风沙就在我缅怀先人的脑洞中慢慢停了下来,没有风的路好走多了,爬上第一个山坡就可以看到月牙泉了,眺望远方几乎能俯瞰整座敦煌城,远处了郁郁葱葱与脚下的漫漫黄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有了景色心情还是好了很多。过了第一个山头就轻松多了,剩下的路就边玩边走了。又越过两三个山头,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等待落日。落日的景色没有很美,享受的是等待的过程,坐在夕阳笼罩下的山头,看着影子一点一点拉长,身边游客呼哧呼哧走过,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猜到这一群是两个家庭组团出来玩,那两位是单身男偶遇聊了几句各奔东西,这一家孩子闹着要滑沙大人不允许,那一群朝气蓬勃肯定是大学生,沙漠越野车呼啸而过引得女游客尖声大叫,山脚下见到几位游客骑骆驼上山可是现在毫无踪影……下山的过程可真的是太爽了,一脚下去能滑下一米的距离,到山脚天就黑了,月亮高悬在天上,没有一丝云彩,也看不到一颗星星,景区好像突然间安静下来,那么多人不知什么时候都已经走了。好在景区外面零零散散有几辆等待拼车的出租,不然这个点也只能走回去了。当我洗干净头发,冲了一个热水澡,敷着面膜躺在床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时,真是感到深深的满足,就让我永远做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温室花朵吧!




















第二天赶早起来,头一天已经约好了一辆车,在敦煌淡季拼车是非常非常方便的,敦煌的旅游业已经很成熟了。这一天走的是经典的西线路线,敦煌古城(影视城)——西千佛洞——阳关——雅丹魔鬼城——玉门关&汉长城。本来是不准备去敦煌影视城的,这种人造景观不符合我们此行“河西文化之旅”的画风,但同车的几个人想去,我们就在景区外等他们了。清晨的天空还不错,丝丝白云映衬下的仿古建筑也有了几分清爽的意思。也许是去的太早了,没有导游讲解,同行的人悻悻而归。

继续走了不远,就看到远处一座“卧佛山”,怪不得西千佛洞开凿在这里,原来是有佛缘的。到达西千佛洞的时间比较早,售票处并未开放,我们就在景区内随意逛逛。相当清净的一个地方,清晨的阳光透过树丛散落在地面,党河淙淙流过,鸟儿的鸣叫使得整个景区更加清幽,还挺有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难得在干燥荒凉的地区有这么个颇具禅意的地方。无论从规模还是完整程度上,西千佛洞都无法与东千佛洞(莫高窟)相提并论,但它更加“亲民”,没有厚厚的隔离层,可以近距离观看壁画与佛像。开放的几个洞窟都是比较早期的,由于一点小意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不对游客开放的特窟。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也许是战乱或者经费的原因,工匠只勾勒出飞天的形态,没有上色。就是这寥寥几笔,把飞天纤细柔软的腰肢、轻盈灵动的体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繁杂的笔画中竟然还可以清晰地辨认出飞天手中的琵琶箜篌笛子等乐器,难以相信这些都出自无名的画师手中。






离开西千佛洞去往阳关,这算是古代中国最西方的边关了,出了阳关就是茫茫大漠戈壁,除了能在驿站得到水粮的补给外,基本就见不到人了。王维的一首“西出阳关无故人”让这个地方充满了凄凉离别之感。突然想起《中国诗词大会》中谈论到“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尽”与“进”的区别,“尽”字更能表达离别的酸楚心情:也许两个好友已经喝了一整个晚上,到了要出发的时候了,站起身,再干了这最后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没有人陪你通宵达旦地畅谈了,目送好友远去的背影,“山回路转不见君,沙上空留马行处”。进入景区,入目先是张骞的石像,参观完丝绸之路历史方面的展馆后就到了阳关的关楼,虽然几经修筑,但依然残败不堪,野草丛生。之后坐观光车到古丝绸之路以及阳关烽燧,地势比较高,周围的景色尽入眼底。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铺展开来,荒芜的古丝绸之路就这样出现了,十四辆马车并驾齐驱的盛景不复存在。这是一条发财致富的阳关道,也是一条充满死亡的黄泉道。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地从这里踏上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到整个东亚,穿越乱世动荡的年代依然生生不息;和平的使者纷至沓来,以会谈与结盟的方式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身处广袤西部的人们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踏上了东行的路途……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梦想。走过这条道路的人们,他们的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难再细数,早已随着黄沙飘散不见。更远处是遍布骆驼刺的戈壁,“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一带已然是无人区,除了零散的游客,也只有傲然挺立的阳关烽燧默默注视着这个地方的繁荣与破败。













在阳关解决掉午饭之后就去往雅丹魔鬼城了。下午三点左右到达魔鬼城,我是又一次见识到荒漠地带的阳光和风沙了,好在景点不多,我不用过久地暴露在烈日之下。之前在新疆乌尔禾,我已经参观过雅丹地貌,这次一是顺路,二是陪某徐,就又看了一次。其实感觉敦煌的魔鬼城无论从形态,还是可参观的数量,都比不上新疆的,不过胜在其凄凉的氛围。前面几个景点一般般,最震撼的是最后一个“西海舰队”,大批巡洋舰模样的雅丹地貌平地而起,朝着游客的方向驶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实在令人震撼。 

雅丹回市里的途中经过玉门关以及汉长城,汉长城经过千年的风沙,被风蚀得不成样子,早已没了往日的雄奇,玉门关也只剩一个高高的土丘,可是人文景观不就是这样吗,它的表面没有那么漂亮华丽,有的只是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这里展现的是意气飞扬的过去和萧瑟的现在。



回到敦煌市差不多就到了火车开动的时间了,高中时期无比向往的敦煌之行就要结束了。学生时代憧憬这片土地无非是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并且觉得自己很酷:大家普遍钟爱小桥流水的江南,我却偏要追寻荒无人烟的大漠。随着了解的深入,愈发懂得了这个地方的盛衰与神圣:这里是将士们征战的沙场,僧侣们坚定的信念,也是诗人们肆意的原野。这里承载了无数的千里征程和离愁别绪。它从辉煌走向没落,又从衰退走向崛起,河西大地被遗忘了太久。这么说也许太主旋律,但衷心希望“一带一路”政策可以惠及这篇沧桑坚实的土地。(强推纪录片《河西走廊》,画面,配乐,故事和文案都是央视人文纪录片中首屈一指的。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收拾收拾心情,去往下一个目的地——青海湖。时间比较紧,青海湖这次只是顺道看一下,环湖是没办法了。而且这次青海湖之行我们完全没做攻略,只知道去黑马河乡,至于怎么去,去了怎么办,都一无所知。到了西宁正好赶上一天只有一班的大巴,去往茶卡,途径黑马河乡,路程大约四个小时。到达黑马河乡是下午四点多,很小的一个乡镇,应该是淡季的原因,整个镇子非常冷清,到处都在装修。路边随便找了一家宾馆,条件竟然不错,价格也便宜。收拾一下换了冲锋衣沿着老板指的路去往青海湖边。湖边风很大,天气阴沉,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去了。第二天五点起来,赶往湖边看日出。一路无人,某徐说放点音乐听听吧。此时长长的路上只有我们两个人,远处泛白的天空下鼓动着五彩的经幡,路两旁的牦牛和野马还在沉睡,手机里传出低沉的歌声“在离这很远的地方 有一片海滩 孤独的人他就在海上 撑着船帆”,这是最惬意的时刻。走到湖边天已经亮起来了,可是看不到太阳,等了很久,我们都快要放弃了,突然看到远处的云中有一点极亮的光,我只不过扭头说了一句话的功夫,太阳已经露出小半个脑袋。待我打开相机调好参数,半个太阳已经探出来了,速度之快令我猝不及防。火红色的太阳逐渐从云中挣脱,湖水一波接一波拍打岸边的石块,还有很多鸟飞来飞去,也许是从鸟岛过来的,飞累了竟落在湖面上随湖水流动,远看还以为是鸳鸯。清晨的青海湖实在是太冷了,等到太阳完全升起,我们就离开了。走到更远处的公路上拍了几张照,然后就say goodbye了。等我下次再来好好环湖玩一圈。

















攻略篇:

衣:四月份的敦煌天气总体来说不冷不热,就是温差大,不过晚上也不出去。注意防晒就行了,不要穿短袖。青海湖很冷,毕竟是高原,尤其是看日出的话,气温是零下,在保暖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防风,建议口罩手套帽子都要准备。

食:敦煌特色是驴肉黄面,可是我们没有吃上,牛肉面羊肉面片之类的最常见,非常好吃,也不贵,关键是肉的分量很足。旅游淡季黑马河乡的饭菜也很便宜,同样舍得放肉。在湖边冻得手脚冰凉,进到店里喝一碗热热的羊杂汤,那感觉真是爽爆了。

住:敦煌市区里住的地方很多,鸣沙山周边也有很多青旅。建议住市里就行,因为敦煌市区非常小,到哪都很方便,市里毕竟是正规酒店宾馆,热水WiFi都很齐全。黑马河乡住宿条件稍微差点,可能会比较冷,不过店家会提供足够的被褥,电视WiFi独立卫浴热水都具备,也算是很不错了。

行:在敦煌淡季拼车很随意,分分钟的事。我们就是在去莫高窟的出租车上跟司机临时定好的。同拼车的另一个伙伴更潇洒了,连住的地方都没定好就过来了,照样玩得很爽。旺季的话肯定是要提前订好的。西宁去青海湖可以乘坐大巴,至少我知道去黑马河乡的一天只有一趟,上车问司机第二天返程时什么时间路过黑马河乡可以接上。如果要环湖的话就没那么复杂了,直接包车去就行。自行车环湖也很成熟了,租自行车的地方也很多。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