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浙江 > 旅游游记

金秋九月下江南 (绍兴篇)

金秋九月下江南 (绍兴篇)
金秋九月下江南 (绍兴篇)
金秋九月下江南 (绍兴篇)
金秋九月下江南 (绍兴篇)
出发地:杭州
目的地: 绍兴
入库时间:2016-08-30 16:20
游记浏览:27
旅行天数:3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5-01-30
旅游简介:金秋九月下江南(绍兴篇)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日 早上从杭州北站出发坐大巴,大约30分钟后到了九堡,从九堡再转乘大巴去往下一站,又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
旅行花费:2
游览月份:9
旅行游记

1 金秋九月下江南(绍兴篇)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日

   

       早上从杭州北站出发坐大巴,大约30分钟后到了九堡,从九堡再转乘大巴去往下一站,又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古城“绍兴”。












        我独自走在鲁迅故里的街巷时,脑海里马上浮现出鲁迅笔下的青少年时代和越地风情,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茴香豆、老酒、孔乙己、百草园、三味书屋、社戏、咸亨酒店、乌篷船、街巷、小河、老树、石桥……

        而现在有好多都已经出现在我的面前,使我身临其境,倍感亲切。沿街虽然有许多的铺户,但都保留着古城的味道,不像有些仿古街,商业气息太浓,纵然仿古,俨然已没有了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感。

        鲁迅故居是鲁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室内陈设按当年原样摆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




























       居中有个水榭庭院,搭着一个小小的戏台子,听说每天固定时间有小段的越剧表演,别有一番吴越之味。虽然听不懂,但是音韵悦耳,唱腔婉转、曲调悠扬,确实好听。只是我去的时候可能错过了表演时间,没有看到,有些许遗憾。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原来是一个菜园,这是鲁迅童年时代常来玩耍嬉戏的乐园,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 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

        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处私塾,鲁迅12~17岁在此读书。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门额上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 匾额;有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德寿堂”;有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神龛上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的“香火堂”,有周家的主要生活区的“座楼”。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 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

        鲁迅祖居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看到现在这个样子,是保存的相当完好。




















        鲁迅故里东侧是鲁迅纪念馆,展出鲁迅生平事迹。

        从鲁迅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环境情况;鲁迅青年时代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辛亥革命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从鲁迅纪念馆出来,走在石板路老街上,这两天绍兴的天气好极了!空气好,还微微刮点儿小风,湿度也刚刚好。在这样的天气里逛鲁迅故里,绍兴老街,浑身上下感到舒服。






















        时看见一个店铺生意非常红火,原来是是油炸臭豆腐。我也信步走进店里,我平时从来不吃臭豆腐,但是见这家店生意红火,又是老字号,便也想凑凑热闹,尝一尝。








        说是臭豆腐,进店之后,没有闻到一丝臭味,(不像有些所谓的臭豆腐,能顶风臭出十里地去)便要了一份,有辣椒酱和番茄酱,随口味自己添加。我加了点辣椒酱,坐下来之后,外表金黄,咬一口,外脆里嫩,味道还不错。
就着从“孔乙己“店里买的茴香豆,想着“茴”字有几种写法, 喝着绍兴老酒,真是无比惬意啊!










        在鲁迅故里的旁边就流淌着一条小河,这可能就是鲁迅笔下的那条小河吧。在小河里,一条条乌篷船载着游客,使其能充分领略古城绍兴的韵味。

         乌篷船全都是人工划行,但是有些特别,既不是摇橹,也不是站着用手划桨,而是船工坐在船尾,赤着双脚,用脚划桨,用手掌舵,这种划船方式我是头一回见到,大概只有绍兴用这种划船方式吧。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清早起来,推窗一望,嗯!天气不错!

         今天要去的地方,是一座江南名园,也是一处历史名园---沈园。 






         沈园,又名沈氏园,位于绍兴市区延安路和鲁迅路之间,本系富商沈氏私家花园,原占地70余亩,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又是一处江南园林景色。

         沈园在宋代已是绍兴著名的园林。据说,过去的沈园比现在大几倍。由于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赋诗作画。
     
          园内的“葫芦池”“石板桥”“古井”等均是当年的古迹。

    葫芦池是一处两头大,中间窄的水池,因形似葫芦而得名。池中鸳鸯戏水、鱼儿“自游自在”。池中间狭窄处有一座三曲石板小桥,池南为一座山势平缓的土山,点缀着些许黄石。山上绿树掩映之中建有一座古朴的茅亭,名“如故”,大概是指此处景色与当年依然如故。
















        园内石碑坊、冷翠亭、六朝井亭、八咏楼、孤鹤轩、双桂堂、闲云亭、半壁亭、放翁桥等新建仿宋建筑,堆置了假山,栽植桃、梅、柳、竹,重修题词壁断垣,重新镌刻陆游《钗头凤》词,使沈园尽可能展现原貌。还有新建的:陆游纪念馆、连理园、情侣园、广耜宅、琴台、鹊桥、相印亭、吴越山石、琼瑶池、祈愿台等十多个景点。亭台错落、花木繁茂、叠石有致、情趣盎然。
















        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但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怕误了陆游前程逼迫儿子休妻。虽然两个伉俪情深,不忍分离,但万般无奈,终落得个劳燕分飞。

        十年之后,公元1151年(南宋绍兴二十一年)春日,沈氏园对外开放,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前往,却意外地遇见唐婉,尽管两人分别十年,但心中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他们情感世界的最深处,正当陆游打算黯然离去的时候,唐婉差人给他送去了酒菜。陆游触景伤情,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极言“离索”之痛。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郁郁寡欢,不久悒郁而逝。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他68岁时,绍熙三年(1192年),重游沈园,又赋诗一首,在诗题中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于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病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又至开喜乙丑(一二〇五)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绝句云:

      “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磨痕犹锁壁间尘。”

















       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

      在陆游84岁时,最后一次游沈园,仍难忘旧情,又题诗一首: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与唐婉的一段凄美的爱情绝唱,才使得沈园名扬天下,才有了今天沈园的存在。虽然今天的沈园是在遗迹复建的,但是保留了过去园内的古迹,也因为有了这段爱情故事,才使得这座园林有了故事、有了历史、有了古韵悠长、有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一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从沈园出来,准备去仰慕已久的地方-兰亭。










        去兰亭,该坐什么车,这还得翻翻地图查一查,或打开手机导航。但是我想,这样的话会耽搁时间,最好找个当地人问一下,即快又省时间。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时我就在左顾右盼,找个合适的人。因为古城绍兴是旅游城市,外地的游人挺多,要是找不对人,问到他们,他们也不知道。

         这时,我看见一位大爷提着一包东西走着,旁边有两位一看就是外地游客模样的人,在跟大爷说着什么,大爷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我一看就知道,那也是打听道的。一会儿,只见那两个游客与大爷挥手告别。

         我也想向这位大爷问路,可是我们之间隔着一道防护栏,而大爷在靠近人行道的里边走,并没有沿着防护栏的这边走,我过不去,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大爷走过去。

         这时,大爷也看见我了,见我东张西望,又不时的看着他,可能猜到又是一个外地人要问路,就直接向我这边走过来,我一见,大喜!问好之后,就问去兰亭坐什么车。大爷告诉我,这儿没有直达兰亭的公交车,从这儿坐车到移动公司下车,再转乘去兰亭的车。我向大爷道谢后,就乘车前往目的地-兰亭。

        下车后,老远就看见一块巨石上的两个鲜红大字“兰亭”,乃是王羲之手迹摹本《兰亭集序》中的“兰亭”二字。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春秋时越王勾践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共42人在此饮酒赋诗。众人沿溪而坐,行曲水流觞之乐。这次聚会共赋诗37首,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序,并当场挥毫,写就了传世之作《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成为后世学书之人必临的法帖。

         进入兰亭,有一条流水潺潺的弯弯小溪,名“曲水流觞”溪畔建有流觞亭,四周围廊。亭内正中悬挂“曲水邀欢处”匾额,左右陈列有《曲水流觞图》,描画了王羲之当年与众名士在溪边饮酒赋诗的情景。

        流觞亭前,沿溪叠石,凹凸相间。其中凸起的石头有42块,代表了当年参加聚会的42名士。

         流觞亭北面有右军祠,祠中堂内悬挂有王羲之的画像,堂前一方碧池,名“墨池”。据说王羲之经常在此池中洗笔砚,故池水成黑色。池中有翘角方亭,名“墨华亭”,南北两端有石板小桥相连。墨池两侧建有回廊,廊壁上嵌满唐宋以来的书法名家摹写的《兰亭集序》的刻石。








         流觞亭西面石台上,耸立着一通高6.8米的御碑。碑的正面镌刻康熙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北面刻有乾隆帝题写的《兰亭即事》七律诗一首。祖孙两代帝王手迹镌刻同一块石碑,实属罕见。

        流觞亭南有一方亭,称“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上刻“兰亭”,为康熙手迹,但是已遭破坏,断为两截,拼接修复后,两字已残,“兰”字少尾,“亭”字缺头。














         小兰亭前池水如碧,水中白鹅嬉戏,悠游自在,称为鹅池。王羲之平生爱鹅,家中养鹅甚多,民间还流传着他已字换鹅的故事。鹅池旁有一石碑,上书“鹅池”二字,笔力浑厚、银钩铁画、遒劲洒脱,传说这二字“鹅”乃王羲之所书,“池”乃其子王献之所书。

         在兰亭碑林旁是临池十八缸、习字坪、游人可以参与其中,在这书法圣地,用毛笔蘸水在石台上“挥毫泼墨”一番。在关公面前耍一回大刀,在孔夫子面前卖一回三字经。


















        旁边的太字碑,相传王献之写的“大”字,其父王羲之写的下面一点(丶),王羲之夫人看了后,说:“唯有一点写得好。”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刻苦练习书法,后来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兰亭周围山明水秀,景色幽而美。与群山合抱、曲水环绕山阴之地。且有文妙、书绝,非一般山清水秀之地可比也。














        微微起伏的山岗下,杨柳婆娑,浓荫蔽日,一池碧水清澈而恬静,水中竹排飘然其上。绿树掩映之下有亭立于水中,在不远处有座茅亭,两亭之间有木板桥相连,曲折蜿蜒,极尽雅致通幽之妙。

        院内建筑古朴典雅,大多掩映在翠竹古木之中,与周围的环境很自然的融为一体。在茂林修竹中,有“兰亭书法博物馆”,馆内收藏和展出古今书法精品,还有书艺交流厅,并每年举办“兰亭书法节”书法大会,仿效古人曲水流觞雅事。

 












         在这如此幽静雅致的园林里,游人甚少,非常的静,鸟儿的鸣叫,偶尔有划动竹排的水声。我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坐在亭中,享受这一美妙时刻。直至毕园,仍不舍离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雅集,吟诗作赋,曲水流觞,并为其挥毫作序,成就经典名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今日来到兰亭,寻访当年雅集胜地,遥想当年雅集盛况,想我等以书为乐,后学之辈,到此足已聊慰平生!

                                                                兰屋山人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于红泥草堂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