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江西 > 旅游游记

婺源游记

婺源游记
婺源游记
婺源游记
婺源游记
出发地:广州
目的地: 江西婺源
入库时间:1970-01-01 08:00
游记浏览:21
旅行天数:3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1-10-21
旅游简介:4月18。早上启程,细雨,心情很好四个小时的车程,是从红土地带过渡到黄土的穿越鄱阳湖在雨中看不清爽,无边无际的三三两两的湖边人家,网箱养鱼也有成片的油菜花,散铺在青色的丘陵中,真好看是的,那是青色的小...
旅行花费:0
游览月份:4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前序

4月18。早上启程,细雨,心情很好

四个小时的车程,是从红土地带过渡到黄土的穿越

鄱阳湖在雨中看不清爽,无边无际的

三三两两的湖边人家,网箱养鱼

也有成片的油菜花,散铺在青色的丘陵中,真好看

是的,那是青色的小丘,不似我们大山中的厚绿。离得不远,一个个地独立。可爱至极

有人家在青色的小丘上选好祖坟,那一定是风水宝地

见到一种十分特别的坟,同小丘一个形状。高高的拱起,顶部竖着标识,正面削平,刻墓志铭。

一路上没有见到徽派建筑。








晓起。

名儿真好听。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果然,

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符年间(874-879)歈县篁墩汪石武逃乱,

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烟。名取“晓起”,亦称晓川

晓起分上晓起和下晓起。

在天刚破晓之时搭上班车。一路烟雨雾蒙刹是好看

20公里多的车程,到达时早错过晓起时分

下晓起不过几多户居民住宅,通通开辟为商铺,两口古井,看了樟树王,意思不大

景区打造者在盛开油菜花的田埂上铺了青石板,也抵不过润物细无声的雨,在泥泞中前行,循着古琴的声音,说不出那是怎样的愉悦

茅草棚下有老夫妇卖炒板栗,本地普通话听来有些费劲,只道是一个劲重复那是当地土栗子。

不似家乡和铁砂的炒法,小小的锅直接翻炒,挺香

回头的时候我看见远处墨绿的群山之间缠绕的云层

又是一幅画,迷醉了眼,仙境似的。

必定有隐士在那云雾之间修道,独善其身。桃花源,该是在婺源吧。

跳着过石墩,雨开始见颗

穿蜡染花布围裙扎碎花头巾的姑娘站在茅屋下笑着,我拍照,她看镜头

两杯绿茶,蒸腾起热气。剥着先前买的土栗,那是一个优哉

雨滴渐大,顺着茅草屋滴涟成串,滴滴答答,好不美妙

我终于明白为何古人文思如泉涌,坐在这样诗情画意的地方呷一口茶,偷得浮生半日闲,内心不想感慨也难

筝的断肠就像融合在雨中,同空气一体,音符一个接一个地蹦达着

有妇人冒着细雨蹲在溪边洗韭菜,任溪水或者说是雨水沾湿她的鞋,也浑然不觉

有活泼的男孩子上前讨了我们的板栗吃,大学生模样的一群,带了个老外,得知我们来自四川,大叹成都美女之多

偏有这么巧,走出茅屋,雨就停了

我顺着姑娘指给的方向找厕所,是蜿蜒的小路,看得见前面的白屋。

左侧铺设花架,右面是开阔的油菜花田。若是到了盛夏,必定美不胜收。一条随香如厕的小道,多好









汪口弥补了我们在江湾所有没价值的闲逛

汪口,古称永川,属江湾镇

汪口建村于北宋大观三年(1110年),从此,汪口人在这里耕读并举,儒商结合,繁衍生息

汪口有18条从村后直通河边的汇总主巷道,每个临河巷道口都建有一个溪户

过去,婺源陆不通车,一切货物主要用船往返运送。汪口是婺源东北乡,乃至徽州歙县、休宁等地有名的大型货物的集散地

汪口官路正街的店铺建得颇具地方特色,一般为前店面、中起居、后伙房、楼仓库的布局形式。是婺源一路走来至此,保存最为真实的古民居

有人走在这里曾抱怨不过是别人生活居住的地方,修上大门便要收取高额的门票费

而对我来说,

这显然比政府重金打造的所谓风景园区更值得我掏门票钱

初入汪口,明显感受到这里的油菜花星星零零,不比别处成规模。可以想象历史上汪口长久的商业地位使汪口人更习惯于经商而不是耕种

如今你看到永川河上撑竿的竹筏,停泊的船只,可以想象时光倒转

繁忙的码头,在细雨中穿着短襟挥汗搬运货物的汉子在通向街市间的巷道来回穿流。楼上阁间撑开窗框,是老板娘尖利的嗓门催促做苦力的人手脚麻利一些,还是是温软的少妇穿一身碎花布衣裳轻倚窗框,不得而知

想象中的古汪口,必定是喧嚷的,是热闹的。它有着电视剧里摩肩接踵的架势。不只是码头

街市上,女人们抱着孩子一路呵斥一路哄劝,不放过任何机会挑选自己中意的东西,或是一匹花布,一个发簪,又或是刚刚从码头上抬上来还没摆开的外地新鲜玩意儿。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小孩的啼哭声,吆喝卖货的声音,扛着刚劈好的柴禾大叫让一让的声音.....

如若置身其中,或许会让人含混不知所措

而事实上,今天的汪口,使沉默而相对冷清的。

她的相对,不仅是相对于史书和旅游资料上记载的她那些曾经的风光,还是相对于那些同属于“中国最美乡村”的所谓“旅游必到”。

什么江湾,什么李坑,它们在商业打造下呈现的商业价值早已超过了最早的商业据点汪口。

永川河静静的,看不出深浅,还算宽阔,河对面是青翠的山林,有长长的林间小道,让穿梭其间的游人若隐若现,甚为神秘

林间有古琴的声音悠悠地传出,悠悠地飘过河,飘进你的耳朵,你看着在雨雾中浓浓淡淡的绿,仿佛它们都随着乐音一会儿柔了,一会儿刚了

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在窄窄的巷子里穿梭,

抬头看那些青灰的路牌,还有墙上关于那些曲折巷子的来历传说。一个个鱼塘巷、酒坊巷、小众屋巷、大众屋巷、赌坊巷、夜光巷、油榨巷.....

光是名字都叫人兴致盎然,一回头,好似又偏转百年,看见那些往各个巷子里鱼贯的男人们,赌钱、纵酒,或闻烟柳,好不热闹

沧海桑田,星转斗移

在历经太平天国战火,民居被焚过半,内忧外患,徽商衰败,封建宗法制度解体,汪口村的发展受挫、衰落

那些至今担着柴禾,锯着香樟的汪口人们,会否在茶余饭后把先民们流传下来的故事作为谈资呢?

也看到青砖上高高地贴着建国初期的法令、征兵告示

我移开靠墙的扫帚,用相机记录那一纸沧桑,听得近处围站的妇人狐疑,这有什么好照的。

当我们以为汪口就此走到尽头之时,汪口又一次给了我们惊喜。

抬头间,居然是差点被错过的五凤门楼!

大大小小叫人眼花缭乱的雕刻重重叠叠,浅雕深雕叫你明白什么是目不暇接

在这些反复得可谓夸张的雕刻下,“俞氏宗祠”四个字就显得太为低调了

跨进门楼,我只能说瞠目结舌

什么“万象更新”“双凤朝阳”“福如东海”...

我看了半天,在台阶上坐下来,只对着马哥说了四个字:叹为观止

这座五凤门楼坐北朝南,飞檐上雕塑五只凤。门首为木结构五凤楼,歇山顶,青瓦覆盖,俄角高翘。

宗祠的梁枋、斗拱、脊吻等处均巧琢雕饰。门楼上雕鳌鱼。

话说龙生九子,它也是其子之一,也叫吻。龙头鱼身,生性食火。避火的寓意吧。

门楼上题写四字“生聚教训”。有典故

春秋战国,吴越两国交战,吴王夫差活捉了越王勾践,让勾践到吴国为奴,勾践给吴王进贡美女西施。自己则卧薪尝胆,采用文种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增加人口,聚积财物,同时勾践还积极发展农业与军事,一举攻占吴国。

一个古村落,为什么会有只能在皇宫里才有的五凤门楼?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村里出了个叫俞应纶的文人,曾当过太子的老师,所以皇帝就特批了“俞氏宗祠”可以将山门建成“五凤门楼”,并于乾隆九年秋月建成“俞氏宗祠”。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