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稀之年,我决定和老伴再游汕尾海丰我年青时的“打工地”。
往返自驾车 -在广东省海滨城市汕尾做八日自由行 -食遍传统特色美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刚从学校毕业的我,便到广东海丰“打工”,一呆便是十多年才返回汕头。至今已隔四十多年了,现己年过古稀,有想看看年轻时生活过的故地有些什么变化的冲动。于是我决定在金秋时节和老伴一同踏上这原“打工地”去走一走,游一游。
10月27日,儿子、媳妇用小车送我俩住进汕尾巿7天连锁酒店后他们便回汕头上班。11月2日他俩又到海城接我们二老回家。在这段时间里,我俩借助当地现有交通工具,凭着刚从“新华书店”买回的新版“大潮汕地图”和“汕尾市地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玩了个够。在此想把我俩从多方位、多角度慢游“打工地”的体会与网友们共享:
从广东汕头市到汕尾巿这条广汕公路虽然只有180公里的距离,以前开的是破旧的老爷车,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和布满沙石的路面上,故走一趟便需从早上5点多钟开车,到下午黄昏时候才能到达。特别在有了小孩子以后,好不容易有几天探亲假,回家是很高兴。可是汽车走在路面上摇摇晃晃不停的颠簸,坐上车去便晕车,想吐又吐不出来时很辛苦。这时手中还抱着孩子,隨时准备要跟孩子換尿布更是苦上加苦。10多个小时的路程把人折磨得太不好受了。而如今同样的距离,小汽车走的是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又稳又平只需2个多小时便能到达目的地,这车速的变化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当年来到海丰时,到处见到墙壁廊柱都刷着红颜色,进入眼帘的不是“红城饭店”就是“红城戏院”,故对其“红城”之称久记不忘。这里还有彭湃故居、有80多年前便有5万多人在此举行庆祝苏维埃成立大会的“红场”、有曾在此召开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的“红宫”。我们几个人便住进工会那用木板隔起的小房子或红场边一条小巷子的宿舍里,在这红色摇篮的耳儒目染中成长着。
汕尾市濒临南海原是海丰县所属的一个渔民镇,当年我们在这里打工时曾上过渔船,听过渔家姑娘唱“头帆车起白影影,二帆车起船爱行,大船细船出海去,大风大浪阮唔惊”的渔歌。现改成地级市,修建起宽敞“汕尾大道”、“红海大道”“奎山公园”、“慈云公园”,在这里的壁画廊上见到一幅“渔民出海图”时,彷佛见到当年我们在渔村中隨处都能遇见的那些熟悉身影,头戴着尖竹笠,身穿着蓝布大襟左肩上叠补着一块布的渔家姑娘正担着渔网出海的形象,耳旁还响起她们爽朗的笑声。
50年代未为抓资料工作,需经常从海城到各乡镇、漁港,岛屿寻找公社,大队,学校所在地,汕尾也在其中之列。但过去许多地方现在能见到的不是名称被经改便是地址己迁徙,但依稀中还能认出几处仍保留过去旧名称的马路名,现在的面貌也以大为改观。
过去的海丰县城,汕尾渔村都是路径小而弯,十弯八曲,诸多低矮破旧楼房民宅。现在看到新扩建的道路宽阔有4车道的也有6车道的,崭新的道路上车水马龙。新建成的商场、大厦也是人头涌动,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过去的“方饭亭” 规模也及小,现在被扩展成为一个花木繁茂的“文天祥公园”,还陈列着诸多名人志士的塑像,成为集悠闲,游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来根本没有堤围的龙津溪现在也修建起漂亮整齐的防护堤围,崭新建设也突显现代气派,这一切都令我大受震撼。
在海丰县打工10多年,我己把它当成第二故乡,也熟悉这里的食文化:这里的土地出产的番薯又香又甜,最著名的要算“鸟咬来”。大海中有的是又鲜又肥美的鲜魚,故这里人民“食魚餸蕃薯”的风情至今仍保留在我的脑海中。来到这里也不忘记食碗“蕃薯粥”,在市场看到熟悉的冬节鸽,家乡菜茶,梅陇莱包粿,铜盘推,狗毛膏更让我怀旧之情得到悉数滿足。还有那咸茶也非食上一碗不可。
海丰县是个山区县,过去城市半径小,也见不到什么代步工具,只能用脚步走路,如今城市开拓得又宽又大,到处有三轮车、公交车、客车,也有红绿灯的指挥,使各类车辆有序地流动着,更为我俩提供了到处观光游览的方便。 这是此次汕尾行的重头戏,过去的老朋友,如今都己年过古稀,有的也己上了80岁高龄的,一见面且喜大家都很健康,真是令人高兴,大家不管在酒店的住房内,还是共进美餐的餐桌上都热情洋溢地回忆着4O多年前的一桩桩往事,还心态很好地对未来能再见面充满了期待与祝福。 八日的故地重游转眼就过去了,但那里的山山水水,新城景观,亲情厚谊,美食佳肴却给我倆留下扱为美好的记忆,让我俩在种种享受过后虽感觉身体有点劳累,但却体味到出行旅游,虽累更乐,是老年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老年人的时间是充裕的,一般经费也不是问题,只希望有健康的身体,便要努力争取得到这样的自由行,使之更多的拥有那种愉悦。 此次出行费用共计花去: 酒楼宾馆旅社费:1470元 城内交通费396元 三餐物美价廉餐飲费花去477元 合计:8天共用去2253元,每人每天平均141元 写于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