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驾开车去的,有凯立德,线路具体就不说了。春节在家几天后,就很无聊,突然的一个念头,就出发了。
春节的古镇很少有游客,在踏歌古岸的码头,就只有一艘船在等待游客,天空的有一点点的细雨,没有风,也没有什么声音,呼吸着有点清冷的空气,想象古人在这个码头送别的情景,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
顺便介绍一下那个码头:当时的陆路不好走,基本都是水路,那个码头是一个人、物的中转站,桃花潭古镇也是依托那个码头存在的,当时是一个很繁荣的城镇。
后人按古诗意境描绘的李,汪送别图。挂在踏歌古岸的阁楼里。李,汪会,我的理解是:汪伦是当地的乡绅,有钱的主,在精神上有追求(附庸风雅),就邀请了李白,说什么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其实晚年的李白也是比较落寞的,一拍即合。桃花、酒家都是外在的,主要是心情,晚年的李白政治上被打击,一直住在安徽,最后死在安徽。
桃花潭古镇也是旅游的重点,但总体感觉和江南的其他古镇类似,甚至还差一点。因为是春节,很多店家都没有做生意,冷冷清清的古街,每家倒是都贴着对联,挂在红灯笼,比较喜庆。
这就是正对码头的踏歌岸阁。踏歌岸阁的平面布局既简单又奇特,底层为对直的通道,为便于路人休息候船,两侧砌有通长的卵石条凳。楼下向潭的立面为了框景,特意做成实墙,仅开一上部半圆下部平直的门洞,使路人的视线集中正对桃花潭。临街的一头为敞开到边的级级踏步,使较高而又拐弯的街道不显得闭塞。楼上靠河向潭的一面是窗台式栏杆,可以凭栏休息远眺;临街的一面为神龛挡住了视线。上楼的踏步设在两侧,与中间的通道之间用实墙截然分开,互不干扰。平面安排最奇特的地方是出阁的一面墙靠上游方向向里倾斜,有意将角削掉,让人们出阁的视线向河对岸垒玉仙墩的上游彩虹岗、钓隐台风景点无限舒展,使人们尽情饱览桃花潭风景中自然景观的精华。而出阁的一面实墙靠下游方向却向外伸出四五米,筑成城墙高台挡住人们偏离桃花潭景区和东园古渡的视线,这使本来从平面和立面上看都很对称的造型变得不对称,在自然弯曲、高低不一的桃花潭风景区这稍有不对称的平、立面形式,反倒跟周围环境十分融合,比那绝对对称的严谨布局更符合自然情趣!更显得山村的古朴和自由,与李白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也相投合。
传说中的桃花潭就在山崖的下边,那个潭并非我们常识中的一潭水,桃花潭是青弋江江水流淌到山崖后,被山崖阻挡而改变了方向,那江水拐弯的地方被不停地冲刷,成了一个较深的“潭”。备注一下,那个江的名字记不大清楚了,似乎叫“青弋江”。从踏歌古岸的码头乘船过去,到桃花潭码头,船票大概15元(也许5元,记不清了)。上岸后,跟着别人走,一路上山,就到了那个山顶的亭子,提着脖子远眺,是雾蒙蒙的一片,低头看,感觉水很清。然后从山那边下,就到了一个类似庄园(花园)的地方,有一些新的仿古建筑。
那个庄园的核心是汪伦墓地,我也上前瞻仰了一番。看碑文,说是从原来邻村的汪家墓地迁来的,什么的......
在船上拍的照片,朦朦胧胧中隐约的白墙青瓦,有树有水,感觉就在画里。
借用几张百度百科的图片,那是天气晴朗时的景色,完全逆反我的感受。